東亞文明的歷史進程.ppt
《東亞文明的歷史進程.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東亞文明的歷史進程.ppt(4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東亞文明的歷史進程概論 陳學凱 二 東亞文明的五要素 一 東亞與東亞文明 三 東亞文明的緣起與演進 四 本課程講授大綱 一東亞與東亞文明 1地理上的東亞 2地理的環(huán)境 古代東亞地區(qū) 由于文化 政治和地理等因素 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包括中 日 韓 越在內(nèi)的東亞文化圈 該文化圈是由華夏文明的播散而出現(xiàn)的 從空間上講 它是以中國大陸為中心 經(jīng)朝鮮半島向日本列島 由西向東發(fā)展而成的 3文化上的東亞 1 文化上的普遍受中國的影響 2 在經(jīng)濟上和中國保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 3 在政治制度上和中國更為接近 4 古代中國是東亞文明的核心 4古代東亞諸國的關系 1 曾經(jīng)是中國的州郡和藩屬國如 高麗 朝鮮 日南郡 越南 2 古代中國與日本列島諸國的關系如 后漢書 東夷列傳 東方曰夷野馬臺與日本 二 東亞文明的五大要素 漢字 儒學 律令 科技 佛教 載體 核心思想 典章制度 宗教 算學 醫(yī)學 天文 歷法 陰陽學 1東亞文明與漢字 漢字 朝鮮 日本 越南 戰(zhàn)國晚期 西漢末年 秦 朝鮮使用漢字的時間 公元3世紀左右 漢字傳入朝鮮 后來又采用漢字的音和意來記錄朝鮮語 即 吏讀文 但由于封建社會等級觀念的影響 能夠?qū)W習和使用漢字的多是貴族階層 普通民眾很難接觸到 而且結(jié)合漢字創(chuàng)制的 吏讀文 有些也不適合朝鮮語的語音系統(tǒng)和語法結(jié)構 因而有時很難準確地標記朝鮮語言 在朝鮮王朝第四代國王世宗的積極倡導下 由鄭麟趾 申叔舟 崔恒 成三問等一批優(yōu)秀學者 在多年研究朝鮮語的音韻和一些外國文字的基礎上 于公元1444年創(chuàng)制了由28個字母組成的朝鮮文字 這期間朝鮮學者曾幾十次前來中國明朝進行關于音律學的研究 1446年朝鮮正式公布了創(chuàng)制的朝鮮文字 稱為 訓民正音 意思是教百姓以正確字音 新文字發(fā)明后 世宗國王提倡在公文和個人書信中使用 訓民正音 并責令用 訓民正音 創(chuàng)作 龍飛御天歌 他還將 訓民正音 作為錄用官吏的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 并在錢幣上刻印了 訓民正音 漢字在日本的使用 上古日本最初沒有文字 所以有關日本的最早的文字記錄不是出自日本人之手 而是由漢族人士提供的 古代日本人看到的第一篇文件 是保存在 三國志 魏志 倭人傳 中的公元238年12月曹魏致日本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的國書 它不僅把漢字和漢文記事的方法傳到日本 而且還創(chuàng)立了用漢字標記日本語的方法 其中用漢字記日本人名 如女王卑彌呼及其遣魏使節(jié)難升米和都市牛利等 漢字標記日本語音的方法對日本古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這種方法很快由從大陸到日本列島去的移民傳入日本 在幾個世紀里被日本人采用 在某種意義上成為日本文化中的一種時代標志 據(jù) 古事記 和 日本書記 記載 朝鮮百濟王室應日本朝廷的邀請 于4世紀遣學者王仁到日本 他做了太子英道稚郎子的宮廷教師 日本尊稱王仁為 和邇吉師 奉為學藝的祖師 王仁把中國儒家經(jīng)書 論語 10卷和 千字文 1卷帶去日本 這是把漢字正式傳授給日本人的開端 日本人便開始學會使用漢字和寫作漢文 并創(chuàng)立了所謂訓讀的開端 就是將漢字按字意譯成相對的日本語詞 越南使用漢字的歷史 大約從漢代開始 漢字 越南人稱之為 字儒 開始有系統(tǒng)的 大規(guī)模的傳入越南 到了宋朝 漢字已經(jīng)成為越南政府以及民間的主要文字 隨著漢字在越南的傳播 一些人開始嘗試以漢字作為基礎創(chuàng)造新的文字來紀錄越語詞匯 這些字就是喃字 大約在8世紀的時候喃字開始出現(xiàn) 13世紀的時候 越南文人開始用喃字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 越南上層社會由于有很濃厚的 尊漢 思想 一直很排斥這種文字 國家教育機關也沒有將它作為正式文字看待 也沒有對它進行整理規(guī)范的工作 現(xiàn)在的越南語使用拉丁字母書寫 叫做國語字 Ch Qu cNg 越南上層社會把漢語文字視為高貴的語言文字 朝廷的諭旨 公文 科舉考試 以至經(jīng)營貿(mào)易的賬單 貨單都用漢字書寫 小孩讀書也像當時中國一樣先從 三字經(jīng) 開始 接著讀 四書 五經(jīng) 學習寫作古漢語文章詩詞 因此 當時越南的文學作品也是以漢文 漢詩的形式記錄留存 12世紀 公元1174年起 漢字成為越南國家的正式文字 在越南漢字漢文一直延用到法國統(tǒng)治越南的整個時期 不過近百年來漢字是跟拼音文字并行的 二者同時合法存在 1945年8月革命勝后 漢字才最后退出歷史舞臺 代之以完全的拼文 越南語中稱這種新的拼音文字為 國字 現(xiàn)今通用的越南語 國語字 是17世紀葡萄牙 西班牙 法國等國到越南的傳教士開始創(chuàng)造的 2儒學與東亞文明 儒學是東亞文明的思想核心儒學影響了東亞文明的方方面面儒學是東亞文明的紐帶東亞復興與儒家文化的現(xiàn)代化 1 儒學在越南的傳播和影響 秦始皇平定嶺南 設置南海 桂林 象郡三郡 其中的象郡就包括了越南中北部地區(qū) 公元前207年 本為中原人的南??の沮w佗建立以番禺 今廣州 為中心的南越國割據(jù)政權 在今越南北中部地區(qū)設交趾 九真二郡 越南舊史推尊趙佗為開國之君 把南越國列入王統(tǒng) 南越政權沿襲秦朝政治體制 頗受中原文化的影響 這其中就包含了儒家文化 越南古代史家黎嵩 越鑒通考總論 稱 趙佗 武功攝乎蠶叢 文教振乎象郡 以詩書而化訓國俗 以仁義而固節(jié)人心 在公元前2世紀前后 儒學經(jīng)典以及儒家的仁義教化思想已經(jīng)傳入越南的北方地區(qū) 此后 漢武帝于公元前111年平南越 以其地為九郡 其中交趾 九真 日南三郡就在今越南北部及中部地區(qū) 越南自此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的郡縣 此期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政策 以儒學為中心的漢文化在越南也日益廣泛地傳播 漢平帝時交趾太守錫光 教導民夷 漸以禮義 東漢時九真太守任延 習 詩 易 春秋 儒學造詣頗深 且在越南建立學校 導民以禮義 使百姓得以粗通禮化 他們二人對儒學初傳越南做出了貢獻 史稱 嶺南華風 始于二守 影響最大者當推東漢末交趾太守士燮 他精通儒學 對 尚書 左傳 等經(jīng)典頗有造詣 治理交趾40年 習魯國之風流 學問博洽 謙虛下士 化國俗以詩書 淑人心以禮樂 與劉熙 薛綜 程秉等避亂交趾的漢代名儒 共同大力傳播儒學 奠定了越南后世儒學發(fā)展的基礎 士燮因此被稱為 南交學祖 被尊為 士王 先入越南帝王廟 后又入文廟 越南舊史稱之 我國通詩書 習禮樂 為文獻之邦 自士王始 其功德豈特施于當時 而有以遠及于后代 豈不盛哉 兩漢時期派往越南的地方官吏都以儒家思想為指導 整頓社會秩序 移風易俗 并實施儒學教育 輸入儒家經(jīng)典 使儒學思想在越南得以廣泛傳播 并對越南的歷史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后經(jīng)魏晉至隋唐 依靠國家政權的倡導 地方官吏的推行 以及南遷的中原文人學者的宣揚 移民與當?shù)鼐用竦拿芮薪煌?這一切都推動了儒學在越南的深入傳播 尤其是唐代 國勢強盛 在交州設都護府 地方官吏更加注重興辦教育 提倡儒學 以儒學移易風俗 此間越南士人亦絡繹不絕地游學中原 并可以同樣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 入仕為官 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如杜審言 劉禹錫 韓渥等都曾流域越南 中越士人的交流唱和 不斷推動儒學在越南的傳播發(fā)展 越南封建國家建立初期儒學的地位即吳 公元939 965年 丁 公元968 980年 前黎 公元980 1009年 此三朝 皆戎馬倥傯 國祚短暫 為鞏固剛剛形成的民族政權 國家執(zhí)行崇佛抑儒政策 奉佛教為國教 朝廷重武輕文 未遑文教 儒學與儒生的地位受到抑制 直到李朝建立 這種局面才開始發(fā)生變化 儒學進入其穩(wěn)步發(fā)展時期 李氏王朝的建立與儒學的發(fā)展李氏平定內(nèi)亂所建立的李 1009 1225 是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 迫切需要健全封建制度 維護國家統(tǒng)一及社會穩(wěn)定 使越南封建社會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 而儒學的 大一統(tǒng) 思想及治國安邦之策正具有這種佛 道二教所不能及的作用 所以 雖然李朝仍然崇尚佛教 佛教甚至在此期達到鼎盛 但李朝統(tǒng)治者已改變過去尤重佛教的政策 開始重視儒學 推行儒 釋 道并尊的政策 并采取了一系列舉措 不斷提高儒學的地位 李公蘊公元974年 1028年是越南李氏王朝的創(chuàng)立者 2 儒學對朝鮮半島的影響 關于儒學何時傳入朝鮮半島的問題 眾說不一 一般韓國學者認為 衛(wèi)滿朝鮮 公元前190 公元前108年 西漢四郡時代 漢朝的文物典章制度與學術思想等 已被移植和輸入朝鮮半島 能通中國古典的人已不少 更有的學者指出 據(jù)中國史籍 魏略 記載 戰(zhàn)國末燕昭王二十九年 公元前283年 時 朝鮮侯王與燕國已有交往 據(jù)當時漢字的傳播來看 可推測漢字中所包含的儒教思想亦被傳入 這就說明 朝鮮的儒教傳統(tǒng)有著悠久的歷史 中國學者一般都認為 儒家思想在朝鮮的傳播過程大致可分成四期 一 傳入時期 約公元三世紀到公元六七五年 即由儒學傳入朝鮮 經(jīng)朝鮮三國時期到新羅統(tǒng)一朝鮮 二 發(fā)展時期 由公元六七五年 唐代 到一三九二年 明代 即由統(tǒng)一的新羅時期 經(jīng)王氏高麗到李氏朝鮮的建立 三 鼎盛時期 由一三九二年李朝建立到一九一零年日本吞并朝鮮 四 衰落時期 由一九一零年到現(xiàn)在 據(jù)史書記載 新羅先是通過高句麗和百濟接受中國文化的 在時間上較兩國為晚 然而卻有其獨特的發(fā)展 為了學習儒學 新羅統(tǒng)一之前就派遣弟子到中國孔子的故鄉(xiāng)來求學 統(tǒng)一后 由于愛好儒學的風氣的形成和同唐朝交通 貿(mào)易的日益發(fā)展 新羅人開始到唐朝求學的人也比以前大為增多 新羅的統(tǒng)治者為了以孔子思想來指導解決現(xiàn)實政治與現(xiàn)實的社會問題 不僅廣興學校 用儒學為自己培養(yǎng)治國人才 還效仿唐朝 以儒學為標準進行科舉取士 科舉制度的實行 使儒學與仕途結(jié)合起來 知識分子以此而晉身為達官顯貴 于是便爭相學習儒家經(jīng)典 社會上的一般人士也更加重視儒學 這成為孔子思想在古代朝鮮傳播發(fā)展的一個強大的推動力 高麗朝后期 隨著程 朱性理學的傳入 儒教在韓國進入了一個大發(fā)展的時期 從高句麗末至整個朝鮮朝 儒學大家輩出 學派林立 理論創(chuàng)新 思想深邃 為韓國的儒教傳統(tǒng)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高句麗末恭愍王十六年 公元1367年 建立 成均館 任命當時一批著名儒者 如李穡 鄭夢周等講授討論朱子學 李朝中葉后 經(jīng)過多次復雜的政治斗爭 以鄭夢周為代表的理學 道義派 發(fā)展起來 并誕生了朝鮮儒學的泰斗級人物李退溪 1501一1570 李朝理學由此達到了全盛時期 他們的理學思想都與當時的政治斗爭 社會現(xiàn)實有著密切的關系 退溪通過理氣性情之辨 為人們提示了正直的真理與行為的標準 給后世以很深的影響 故而有 海東朱子 之稱 李滉 字季浩 后改景浩 號退溪 退陶 生于朝鮮燕山君七年 即明孝宗弘治十四年 公元1501年 卒于宣祖三年 即明穆宗隆慶4年 公元1570年 為16世紀朝鮮李朝朱子學師 李退溪是朝鮮朝儒學的泰斗 他繼承了程朱學 并自己開創(chuàng)了退溪學派 李退溪的經(jīng)世思想 是典型的儒家思想 遠承孔 孟的心法 近守朱子的遺教 政治方面 注重德治 而以孝 悌 慈為本 德治的實現(xiàn) 則端在乎君臣 君明臣賢 天下致治 君暗臣佞 天下混亂 而君臣二者間 國君與德治的關系更為密切 為撫養(yǎng)圣德 退溪以筆代口 上疏帝王之學 此即史家稱道的 戊辰六條疏 同時獻 圣學十圖 并親自進講 退溪愛君憂國的熱忱 由斯可見 對于人才的培育 退溪更引為己任 陶山書院 即是退溪親手建成的教育場所 曾培養(yǎng)出三百余名的國家棟梁 對于推展教化 蔚養(yǎng)學風 卓有貢獻 3 儒學對日本的影響 公元5世紀 中國儒學東傳日本 據(jù)成書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 日本書紀 記載 應神天皇15年 公元405年 百濟博士王仁應邀到達日本 帶去10卷 論語 和一卷 千字文 712年的 古事記 也有類似的記載 這是中國儒學傳入日本的最早記錄 此后 中國儒學在日本逐漸傳播 對其政治 法律 文學 哲學 宗教及藝術等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并加速了日本的文明進程 七世紀中期 日本進入封建社會 儒學得到廣泛發(fā)展 封建統(tǒng)治者試圖從中找到可資統(tǒng)治的理論根據(jù) 儒學思想的核心是 仁 愛人 是其主要特征 孔子強調(diào) 為政以德 孟子進一步強調(diào) 以德行仁者王 這一思想直接為孝德天皇 597年 654年 所接受 他在即位不久的詔書中說 當遵上古圣王之跡而治天下 復當有信可治天下 遵上古圣王之跡 就是像堯 舜那樣以德治天下 達到天下歸心 日本在吸收中國儒家思想的積極成分時 兼收了儒學思想中的 天命 觀念 由這一思想衍生出天皇乃 神明 日本乃 神州 大地之元首 的思想 直到19世紀仍有很大的市場 中國儒學在日本的傳播與發(fā)展 加速了日本從蒙昧走向文明的歷史進程 儒學正是因社會的需要而被引進 傳播與發(fā)展的 被視為儒家五種傳統(tǒng)美德的仁慈 正義 禮儀 學識 信義 自然成為治國治民的利器 文武天皇時期 頒布 大寶律令 將 周易 尚書 儀禮 禮記 毛詩 左傳 孝經(jīng) 論語 等 作為大學或國學的必修課程 國家通過行政手段來推廣儒學 使其輻射到整個社會 從五世紀初開始 日本就從中國大陸輸入儒學 在隋唐時代又從中國引進文物典章制度 掀起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潮 奈良時代 出現(xiàn)了儒佛合流 佛教與儒教一樣具有溫文爾雅 調(diào)節(jié)社會關系的功能 但與佛教相比 人們普遍接受的是儒教 因為它不僅有識文斷字 吟風弄月的情調(diào) 更多的是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的具體原則 難怪有人把日本看作是儒教徒的國度 江戶時代 儒學被異化為御用工具江戶時代 公元1603年 1867年 儒學受到異常推崇 達到儒學的極盛時代 日本學者指出 隨著封建秩序的鞏固 對學術的社會需要提高 人們開始意識到儒學 尤其是朱子學作為從倫理上維護封建社會的學問的有效性 可以認為朱子學所代表的儒學取得了封建社會正統(tǒng)哲學的地位 在道德倫理上 江戶時代發(fā)展了儒家君貴臣卑 君尊民賤的思想 卻閹割了儒家 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 以及 水則載舟 水則覆舟 的基本思想 將其變成統(tǒng)治者的御用工具 在君臣關系上 表現(xiàn)為臣民對天皇與將軍的絕對服從與忠誠 在士農(nóng)工商的關系上 表現(xiàn)為四民的界限分明 等級森嚴 不能越雷池一步 實際統(tǒng)治日本長達260多年的德川家族 為維護統(tǒng)治 將儒學提高至法律的高度 受到德川家康賞識的還有林羅山 1583年 1657年 林氏對朱熹的 四書集注 有深刻的研究 對儒家的綱常禮教也有精湛的把握 強調(diào)儒家的倫常觀念 特別是君臣 父子 夫妻 上下貴賤之義 的永恒性 進入幕府后專司文化 學問之事 他曾在京都開設學塾 講授朱熹的 論語集注 通過講壇把儒學推向社會 值得注意的是 林羅山的 上下不違 貴賤不亂 天人相關 和 忠效之教 的說教 對于維系 萬世一系 的天皇法統(tǒng) 鞏固將軍地位和整齊國民風俗 起了很大作用 明治維新時期 日本思想家對儒家的改造日本對儒學經(jīng)歷了由肯定到否定 再到肯定的發(fā)展過程 明治維新 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全面接受歐美文化 儒學受到空前沖擊 認為儒學 趨于詞章記誦之末 陷于空理虛談之途 是只顧拼命死記的無用的學問 經(jīng)過對儒學的改造與利用 日本逐步把儒家倫理中的合理因素納入自己的文化中 直到20世紀60年代創(chuàng)造出資本主義國家又一個現(xiàn)代化成功的實例 可以說 日本現(xiàn)代化的過程 就是吸收與改造儒家倫理的過程 早在19世紀中期 思想家佐久間象山 1811年 1864年 就倡導 東洋道德 西洋藝術 即把東方思想與西洋的科學技術結(jié)合起來 澀澤榮一 1840年 1931年 是將儒家倫理納入經(jīng)濟增長過程的第一人 找到了傳統(tǒng)倫理觀與近代資本主義經(jīng)濟倫理觀的結(jié)合點 他以國家利益為出發(fā)點 從理論上解決了儒家長期以來的重義輕利說 把道德與經(jīng)濟 義與利 士魂 武士道精神 與 商才 資本主義經(jīng)營方式 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 從而把以往賤商的 義利 觀轉(zhuǎn)變?yōu)橛欣谫Y本主義工商業(yè)發(fā)展的新的倫理觀 3佛教與東亞文明 1 佛教傳入東亞的歷史早在公元前西漢末期 佛教就已經(jīng)從印度經(jīng)古老的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東漢末期 戰(zhàn)爭頻繁 諸侯之間的互相殺伐此消彼長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 人民已經(jīng)飽受戰(zhàn)爭之苦 迫切需要一種信仰來寄托自己的思想和希望 而社會秩序混亂不堪 農(nóng)業(yè)文明同游牧文明也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 佛教因為其自身所宣傳的教義和世界觀而被飽經(jīng)戰(zhàn)爭身心疲憊不堪的人民所迅速接受 佛教便在此刻逐漸傳播開來 北朝佛教以民間信仰為特征 南朝佛教則以士大夫整合改造佛教思想為特征 佛教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 在有關史料上有不同的記載說法 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 是在西漢哀帝元壽元年 公元前2年 大月氏 讀作大肉支 是原居住在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游牧民族 受匈奴的壓迫 公元前130年左右遷入大夏地區(qū) 在今阿富汗及烏茲別克境內(nèi) 公元1世紀末 受大夏佛教文化影響 接受佛教信仰 三國志 裴松注 魏略 西戎傳 記載 漢哀帝元壽元年 博士弟子景廬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 浮經(jīng) 也就是說 在漢哀帝元壽元年 公元前2年 大月氏王使伊存來到長安向漢朝廷的博士弟子景廬口授 浮屠經(jīng) 這是佛教傳入中國最早的確切記載 目前中國廣泛弘傳的佛教 由于傳入中國的時間和路線不同 分為三大支 漢傳佛教 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 漢傳佛教廣泛流行于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qū) 并且影響著朝鮮 韓國 日本 越南 東南亞及海外華人群體 藏傳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自治區(qū) 青海省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以及甘肅 四川 云南等省藏族 蒙古族 門巴族 珞巴族 土族 裕固族等民族地區(qū) 南傳佛教則主要流行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和德宏兩自治州等地的傣族 布朗族 德昂族地區(qū) 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屬于大乘佛教體系 南傳佛教則屬于上座部佛教體系 漢傳佛經(jīng)基本為漢魏南北朝到隋唐時期歷代從梵文翻譯的漢文三藏 藏傳佛教大多為藏文譯本 南傳佛教經(jīng)典則為巴利語三藏的傣語譯本 2 佛教于公元5世紀末傳播到朝鮮半島 當時朝鮮半島處于三國即高句麗 百濟 新羅時期 高句麗中葉 佛教僧侶從秦國將佛教傳入高句麗 40年之后佛教傳入百濟 10年后傳入新羅 在佛教的接受方面 高句麗接受了中國北部的佛教 而百濟由于與中部直接接觸上的困難而接受了中國南朝的佛教 佛教傳入之后在朝鮮半島三國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 統(tǒng)治者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 佛教不但成為教化民心的國教 統(tǒng)治階級也紛紛皈依佛門 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 朝鮮半島三個國家均成為佛教國家 而佛教也成為國家宗教 高麗王朝時期高麗統(tǒng)一全國后 由于太祖王建深信佛教 造塔建寺 佛教又漸轉(zhuǎn)盛 文宗出家的第四王子義天 被封為佑世僧統(tǒng) 世稱義天僧統(tǒng) 他于高麗宣宗二年 1084 入宋 歷訪高僧大德 學習華嚴 天臺教義以及戒法和禪法 回國后慨嘆天臺一宗 海東未興 遂于肅宗二年 1096 創(chuàng)立了高麗的天臺宗 李朝時期14世紀末 太祖李成桂統(tǒng)一朝鮮半島 國號朝鮮 亦稱李朝 他尊儒排佛 在即位時 放逐了禁中的僧侶 世祖 太宗 六年 將曹溪 天臺 慈南三宗合為禪宗 將華嚴 慈恩 中神 中道宗及神印宗 始興南山四宗合為教宗 合并后的教 禪二宗 各保留一定數(shù)量的寺院 到明宗 1545 1566 時 由于文定皇后的庇護與普雨禪師的努力 佛教禪宗稍見復蘇 但不久即衰 成宗時更禁止供養(yǎng)僧侶 并毀佛像造兵器 出家為僧被視為違犯國禁 3 佛教在日本的傳播 日本的神道是日本的民族宗教 形成于彌生時代農(nóng)耕社會的共同祭禮場上 以自然崇拜 皇族崇拜為內(nèi)容 公元522年 中國梁朝的司馬達等來到大和 建筑草堂安置佛像禮拜 史稱 佛教私傳 但那時日本對這個新事物沒有更深入的了解 公元522年朝鮮半島百濟的明王首次進獻釋迦佛金銅像一尊和 經(jīng)綸 等物 史稱 佛教公傳 標志著佛教在日本傳播的開始 佛教傳入日本后 神教與佛教相融合 日本的統(tǒng)治階級對佛教也采取了政教合一政策 使佛教在傳入過程中形成了政治佛教和國家宗教 佛教在日本經(jīng)歷了蘇我氏的崇佛與物部氏的排佛斗爭后 由攝政的圣德太子極力提倡佛教而興盛起來 日本推古天皇和天智天皇時期 極力效仿中國的制度 而思想意識的改革就成了首選 統(tǒng)治階級把佛教上升為國家的意志便有利于中央集權和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 個人對佛教的崇拜及統(tǒng)治階級想把佛教作為改革工具的想法促成了日本政治佛教的產(chǎn)生 圣德太子死后25年 日本發(fā)生了 大化改新 進行政治 文化 經(jīng)濟等方面的改革 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 完成了國家的統(tǒng)一 由于促進這個革新運動的中心人物 如被任命為國博的高向玄理 僧旻等 都是僧人 故使佛教進入一個新時期 大化元年 645 在百濟大寺召集僧尼 頒布了興隆佛教的詔書 首次任命十師 并設置法頭檢查全國各寺僧尼 對于僧尼脫籍的寺院 都施給土地 天皇還資助建造寺院 奈良時代 710 784 圣武天皇治世的天平年間 奈良佛教極盛 有五大寺 天平13年 741 又敕建東大寺 并于諸國建國分寺 以東大寺眾總國分寺 統(tǒng)轄國分寺 中國唐代鑒真受請赴日傳戒 天平寶字3年 759 于奈良建立唐招提寺 在平安時代 日本佛教中出現(xiàn)了兩種傾向 一種是要使本國固有的神祗崇拜 與外來的崇拜佛 菩薩相融合 即所謂 神佛習合 思想 在佛寺的境內(nèi)可以建神社 在神社的境內(nèi)也可以建佛寺 神號與佛號一致 這種思想一直到明治維新時期提出 神佛分離 之說后才結(jié)束 另一種是對教理深奧流傳于貴族中的天臺宗與真言宗等表示不滿 德川時代 1603 1867 儒學特別是朱子學取代了佛教 成為德川封建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 佛教的影響進一步縮小 德川幕府一方面采取鎖國政策 同時訂立各方面的制度 對于佛教 自寺院的等級 僧階的高下 乃至僧侶的法服等 都有一定的規(guī)制 先定皇室的佛教制度 明示 門跡 院家 以下的級別 門跡有 宮門跡 攝家門跡 及 準門跡 之別 訂立晉級的法規(guī) 禁止僧位 僧官的濫授 劃定區(qū)域 一寺一山皆令有所隸屬 明治維新以來 日本興起資產(chǎn)階級改革運動 提出王政復古 神佛分離 和 廢佛毀釋 首先命令門跡親王復飾 還俗 廢止宮廷的佛教儀式 排除神社內(nèi)的佛像 廢止供于神前的佛具 禁止僧侶參加神道儀式 禁止 神佛混淆 頒布所謂 神佛判然 的法令 從而日本各地發(fā)生了燒棄佛像佛畫 破壞寺廟堂塔 命令僧尼還俗 把守院改作醫(yī)院和學校等事件 明治5年4月25日 新政府以太政官布告 許可僧侶帶妻食肉和蓄發(fā) 同時又命僧侶于法名上加姓 于是某些寺院的僧侶便公開娶妻食肉 佛教徒為適應新的形勢 興辦各種社會事業(yè) 派即解遣僧侶出國考察和留學 創(chuàng)辦學校 陪植人材 并開始向國外傳播佛教及從事監(jiān)獄的教化等 明治22年 日本政府頒布憲法 允許信教自由 三東亞文明的演變 一 近代以來西方文明的入侵 二 東亞諸國的社會政治大變革 三 東亞文明的形式解體與客觀存在 四 東亞諸國未來在文化領域的合作 一 近代以來西方文明的入侵 自近代以來 東亞幾乎一直作為西方的從屬物甚至創(chuàng)造物而存在 西方是世界的中心 東亞則位于世界的邊緣 受西方的主導和支配 在西方人看來 東亞人的危險在于他們既不是基督教同胞也不是自由與平等的兄弟 而是失去尊嚴的 有色的種族 在幾乎整個19世紀 西方國家對東亞實施了殖民主義的 主導性的 支配性的統(tǒng)治和影響 1919年的 巴黎和約 還明文將東亞民族確定為 還不能自我統(tǒng)治的民族 因此要服從于更發(fā)達國家的 監(jiān)護 冷戰(zhàn)時期 日本 韓國 臺灣地區(qū)等屬于西方陣營的東亞國家和地區(qū)一直在扮演美國的小伙計甚至跟班的角色 冷戰(zhàn)結(jié)束后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依舊利用民主 人權等問題干涉東亞國家的內(nèi)政 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向東亞推行西方的經(jīng)濟模式和文化價值觀 二 東亞諸國的社會政治大變革 16世紀以后 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和東侵 東亞經(jīng)受了數(shù)百年的殖民壓迫和反抗斗爭 終于從屈辱 苦難與沉淪中重新崛起 今天的日本 已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 四小龍 也已在短期內(nèi)躍入新興工業(yè)化經(jīng)濟體的行列 東盟各國緊跟其后 高速經(jīng)濟增長和現(xiàn)代化的進程正在徹底改變東南亞貧困落后的舊面貌 東亞傳統(tǒng)文明的中心 中國大陸 也在近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取得持續(xù)高速發(fā)展的巨大成就 中國這條巨龍一旦騰飛 一條與西方發(fā)達社會并峙的新興工業(yè)化帶將在東亞最后形成 東亞現(xiàn)代化的規(guī)模和速度 不僅遠遠超出歐美工業(yè)化的歷史紀錄 因而成為舉世矚目的 東亞奇跡 三 東亞文明的形式解體與客觀存在 第一 東亞現(xiàn)代化過程中文化現(xiàn)代化問題在其中的地位 第二 東亞文化的內(nèi)核國家與外緣國家在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不同軌道 第三 在東亞現(xiàn)代化過程里文化是怎樣被解體和重構的 文化的解體與重構是如何規(guī)制東亞現(xiàn)代化進程的 第四 如何認識在東亞現(xiàn)代化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些社會思潮 四 東亞諸國未來在文化領域的合作 作為一個地區(qū)甚至國際性負責任大國 中國需要開拓有別于近代殖民霸權的國際關系模式 踐行其地區(qū)形勢穩(wěn)定者 建設者與利益攸關者的平等角色 與東亞各國共同合作提升互信 促進東亞一體化的順利進行-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東亞 文明 歷史進程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szxfmmzy.com/p-7408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