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四年級科學下冊 巖石的組成教案 教科版.doc
《2019-2020年四年級科學下冊 巖石的組成教案 教科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四年級科學下冊 巖石的組成教案 教科版.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四年級科學下冊 巖石的組成教案 教科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學生通過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觀察認識常見的幾種礦石。知道巖石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 過程與方法: 學生利用工具,多種途徑發(fā)現(xiàn)巖石的成分。通過對巖石的觀察,收集記錄巖石的一些性狀。通過閱讀資料,能夠確定一些描述礦物特征的標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生對研究身邊的礦物有濃厚的興趣,將生活中的發(fā)現(xiàn)利用所學知識檢索定位。 【教學重點】觀察幾種常見巖石,了解巖石的組成。 【教學難點】能描述常見的礦物。 【教學準備】花崗巖、云母、長石、石英、小刀、放大鏡、閱讀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jié)課我們知道了花崗巖是由幾種不同顏色的顆粒組成的,那么這幾種顆粒是什么樣的?它們又是什么呢?今天這節(jié)課來研究巖石的組成。 二、探究過程 1.研究花崗巖 師:請大家拿出花崗巖,仔細觀察花崗巖,我們進行小組間的競賽,比一比那個小組發(fā)現(xiàn)花崗巖的秘密多。 (1)學生進行觀察活動,師巡回指導。(準備:放大鏡) (2)匯報交流。小組派一代表,參加其他組的討論研究,交流發(fā)現(xiàn)所得。 (3)教師提供云母、長石、石英礦物標本。 投影圖片:云母、長石、石英標本 (4)學生利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它們各有什么樣的特點? 學生交流、匯報:云母有閃亮的薄片;長石有肉紅色顆粒;石英有白色透明顆粒。 (5)利用提供的礦物標本再次鑒定花崗巖的成分。 比較:花崗巖中的什么物質(zhì)與這三種礦物中的哪一種礦物最為接近? (6)學生再次觀察并進行匯報。 小結:石英、長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礦物。礦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單獨存在,通常都是幾種混雜在一起組成巖石?;◢徥褪怯墒?、長石、云母組成的。 2.常見的礦物 教師提供一些礦物標本,學生試著觀察,進行描述兩塊不同的礦物標本。(描述中要求學生不是比較它們的異同,而是分別描述他們的特征。) (1)投影:煤、硫磺、石膏、赤鐵礦、方解石 (2)師解說:世界上已發(fā)現(xiàn)的礦物近4000種。我們身邊有許多礦物制成的物品,如我們吃的鹽,點豆腐用的石膏,做鉛筆芯的石墨,中藥用的雄黃,做首飾的金、銀和鉆石等。 (3)你對礦物知道什么?請大家閱讀單元資料庫《礦物特征卡》,了解人們是怎樣描述礦物特征的。 (4)學生閱讀單元資料庫《礦物特征卡》。 (5)交流匯報: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去描述礦物?(學生:名稱、性狀、用途) (6)教師提供礦物,學生明確描述礦物著重于哪些方面后,試著模仿描述。 (7)學生制作礦物鑒定分析卡。 (8)匯報交流,教師與學生共同修正。 三、總結 1.通過這節(jié)課的研究我們知道了什么? 2.所有的巖石都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并能夠確定一些礦物的特征。 四、課外延伸 制作自己帶來的巖石礦物鑒定分析卡。 附送: 2019-2020年四年級科學下冊 巖石的風化1教學反思 青島版 1. 成功方面 (1) 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現(xiàn)代教學論指出,從本質(zhì)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產(chǎn)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fā)和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師要善于把教學內(nèi)容轉(zhuǎn)換成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情境,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引起矛盾沖突,使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與新知內(nèi)容之間產(chǎn)生一種“不協(xié)調(diào)”,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從而把學生引入“矛盾——探究——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中來。 在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觀察一塊普通的巖石,了解這塊巖石的基本特點:重,很硬,非常結實。然后給每組同學一塊風化的巖石,讓他們觀察說出風化巖石的特點:很疏松,很輕、能浮在水面上,表面有泥沙,有植物。通過對兩塊巖石的比較,不用教師說一句話,許多同學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什么同樣是巖石,風化后這么輕,且能浮在水面上?巖石怎么會這么疏松,手一碰,就會剝落下來?巖石怎么會有這么多小洞洞?一個個問題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2) 給學生充裕的探究時間。 “探究”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認識過程,它不是一個簡單地驗證某個事物或結論而是要從具體的客觀事物中,通過自己的觀察、實驗、討論等多種活動發(fā)現(xiàn)事實,像科學家那樣“真刀真槍”地“搞”出材料中所蘊含的意義來。這個過程不是三、五分鐘所能解決的。在常識教學中,要給每個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讓他們能從頭到尾觀察、實驗幾遍。有時間從容地想一想,自己發(fā)現(xiàn)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提高,有所收獲。在本課中,我的教學設計如下:1、認識風化的巖石,提出研究的問題。2、自我探究風化原因。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根據(jù)課后錄像統(tǒng)計:在整節(jié)課中,學生學習用時36’48”, 教師講解時間只用了2’36”。學生有兩次獨立觀察和探究的時間。第一次是觀察風化的巖石,用時4’47”,占總用時的11.6%。第二次是探究巖石風化的原因,用時13’,占總用時的31.6%。使每一個同學都有充裕的時間去感知,去探索。這也為探究結果的多樣性提供了保證。 (3) 探究形式的多樣性。 探究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自然科學中實驗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以往的課堂中,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的一些對話,當學生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假設后,師:“這是不是結論?”生:“不是”。師:“怎么辦?”生:“實驗”。把驗證假設的途徑固定在單一的“實驗”上。這是不正確的。在本課中,學生提出 了多種驗證假設的方法:實驗、查資料、問老師、上網(wǎng)……。在學生實際的探究過程中也呈現(xiàn)了這樣的多樣性。通過實驗驗證溫度對巖石破壞作用的有9組;查資料(包括看錄像)的2組;上網(wǎng)的有3組。在實驗的9個小組中,有用煤爐給巖石加熱的,有用電爐加熱,有用酒精燈加熱,甚至有同學在石頭上滴上了鹽酸后再進行加熱。課堂上有聚在電腦前小聲討論的,有不聲不響查課外書做筆記的,有跑前跑后用不同種方法加熱的,也有東瞧瞧西看看的同學。但每個同學的臉上都洋溢著輕松與喜悅。 (4)應用探究成果。 人們獲取知識的目的不是簡單的累加知識,而是要學會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本課在探究了巖石風化的原因后,有學生向老師和同學提出了“億萬年后的西山會有什么變化?”這樣一個很開放的問題。(西山是我們海寧市的一個小山丘,海拔約有30米,內(nèi)有徐志摩墓)。還有一個同學提了一個更有價值和更值得思考的問題:億萬年后,地球上是不是只有土壤而沒有了巖石?這說明學生在解決了課堂中的問題后,把目光關注到更為廣闊的大自然。并能夠試著用剛剛獲得的知識去解釋一些現(xiàn)象。我在欣喜之余,把這兩個問題拋給了他們。讓學生在解決了課堂中的問題后,帶著更多更深的問題走出教室,在課外應用課堂中的方法進行自我探究。 2. 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1) 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思想和調(diào)控課堂教學的水平。在上課前,自己的教案上標明的教師提問有15次,但在課后的統(tǒng)計中卻有提問52次。那么這30多次提問是怎么多出來的呢?通過課堂實錄發(fā)現(xiàn):一是習慣性的教學語言:“是不是?”“好不好?”這樣無意義的發(fā)問有6次,占總提問的11.5%。二是重復自己的問題,有3 次,占5.7%。三是追問,有8次,占15%。四是將一個主問題分解為多個輔助問題。如探究生物對巖石的風化作用時,教師把它分解為1、穿山甲有什么本領?2、哪些動物也有這樣的本領?3、樹為什么能長在懸崖峭壁上?這樣3個小問題。 提問主要集中在觀察、實驗結束后的研討交流階段。共提問題38個,占總提問的73%。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一是平時缺少這么長時間的探究經(jīng)歷,學生接受任務后不知所措,所以教師指導性的提問居多;二是我們的學生能夠想得很多,但在匯報的過程中不能把想的內(nèi)容充分的表述出來,教師引導性的提問較多。致使課堂上大問題內(nèi)包含了為數(shù)不少的小問題。 提問數(shù)量的增加,減少了學生思考的時間。提問后,沒停頓或停頓不足3秒的有26次,占50%。按照章鼎兒老師的說法,提問后不需學生思考的問題都屬于“無效提問”。提問數(shù)量的增加,提高了教師的語言頻次。使教師的語言次數(shù)達到了71次。擠壓了學生思考的空間,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2) 探究中教師的指導問題 受40分鐘要達到教學目標的限制,教師一般只選擇相對簡單的探究方式,并進行相應的輔導,即實行“先指導,后探究”的方式。但指導后的探究有時呈現(xiàn)單一的思考方式。這與探究的本質(zhì)是有一定距離的。在本課中,我想先不指導,讓學生自己探究。在探究中碰到問題后再進行有針對性的、必要的指導。爭取達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境界。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是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一是學生實驗操作不規(guī)范,甚至帶有危險性。如學生把滴上鹽酸的巖石在酒精燈上加熱。雖然加快了分解的速度,但刺鼻的氣味使很多學生都捂住了鼻子,損害了他們的健康。二是影響了實驗的成功率?!皽囟葘r石風化的影響”這個實驗,為了創(chuàng)設一個真實的探究環(huán)境,我放棄了過去經(jīng)常使用的玻璃,而選用了和風化的巖石來自同一座山丘的未經(jīng)風化的石塊。這增加了實驗的難度。結果選擇酒精燈加熱的同學大多失敗了,而選擇煤爐加熱的小組都獲得了成功。如何處理好學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師的指導之間的關系,需要我們進一步實踐與思考。章鼎兒老師采用的給學生發(fā)小紙條等方法算不算干預了學生的自主探究?-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四年級科學下冊 巖石的組成教案 教科版 2019 2020 四年級 科學 下冊 巖石 組成 教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szxfmmzy.com/p-5590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