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 第一單元 1春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七年級語文上冊 第一單元 1春教案 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語文上冊 第一單元 1春教案 新人教版.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春 知識目標 朗讀課文,把握重音和停連,理清行文思路。 能力目標 品味優(yōu)美語句,揣摩關鍵詞句,積累語言;深入學習比喻的修辭手法。 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之情。 第1課時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本文思路。(重點) 2.把握春草、春花、春雨、春風等景物的特征。(重難點)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滿生機,春天如詩情如畫意??捎浀妹虾迫坏摹洞簳浴?放音樂,看投影,生背詩文);可記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著聽音樂,看投影,生背詩文)。多少作家的筆下曾這樣深情地描繪過春天,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現(xiàn)代散文大師朱自清先生的《春》,看他是如何通過自己的眼睛,用他的語言描繪春天、歌頌春天的。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理清寫作思路 1.課文主要是從哪些方面來寫“春”的?你能劃分出文章的結(jié)構層次嗎? 明確:全文圍繞一個“春”字,寫了盼春、繪春、贊春三個部分。作者運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第一至二自然段盼春,第三至七自然段繪春,第八至十自然段贊春。 2.細讀第三至七自然段,交流討論:作者具體描繪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如果將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的春景圖,你能不能分別給它們擬一個恰當?shù)娜齻€字的小標題? 明確:作者分別從草、花、風、雨、人五個方面具體描繪春天,這五幅畫面分別為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 3.你認為作者筆下哪幅畫面最美?美在哪里?你能為你最喜歡的畫面配上一句古詩嗎? 明確:示例一:春草圖——這是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令人見之則精神振奮??膳洹皽\草才能沒馬蹄”這句古詩。 示例二:春花圖——這是一幅百花爭艷的畫面,色彩明麗。可配“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或“亂花漸欲迷人眼”。 示例三:春風圖——這是一幅輕柔溫暖的畫面,可配“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示例四:春雨圖——這是一幅綿長、細密、輕柔的畫面,可配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示例五:迎春圖——這是一幅眾人喜迎春天,充滿希望的畫面,可配“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詩句。 目標導學二:把握景物特點 1.比較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的特點,小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圖畫名稱 景物特征 描寫角度(或順序) 春草圖 嫩、綠、多、軟 由景到人 春花圖 多、艷、甜 由高到低(樹上—花下—遍地) 春風圖 和煦、芳香與悅耳 觸覺、嗅覺、聽覺、視覺 春雨圖 細密、輕盈 由物到人、由近到遠 迎春圖 春到人歡 由景及人 2.作者為什么把“迎春圖”放在最后面寫? 明確:作者細致繪春,前面的草報春、花爭春、風唱春、雨潤春為人迎春做鋪墊,用春的美好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年的計劃要早早做好安排,告訴人們抓住人生的大好春光,奮發(fā)向上。 目標導學三:拓展開放探究 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四幅圖畫順序能否調(diào)換?為什么? 明確:示例一:不能調(diào)換,作者大體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qū)懙模禾斓絹?,最先長出的是小草,其次才是百花開放;按照生活常識,先有風,然后才有雨。有了以上四幅圖的層層鋪墊,春到人歡才水到渠成。 示例二:可以調(diào)換,應當先寫春風,再寫春雨,有了風的愛撫和雨的滋潤,草才能長勢喜人,花兒才能更加繁茂,人們也才能更加喜愛這生機勃發(fā)的春天。(無固定答案,學生各抒己見) 三、板書設計 春(一)盼春——東風報春 (二)繪春春草圖 春花圖 春風圖 春雨圖 迎春圖春回大地 生機勃勃 (三)贊春——新、美、力 第2課時 1.品味文章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本文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描寫景物的方法。(重點) 2.學習多角度描寫景物,理解寓情于景的寫法。(難點) 一、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 1.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你能各舉一例并說說它的作用嗎? 明確:(1)反復。如“盼望著,盼望著”疊用“盼望著”,生動地表達出作者盼望春天到來的急切心情。 (2)擬人。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擠勁,寫出了不經(jīng)意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同時,這樣寫使無意識、無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識,有了情感。 (3)比喻。如“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用“眼睛”“星星”作比,寫出了野花的細小而明艷,點出春天的特點。 (4)排比。如“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運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春雨多而細密、亮而閃爍、柔而綿長的特點。 2.除了修辭手法的運用,本文還有不少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這些詞語的使用使作者筆下的春更加鮮明生動了。品讀課文,圈畫出文章中你認為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詞,與同桌交流,嘗試鑒賞。 (1)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賞析:用“朗潤”寫春山光澤;用“漲”寫春水渙渙;用“紅”寫春日暖人。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賞析:“鬧”字,不僅有聲響,還呈現(xiàn)出一派喧囂沸騰的熱鬧景象,境界全出。 (3)樹葉子卻綠得發(fā)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賞析:一個“逼”字,寫出了在春雨的滋潤下,小草特別的青。 3.結(jié)尾的三個自然段運用了三個比喻,這三個比喻句的順序能否調(diào)換?為什么? 明確:不能調(diào)換。結(jié)尾的三個比喻句有先后順序。作者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因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為它“嬌美”;把春天比作“健壯的青年”,因為它有“無窮的活力”。這三個句子的順序,從“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點明了春天的“成長”過程。 目標導學二:分析寫景角度 1.第三自然段共四個句子,各是從什么角度描繪春草的? 明確:第一句是從“點”上描繪;第二句是從“面”上描繪;第三句寫孩子們的游戲,側(cè)面寫春草帶給人的歡樂;第四句以風襯草,從感受的角度表現(xiàn)春草的可愛。(由點到面,由近及遠,從正面到側(cè)面) 2.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寫“樹上”的花的? 明確:花朵多,花色艷,花味甜?!胺路稹币辉~由實及虛,由春花聯(lián)想到果實,表現(xiàn)花兒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3.春風是無形的,看不到、摸不著,作者是從哪幾個感官角度把春風寫得有形、有味、有聲的? 明確:從觸覺、嗅覺、聽覺三個角度來寫春風。首先從觸覺方面,作者引用詩句,又打一比方,讓人感覺到春風是溫暖的。然后寫“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從嗅覺的角度寫春風,仿佛讓人聞到春風的芳香。接下來從聽覺的角度來寫,鳥鳴的清脆、宛轉(zhuǎn),風聲和水聲的輕盈,笛聲的嘹亮,仿佛讓人聽到春風的柔和。 4.作者繪“春雨圖”時,寫景的層次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這段在寫景的層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遠,由靜到動,描繪出一幅充滿詩情的江南春雨圖,流露出作者對春雨的喜愛之情。 目標導學三:寫法探究運用 本文是一篇春意盎然的寫景美文,怎樣描寫景物,本文第四自然段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既有實寫,又有虛寫,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請你仿照課文,自選景物,采用虛實結(jié)合的方法,寫一段描寫景物的文字,300字左右。 示例:幾天前的一個清晨,早早起床的我推開窗戶,忽然間聞到清新的空氣中飄溢著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哦,牽牛花開了!這些小花啊,一個個就像張揚的小喇叭,朝著天空,毫無顧忌地高喊著自己的豪言壯語;又像是滿盛著瓊漿玉液的高腳杯,等待著凱旋的將士們一同開懷痛飲。它們的形體雖然很小,但我此刻卻分明感受到它們從來就沒有過自賤和自卑,它們有的只是樂觀向上和積極進取。要不然,這么細小的牽牛花莖藤上怎么能不時地伸出一根更細的長芽兒呢!看這些長芽兒,像一只只柔嫩卻韌性十足的小手,牢牢抓住旁邊的花架,莖頭則勇敢而堅決地向著花架的最高處攀登!數(shù)不清的小喇叭齊聲喊出“努力拼搏,再微小的生命也能結(jié)出累累碩果”的震撼人心的生命最強音! 二、板書設計 優(yōu)美的語言多樣化的修辭 傳神的詞語 寫景角度點面結(jié)合 虛實結(jié)合 多感官 可取之處 在品讀妙詞、佳句活動中,把學生分成五個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并在小組內(nèi)交流品讀的體會,最后擇優(yōu)到班上交流。讓每個學生有了說話鍛煉和交流的機會,而且又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權,活動效果很好,可以說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不足之處 1.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在組織學生品讀妙詞、佳句活動中很難控制時間。 2.在進行問題設計時,一些問題有些瑣碎,有的學生抓不住問題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問題的用意。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不易于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今后的設計時還要更嚴謹。-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七年級語文上冊 第一單元 1春教案 新人教版 年級 語文 上冊 第一 單元 教案 新人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szxfmmzy.com/p-5429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