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二單元 秦漢大一統(tǒng)的建立與鞏固 第3講 秦漢時期的政治學案(含解析).doc
《2020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二單元 秦漢大一統(tǒng)的建立與鞏固 第3講 秦漢時期的政治學案(含解析).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0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二單元 秦漢大一統(tǒng)的建立與鞏固 第3講 秦漢時期的政治學案(含解析).doc(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二單元 秦漢大一統(tǒng)的建立與鞏固 政治層面 秦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tǒng)時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確立并得以鞏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 經(jīng)濟層面 秦漢時期,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等均獲得了進一步發(fā)展,開通了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外貿易的發(fā)展。 文化層面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確立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中國傳統(tǒng)學術也呈現(xiàn)出一個螺旋遞進的狀態(tài),即從官學到私學,再從私學到新官學。 第3講 秦漢時期的政治 一、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tǒng)一 1.諸侯爭霸 (1)背景: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壞。 (2)表現(xiàn):各諸侯國為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間進行戰(zhàn)爭。 2.秦朝統(tǒng)一 (1)條件:各諸侯國力圖通過兼并戰(zhàn)爭統(tǒng)一天下,人民渴望統(tǒng)一,秦國經(jīng)過商鞅變法日益強大。 (2)經(jīng)過: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嬴政自稱“始皇帝”,總攬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大權。 2.中央官制 3.郡縣制 (1)確立:萌芽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范圍內推行。 (2)內容: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定期向丞相匯報工作;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二者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3)作用:實現(xiàn)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たh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防止分裂和維護統(tǒng)一,奠定了古代大一統(tǒng)王朝的制度基礎,政令能順利貫徹到基層。其廢除了舊貴族的世襲特權,既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拓] 秦漢以來大一統(tǒng) 秦始皇在版圖上一統(tǒng)中國,并通過統(tǒng)一度量衡、貨幣、文字以及建設道路、驛站等強化統(tǒng)一;漢武帝在思想上一統(tǒng)華夏,秦漢時期大一統(tǒng)格局正式形成。歷代通過懷柔、同化、吸納異族的政策強化大一統(tǒng),增進了各地區(qū)各民族的國家認同。 [注] 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 皇位世襲:權力不可轉移; 皇權至上:地位不可僭越; 皇帝獨尊:權威不可世俗。 [辯] 郡縣制最早出現(xiàn)不是在秦朝 早在春秋后期,一些諸侯國在新兼并的地區(qū)上已不再進行分封,而是改為設置郡、縣;戰(zhàn)國時期,一些諸侯國已廣泛實行郡縣制;秦統(tǒng)一全國后將郡縣制推廣到各地。因此,郡縣制最早出現(xiàn)不是在秦朝。 [記] 1.區(qū)分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 專制主義:一種決策方式,強調皇帝的專斷獨裁,集國家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權、財政大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中央集權:一種政權組織形式,強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地方政府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數(shù)字巧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 一個集中 權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兩對矛盾 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三個中央官職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四級地方機構 郡、縣、鄉(xiāng)、里 [注] 兩漢“有叛國而無叛郡”,唐朝“有叛將而無叛州”,證明了郡縣制是一種好的制度。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積極影響 (1)徹底打破傳統(tǒng)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王朝制度的基礎。 (2)實現(xiàn)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3)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則為歷代王朝所繼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消極影響 (1)政治上:君主個人品質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國家政策,容易造成決策的隨意和行政的專斷,極易出現(xiàn)暴政、腐敗現(xiàn)象。 (2)長期的人治傳統(tǒng):派生出龐大的官僚隊伍和特權階層,容易助長官僚作風和貪污腐敗之風,加強了統(tǒng)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處境日益惡劣,階級矛盾尖銳。 四、漢代政治——漢承秦制 1.君主專制的演進 (1)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 (2)漢武帝重用身邊侍從、秘書等人,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 2.中央集權的發(fā)展:郡國并行制 (1)背景:郡縣、封國并存,封國有時與朝廷對抗。 (2)措施:漢武帝在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基礎上,頒布“推恩令”。 (3)結果: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3.選官制度:察舉制 (1)概況: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 (2)選官標準:孝廉。 (3)特點:由下而上推薦人才為官。 4.政治特點 布衣將相 是指西漢開國諸臣中,絕大多數(shù)“起自布衣”,這些人大都沒有貴族頭銜,稱之為“布衣將相”。這既是對秦末農(nóng)民起義結果的承認,也是削弱貴族勢力的必然產(chǎn)物 重視母族親屬關系 漢代皇室的母族勢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視,西漢出現(xiàn)了呂后專政和竇太后專權,東漢出現(xiàn)了外戚干政的局面,這些都是母族勢力強大的表現(xiàn) 儒士受到重用 漢初,重視“黃老之學”,但并不排擠儒學。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幾乎壟斷了漢代官僚體系 地方勢力強大 漢初,王國是中央集權的主要威脅。王國問題解決后,豪強地主逐漸成為威脅中央集權的主要力量,最終導致了東漢的滅亡和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 [拓] 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 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 ? [注] “漢承秦制”主要說明漢朝的規(guī)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繼承并維護了秦始皇開創(chuàng)的中央集權制度。主要表現(xiàn)為承襲了秦朝君主專制制度、郡縣制、監(jiān)察制度、官吏選任制度、法律制度、賦稅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維護了秦漢“大一統(tǒng)”局面?! ? [辯] 郡國并行制的合理性 西漢初推行的封國制導致了后來的王國問題,嚴重威脅中央集權,但它的實行有一定的合理性。漢初諸呂叛亂時,郡縣官吏消極觀望,未聞有討伐諸呂者。是齊王劉襄、瑯琊王劉澤等劉氏子弟發(fā)兵討伐,一舉誅滅了諸呂,維護了劉氏統(tǒng)一政權,這表明漢初封國制度有利于穩(wěn)定政治局勢。此外,郡國并行制也有利于漢初的經(jīng)濟恢復?! ? [辯] 外戚宦官專權乍看起來似乎與皇權是對立的,其實并不盡然。外戚宦官專權是皇權的異化。外戚宦官的勢力不論膨脹到何種程度,總是被置于皇權之下。不僅他們的興衰榮辱史是由皇帝來撰寫的,就其命運來說也是由皇帝的意志和皇位的更替而決定的?! ? 重難點一 三公九卿制和中外朝制度 史料 三公九卿雖然各有職掌,分工清晰,但當時職無常守的現(xiàn)象也普遍存在,職與實際責任也有很大的差別①。諸如三公雖為宰相,職無不監(jiān),但皇帝詔令可直達九卿,九卿上奏皇帝的表章也無需告訴宰相②。實際上仍然是皇帝運用自己專有的最高用人權隨時調遣官吏,增減予奪其職、權、責,使官吏既可以有職而無權,也可以有實權而未受職務,既可以兼及他職之事,也可以兩職或多職之間權責相互滲透③。但官吏必須絕對服從皇命,對皇帝負責④。 ——摘編自《中國政治制度史》 [探究] 史料體現(xiàn)了秦朝中央官制的特點是什么? [解讀] (1)材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 ① 三公九卿分工明確,但職無常守 ② 皇帝可越過丞相直接命令九卿 ③ 皇帝決定群臣的職、權、責 ④ 官吏必須絕對服從皇命,對皇帝負責 (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 抓住中央權力的中心、權力的分配、官僚權力的來源綜合分析。 [提示] 三公九卿分工嚴密,各司其職;以皇權為中心,皇權至上;實行官僚政治,皇帝任免官吏。 [系統(tǒng)認知]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點 (1)以皇權為中心?!叭徘洹备魉酒渎?,互相牽制,任何人都無法獨攬大權,最高權力完全操縱在皇帝手中。 (2)國與家同治。充分體現(xiàn)出“家天下”的特點,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職就是為皇室專設的,是為皇帝私家服務的,“國”與“家”同治。 (3)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在官吏的選拔和任命制基礎之上,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起來的中央行政權力體系,為以后歷代王朝的中央機構開創(chuàng)了模式。 [解讀] 西漢武帝時期,頻繁更換宰相,并設“內朝”牽制“外朝”?!巴獬敝敢载┫酁槭椎娜徘涞裙倭朋w系?!皟瘸?又稱中朝)”由皇帝的親信、侍從、秘書等宮廷機構組成,長官為尚書令、侍中、常侍。中央官僚機構實際上形成兩個系統(tǒng),以大將軍、尚書為首的“中朝”成為真正的決策機構,而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則逐漸變成執(zhí)行政務的機關。 [系統(tǒng)認知] 漢武帝設立中朝的原因 (1)內朝官地位很低,可以減少對他們盜權竊柄的顧慮。 (2)內朝官多是皇帝寵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貫徹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牽制。 (3)內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隨意更換,這樣既能保持外朝相府傳統(tǒng)地位的穩(wěn)定性,又可以加強皇權對相權的制約力量。 (三)歸納總結——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 官僚政治 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拋棄了宗法分封制之下的血緣宗親關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能世襲。主要官吏沒有封土,只食俸祿 皇權獨尊 在整個官僚體系中,只有皇位的傳承方式是在一家一姓中世襲的,“家國同治”;皇權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皇帝的稱號和使用的任何物品都具有專一性 高度集權 地方絕對服從中央;中央實行以“三公九卿”為核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各司其職,彼此牽制,最終決定權在皇帝手中,從而保證了權力的高度集中 兩對矛盾 一是中央內部的矛盾,主要表現(xiàn)在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 重難點二 秦漢地方行政體系的演變 [探究] 秦朝郡縣制的特點是什么? [提示] (1)地方官制有明確的職責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 (2)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3)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系統(tǒng)認知] 比較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異同 1.共同點 (1)都是為了鞏固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 (2)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3)都在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等方面起了積極作用。 2.不同點 分封制 郡縣制 盛行時期 商周等早期社會 秦以后的各個時代 實行條件 與宗法制相聯(lián)系 在國家大一統(tǒng)的條件下實行 建立基礎 以血緣關系為基礎 按地域劃分 傳承制度 侯王位世襲 官吏由皇帝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 官吏權利 擁有封地和相應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祿,無封地 與中央關系 諸侯國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 郡縣是地方的行政機構,絕對服從中央 官員職責 封地內有行政權、土地管理權 轄區(qū)內只行使管理權,對土地無管理權 歷史作用 容易發(fā)展為割據(jù)勢力 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tǒng)一 史料 郡縣制打破了傳統(tǒng)領主特權①,為全國大市場的建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②,而傳統(tǒng)農(nóng)民在擺脫舊領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發(fā)揮出巨大的生產(chǎn)積極性,他們第一次從底層產(chǎn)生了生產(chǎn)革新的沖動……他們已經(jīng)破天荒地成為獨立的生產(chǎn)機構,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農(nóng)奴③??たh制革命符合一切歷史進步性要素,事實上也成為一切現(xiàn)代國家的典范。歐洲從黑暗時代,過渡到現(xiàn)代民族國家,也是在內部實現(xiàn)郡縣制革命的過程,現(xiàn)代國家的本質就在于郡縣制④。 ——摘編自《郡縣制度與秦漢帝國霸業(yè)》 [探究] 根據(jù)史料,概括郡縣制度的主要作用。 [解讀] (1)材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 ① 打破了傳統(tǒng)領主特權 ② 有利于經(jīng)濟的交流 ③ 提高了農(nóng)民生產(chǎn)的積極性 ④ 地域政治取代血緣政治 (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 抓住政治、經(jīng)濟兩方面分析,①④體現(xiàn)了其政治作用,②③體現(xiàn)了其經(jīng)濟作用。 [提示] 郡縣制打破了貴族領主世襲特權,為國家有效地治理地方和經(jīng)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提高了農(nóng)民生產(chǎn)積極性,推動了自然經(jīng)濟的發(fā)展;郡縣制使地域政治取代血緣政治,推動了歷史進步。 [系統(tǒng)認知] 郡縣制的評價 1.積極作用 (1)郡縣制廢除了分封貴族時代的世襲特權,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有利于形成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經(jīng)濟發(fā)展。 (3)郡縣制為實現(xiàn)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戰(zhàn)略目標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4)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中華文化大一統(tǒng)格局的形成和民族融合。 (5)為現(xiàn)代的行政區(qū)劃劃分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參考。 2.消極影響 (1)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充當了“基石”的角色。 (2)形成“內重外輕”的模式,從而導致閉關自守、積貧積弱的格局。 (3)容易滋生各種弊端特別是必然導致專制獨裁的政治惡果。 史料 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綬,掌治其國①。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tǒng)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②。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③。武帝改漢內史為京兆尹,中尉為執(zhí)金吾,郎中令為光祿勛,故王國如故。損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④。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內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⑤。 ——摘編自班固《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探究] 上述史料反映了漢代諸侯王國政治制度有何變化? [解讀] (1)材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取信息 ① 漢初設諸侯國,諸侯王統(tǒng)治其國 ② 太傅、內史、中尉、丞相分官設職,模仿朝廷 ③ 漢景帝時剝奪了諸侯王對封國的行政權力 ④ 漢武帝以后,諸侯王完全失去軍政權力 ⑤ 諸侯王國成為相當于郡一級的行政單位 (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 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上從漢初、漢景帝、漢武帝等不同歷史時期對比分析。 [提示] 漢初諸侯王實際統(tǒng)治其封國,分官設職大致模仿朝廷。漢景帝時諸侯王失去對其封國的統(tǒng)治權,失去官吏的任免權,行政機構的規(guī)模也大幅縮小。漢武帝以后,諸侯王國的機構進一步縮小,諸侯王完全失去軍政權力。諸侯王國與郡已經(jīng)沒有多大差別,成為相當于郡一級的行政單位。 [系統(tǒng)認知] 漢代強干弱枝的重要措施 (1)遷徙郡國豪富,有效地打擊了地方勢力,加強了朝廷力量。 (2)推恩王侯子弟,進一步解決了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問題。 (3)頒布“附益法”,限制世人與諸侯王交游。 (4)懲治地方豪族,對于抑壓地方豪族的猖獗氣焰,提高專制皇權,起了顯著的作用。 (5)設置十三部刺史,加強了朝廷對地方的控制。 (四)歸納總結——由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1.轉變 (1)先秦時期的貴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祿”制基礎之上的由貴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權的政治制度。貴族世襲官職,世卿世祿。 (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選拔和任命制基礎之上,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起來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權力體系,包括有關官僚機構的組織運作與官僚的活動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規(guī)定。 (3)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貴族制,地緣政治組織取代了血緣政治組織,一種新型的國家形態(tài)和國家管理方式及政治體制由此建立起來。 2.歷史作用 (1)政治:有利于鞏固國家統(tǒng)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奪,維護中原地區(qū)的農(nóng)耕經(jīng)濟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擾。 (2)經(jīng)濟:有利于維護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穩(wěn)定。同時,中央集權制有利于國家調動全國的人力、物力興修大型工程。 [隨堂鞏固訓練] 1.(2017全國卷Ⅰ)下表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變化表。據(jù)此可知( ) 皇帝紀年 公元紀年 郡級政區(qū) 漢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漢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漢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國 漢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國 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 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 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 D.王國控制的區(qū)域日益擴大 [讀懂] 從表格信息可知郡的數(shù)量不斷增多,反映了分封諸侯國的勢力削弱,這說明中央集權加強,國內政局穩(wěn)定,從某種意義上說有利于(有利于/不利于)政府對邊疆問題的解決。 [做對] 選 2.(2016全國卷Ⅲ)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其意在說明,西漢成功地實現(xiàn)對全國的統(tǒng)治,是因為漢初( ) A.實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繼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發(fā)揮文書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讀懂] “蕭何入秦,收拾文書”使得漢朝能夠繼承秦朝的基本制度,所謂“漢承秦制,有所損益”,繼承了秦朝有利于國家統(tǒng)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 [做對] 選 3.(2015全國卷Ⅰ)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zhí)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漢代出現(xiàn)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 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 C.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 D.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 [讀懂] 外戚屬于母族親屬關系,漢代外戚干政,受到時人重視,被視為“安宗廟,重社稷”,從而反映出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 [做對] 選 4.(2015全國卷Ⅱ)漢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來的帝王反復重申上述觀念。這主要體現(xiàn)了( ) 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 C.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為后代所沿用 D.歷代帝王將漢宣帝作為治國榜樣 [讀懂] 材料表明,漢宣帝認識到掌管地方大權的郡太守與其共治天下,而且強調其優(yōu)劣,這意在說明地方長官為政好壞,對于維持一方安寧,進而實現(xiàn)國家政治安寧具有重要意義,即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做對] 選 1.(2019合肥一模)史學家呂思勉在《中國制度史》中說,秦以后由封建時代進入郡縣時代,此后雖然出現(xiàn)過“封建的四次反動”,但都以失敗告終。這表明( ) 點撥:“封建的四次反動”的結果都失敗了,說明了什么? 解析:選C 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這很明顯是中央集權而非專制主義的加強,故A項錯誤;根據(jù)材料“秦以后由封建時代進入郡縣時代,此后雖然出現(xiàn)過‘封建的四次反動’,但都以失敗告終”可知,血緣政治的影響正在日益衰微,故B項錯誤;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對貴族政治的替代,而四次分封回潮失敗也從反面印證了官僚政治的進步性,故C項正確;古代中國早期的民主啟蒙思潮直至明清時期才萌發(fā),且其與郡縣分封之爭沒有任何的關系,故D項錯誤。 點撥:監(jiān)察官員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2.秦朝及以后,歷代監(jiān)察官多是職位低的官員監(jiān)察職位髙的官員,如漢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職位監(jiān)察一千石的郡國守相,唐代巡視各道的監(jiān)察御史也僅為正八品。這種做法( ) 解析:選B 監(jiān)察官員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材料中“職位低的官員監(jiān)察職位高的官員”,能更好地服務皇權,也更能體現(xiàn)耳目的作用,從而有利于監(jiān)察效果的提升,故B項正確。 點撥:列侯并沒有完全掌控地方。 3.漢初列侯封邑,列侯可征收封地租稅,但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預聞。列侯多居京師,與所封之地關系淡薄,奉命“就國”(回到封邑居住)者,反似貶逐。據(jù)此可知漢初( ) 解析:選B 材料反映的是漢初的郡國并行制,列侯不能干預封地行政而由中央派官吏治理,“列侯多居京師,與所封之地關系淡薄”,說明當時中央集權有所強化,故B項正確。A、D兩項在材料中沒有反映,排除;C項內容與史實不符,排除。 4.(2019寧德模擬)漢武帝時,拜衛(wèi)青為大將軍,“位在公上”;封公孫弘為丞相,“無爵”;授儒者孔安國為侍中,“朝廷榮之”。這表明漢武帝時期( ) 點撥:衛(wèi)青為漢武帝妻弟,孔安國為孔子十世孫,從兩者身份地位考慮分析。 解析:選A 據(jù)材料可知漢武帝時提拔布衣親信衛(wèi)青、孔安國等近臣構成中朝,“中朝”擁有決策權,“外朝”則變?yōu)閳?zhí)行機構,故A項正確;漢武帝時儒家思想逐步成為正統(tǒng)思想,表現(xiàn)為外儒內法,故B項錯誤;漢承秦制,據(jù)材料可知漢武帝時中樞機構仍是獨相,故C項錯誤;據(jù)材料不能說明中央行政機構的職能巨變,故D項錯誤。 5.(2019太原模擬)漢武帝實行察舉制;東漢光武帝規(guī)定察舉須“授試以職”,即給候選人一項職務,檢驗其是否具備吏能;順帝時又規(guī)定察舉之士還須參加考試,方以授官。察舉制的演變說明東漢( ) 點撥:東漢察舉制選拔標準多元化。 解析:選C 材料強調的是選官制度而非儒家思想,故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察舉選官方式的變化而非察舉制的目的,故B項錯誤;由材料“給候選人一項職務,檢驗其是否具備吏能”“察舉之士還須參加考試,方以授官”可知察舉制不僅注重道德還注重才能,故C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涉及士族門閥,故D項錯誤。-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20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二單元 秦漢大一統(tǒng)的建立與鞏固 第3講 秦漢時期的政治學案含解析 2020 高考 歷史 一輪 復習 第二 單元 秦漢 大一統(tǒng) 建立 鞏固 時期 政治學 解析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szxfmmzy.com/p-3904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