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二十九講 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以我國西北地區(qū)為例講練結合學案.doc
《2019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二十九講 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以我國西北地區(qū)為例講練結合學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二十九講 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以我國西北地區(qū)為例講練結合學案.doc(1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第二十九講 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以我國西北地區(qū)為例 本節(jié)復習脈絡: 考點一| 荒漠化的成因 [識記—基礎梳理] 1.含義 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我國西北地區(qū)的荒漠化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為因素:過度放牧、亂砍濫伐、盲目開墾等不合理的生產活動。 荒漠化不等同于沙漠化?;哪卸喾N類型和形成途徑,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另外,次生鹽漬化和石質荒漠化也是荒漠化的表現(xiàn)形式。 [理解—要點突破] 我國西北地區(qū)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 體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chuàng)造條件 (1)基本條件——氣候干旱。 西北地區(qū)是全球相同緯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嚴重的地帶。干旱是本區(qū)域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下圖所示: (2)物質條件——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 → (3)動力條件——大風日數(shù)多且集中。 接近亞洲高壓中心,大風日數(shù)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節(jié),從而為風沙活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4)其他重要條件——氣候異常。 本區(qū)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氣溫的變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風沙活動和荒漠化進程,少雨年則加速荒漠化進程。 2.人為因素——決定性因素 人為原因大大加劇了荒漠化的發(fā)展,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一方面來自人口激增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體如下表所示: 因素 分布地區(qū) 破壞原因 危害 過度 樵采 能源缺乏地區(qū) 樵采天然植被作為燃料 嚴重破壞植被,易造成風沙侵蝕 草原地區(qū) 采挖藥材、發(fā)菜增加收入 過度 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區(qū)、干旱的綠洲邊緣 為求得短期經濟利益,盡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場退化和沙化進程 過度 開墾 干旱、半干旱沙質土壤地區(qū) 從事農業(yè)(種植業(yè))生產 使沙化土地連片發(fā)展 水資源利 用不當 綠洲地區(qū) 中上游過度利用水資源,導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態(tài)惡化 次生鹽漬化 灌溉農業(yè)區(qū) 大水漫灌 [運用—考向通關] 1.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所示區(qū)域海拔在4 500 m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風,年平均大風(≥8級)日數(shù)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鐵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間的路段風沙災害較為嚴重,且主要為就地起沙。風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 cm高度范圍內。 (1)分析錯那湖東北部沿岸地區(qū)冬春季風沙活動的沙源。 (2)說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答案] (1)多條河流在此注入錯那湖,泥沙沉積,河口三角洲面積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灘泥沙裸露;錯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區(qū)水深較淺)出露的湖灘泥沙面積較大。 (2)冬春季氣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護;大風多,湖面較寬闊,西風經湖面無阻擋,沙源東部為河谷,風力強勁。 科爾沁地區(qū)位于內蒙古東部的西遼河中下游通遼市附近,歷史上曾經為水草豐美的疏林草原景觀,但現(xiàn)在已是中國最大的沙地。下圖為科爾沁沙地重心變遷圖。讀圖,回答下題。 2.科爾沁沙地重心移動的主要原因是( ) A.過度樵采破壞固定沙丘的植被 B.過度墾殖導致沙地向草原腹地推進 C.嚴重超載放牧導致草場退化 D.水資源利用不當,浪費嚴重 B [由于科爾沁草原位于農牧交錯帶,過度墾殖導致沙化土地連片發(fā)展,重心總體向西北移動。] 判斷一個地區(qū)主要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為荒漠化的方法 一看位置,經緯度位置在四個沙漠帶中。 二看年降水量,年降水小于400 mm的地區(qū)易發(fā)生荒漠化。 三看土地覆被和利用類型,土地覆被類型以沙地為主的地區(qū),土地利用中草地減少,耕地增多等可引起荒漠化。 四看地形,地形崎嶇,若植被破壞,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 考點二| 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對應學生用書第170頁) [識記—基礎梳理] 1.荒漠化的危害 (1)許多村莊、鐵路、公路、水庫等受到風沙的威脅。 (2)表土裸露為沙塵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導致植被和地表形態(tài)的破壞,使生物的生產力持續(xù)下降。 (4)使糧食和牧草減產甚至絕收,繼而引發(fā)饑荒。 2.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方針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 (2)防治措施 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態(tài)移民等。 (3)我國西北地區(qū)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系。 [理解—要點突破] 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地區(qū) 措施 農作區(qū)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jié)水農業(yè),避免土壤鹽堿化 牧區(qū)草原 減少水井的數(shù)量,以免牲畜的大量無序增長 干旱的內 陸地區(qū)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要考慮上、中游的開發(fā),又要顧及下游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 (3)調節(jié)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qū)的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 [運用—考向通關] 1.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所示區(qū)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風,年平均大風(≥8級)日數(shù)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鐵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間的路段風沙災害較為嚴重,且主要為就地起沙。風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圍內。 (1)簡述風沙對該路段鐵路及運行列車的危害。 (2)針對該路段的風沙災害,請?zhí)岢龇乐未胧? [解析] 第(1)題,可從對鐵路基礎設施和列車運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風沙對該路段鐵路及運行列車的危害。強勁的風沙活動會掩埋鐵路、吹翻列車,破壞鐵路沿線的基礎設施。第(2)題,遷移運用騰格里沙漠區(qū)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保護包蘭鐵路的措施;還可以建設鐵路防護墻,阻斷自然災害與受災體接觸。 [答案] (1)(鐵路路基較高)風沙堆積,填埋路基和軌道;侵蝕路基(和路肩);損害機車車輛和通信、信號設備等,加大鋼軌、車輪等設備的磨損;影響運行列車安全。(2)(阻沙措施)在鐵路兩側設立阻沙墻(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蓋沙面,設置石(草)方格沙障。 2.綠洲與荒漠的交錯帶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綠洲區(qū)過量開采地下水會使交錯帶生態(tài)環(huán)境退化,形成“生態(tài)裂谷”。下圖為“生態(tài)裂谷”分布示意圖。完成(1)~(2)題。 (1)“生態(tài)裂谷”形成過程中,附近的交錯帶( ) A.自然植被改善 B.風力侵蝕減弱 C.地下水流向綠洲區(qū) D.流動沙丘轉為固定沙丘 (2)“生態(tài)裂谷”出現(xiàn)后,為了綠洲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應該( ) A.在荒漠區(qū)植樹造林 B.在交錯帶發(fā)展灌溉農業(yè) C.在綠洲區(qū)禁止開采地下水 D.在流域內合理分配水資源 (1)C (2)D [第(1)題,綠洲與荒漠的交錯帶是生態(tài)脆弱區(qū),在綠洲區(qū)附近過量開采地下水,易造成綠洲區(qū)水位下降,其他地區(qū)的地下水流向綠洲區(qū),故C項正確。交錯帶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會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條件惡化,植被減少,從而導致風力侵蝕增強,固定沙丘轉變?yōu)榱鲃由城?。?2)題,要保持綠洲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就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資源,因地制宜發(fā)展農業(yè)生產,采取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辦法,防風固沙,使其恢復自然植被,故選項D正確?;哪貐^(qū)不適合植樹造林;在交錯帶發(fā)展灌溉農業(yè),會造成水資源過度使用;禁止開采地下水不現(xiàn)實,應該合理開采地下水。] 分析荒漠化問題成因及防治的一般思路 (1)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可建立如下的思維模式 問題表現(xiàn)—危害—產生原因—治理措施—產生效益 (2)結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 考點三|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 (對應學生用書第171頁) [理解—要點突破] 1.影響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對水土流失產生的影響 氣候 與降水的多少和強度有關。降水越多越集中,強度越大且越多暴雨,侵蝕作用就越強,水土流失也越嚴重 地形 與坡度和坡面組成物質有關。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質越不穩(wěn)定,越容易產生水土流失現(xiàn)象 植被 與覆蓋程度有關。植被覆蓋率越低,削減降雨和徑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嚴重 土壤 與土質的疏密程度關系密切。土質越疏松,水土流失越強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地處多種地理要素的過渡地帶,各種地理要素相互交錯,生態(tài)環(huán)境比較脆弱;黃土土質疏松,容易被侵蝕;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質災害頻繁。 (2)人為原因 人類活動 產生的影響 過度開墾 為解決糧食問題而陡坡開荒,使地表變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過度放牧 破壞草場資源,使地表失去保護,易遭侵蝕 過度樵采 破壞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護 露天開礦 開礦時,破壞了植被,使礦區(qū)土壤抗蝕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和觸發(fā)機制 戰(zhàn)爭和營造宮殿 大量植被被燒毀或砍伐作為建筑材料 濫用土地 輪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農作物的保護,濫挖窯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 3.危害 不僅造成了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的惡化,而且影響了區(qū)域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主要表現(xiàn):①使耕地土層變薄,土壤養(yǎng)分流失,耕地質量下降,導致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降低。②使大量泥沙匯入黃河,黃河泥沙含量劇增。大量泥沙淤積在下游河床,使上游河床抬升,成為“地上懸河”,嚴重威脅著兩岸地區(qū)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③造成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惡化,直接或間接地誘發(fā)和加劇自然災害。 4.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工程措施:保塬、固溝、護坡。 ①在溝谷修建淤地壩、小水庫和營造防護林等——“固溝工程”;②在緩坡地段,實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結合——“護坡工程”;③在塬面上,堅持平整土地,大力營造護林網,合理利用水土——“保塬工程”。 (2)農業(yè)技術措施:在耕作區(qū),因地制宜地開展平整土地、栽培種植、田間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輪耕套種等農耕作業(yè)。同時,配合精心選育良種、發(fā)展地膜及噴灌和滴灌技術、科學施肥等,以達到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和發(fā)展生產的目的。 (3)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蓋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不同地段綜合治理措施圖解如下: [運用—考向通關] 考向1 水土流失的成因 地理興趣小組對某流域進行水土流失的調查。據此回答1~3題。 1.在調查之前,該組同學需要優(yōu)先收集調查區(qū)的地形圖和( ) A.氣溫分布圖 B.降水量分布圖 C.工業(yè)分布圖 D.旅游景點分布圖 2.流域產沙量(一定時間內流域內產出的泥沙總量)是水土流失調查中的一項重要指標。同學們提出了四種獲得流域年產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A.測定一年內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測定一年內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頭設置收集池,年終稱取泥沙總量 D.在流域出口處設置收集池,年終稱取泥沙總量 3.如圖是幾位同學根據調查結果繪制的坡度與單位面積產沙量關系曲線圖,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規(guī)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B 2.D 3.A [建立影響水土流失因素的結構圖是解答本題組的關鍵,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典例中可以知道,影響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坡度、植被狀況、土壤性狀和降水強度等。第1題,由上面的總結可知,地形和降水量是影響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故正確答案選B項。第2題,需要獲取和正確解讀題干中的重要信息——流域產沙量。流域產沙量是一定時間內流域內產出的泥沙總量,這句話分別從時空兩個角度,提出了測量流域產沙量的兩個限定因素:一是時間規(guī)定“一定時間內”,二是空間規(guī)定“流域內”。本題中涉及的是年產沙量,因此時間限定是“一年”?!耙荒辍睘槠谙薜乃亮魇顩r絕不是“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所能反映的,而應是全年降水的土壤流失量狀況,因此排除A、B兩項。最能反映“流域內”水土流失狀況的是流域出口而不是流域源頭,因為河流往往是“泥沙俱下”,因此判斷D項是正確的。第3題,地形的坡度與水土流失呈正相關,但當坡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坡面徑流量會有所減少,從而導致水土流失面積有所減少,進而導致單位面積產沙量有所減少。圖中符合這一變化規(guī)律的是①曲線,故正確答案選A項。] 讀圖甲“黃河中游局部地區(qū)圖”及圖乙該地區(qū)“土壤侵蝕研究統(tǒng)計圖”,回答第4題。 4.據圖分析( ) A.人口密度越高,侵蝕強度越大 B.侵蝕強度僅與人口、植被有關 C.生態(tài)惡化使區(qū)內人口大規(guī)模外遷 D.闊葉林帶環(huán)境人口容量較大 D [本題考查讀圖分析能力及水土流失的影響因素分析。圖乙顯示侵蝕強度并未隨人口密度的增加而持續(xù)增大,A錯;圖乙給出了侵蝕強度與人口、植被的相關性,并非指侵蝕強度與其他因素無關,比如降水,B錯;由題目給出的信息無法判斷是否出現(xiàn)區(qū)內人口大規(guī)模外遷,通過中國地理的學習也可判斷C選項錯誤;闊葉林帶人口密度最大,說明闊葉林帶自然條件更優(yōu)越,比如降水更豐富,土壤更肥沃,環(huán)境人口容量更大,D正確。] 考向2 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 5.黃土地貌是一種獨特的地貌形態(tài),它對當?shù)厝藗兊纳a、生活方式有著巨大的影響。讀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黃土峁、黃土梁和黃土塬是黃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態(tài)。 材料二 隨著時間的推移,黃土高原的地表越來越破碎,對農業(yè)生產的不利影響越來越嚴重,為減少這種影響,需要采取一系列針對性的措施。 (1)分別寫出甲、乙、丙圖所示黃土地貌的名稱。從自然地理的角度闡述黃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態(tài)的演變過程。 (2)簡述黃土地貌的演變對農業(yè)生產的不利影響。 (3)為減緩黃土地貌演變對農業(yè)生產的不利影響,人們動用了推土機等大型機械,實施土地平整工程。簡要分析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產生的不利影響。 [解析] 第(1)題,圖甲為黃土塬,頂面平坦寬闊或微有起伏。黃土堆積厚度較大,是黃土高原地區(qū)最重要的耕地集中分布區(qū)。圖乙為黃土梁,是平行于溝谷的長條狀高地,梁長一般可達上千米,幾千米或幾十千米。圖丙是黃土峁,是呈孤立的黃土丘,渾圓狀形如饅頭,大多數(shù)黃土峁是由黃土梁進一步侵蝕切割形成的。從流水侵蝕作用入手分析黃土塬到黃土梁再到黃土峁的黃土地貌形成過程。第(2)題,可以通過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積、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難度等角度分析對農業(yè)生產的不利影響。第(3)題,有利可以從對黃土地貌的改善分析,不利可以從對土質的影響分析。 [答案] (1)名稱:甲為黃土塬、乙為黃土梁、丙為黃土峁。 演變過程:由于黃土結構疏松,加之黃土高原地處東部季風區(qū),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多暴雨,易于形成沖溝,原始地表被破壞,形成黃土塬;黃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沖溝進一步發(fā)展、深切、變寬,頂部面積減小,變?yōu)殚L條形的黃土梁;黃土梁被后來形成的溝壑橫向切割,逐漸破碎,演變?yōu)辄S土峁。 (2)不利影響:黃土地貌塬、梁、峁的演變過程,實際上是黃土地貌的碎片化過程,即先前的地貌頂部面積逐漸減小的過程。這一過程導致可耕地面積不斷縮減;耕種條件越來越差;土壤逐漸貧瘠化;水土流失加劇。(后三點任答一點即可) (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黃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徑流,或減少地表徑流的形成,從而減少沖溝和溝壑的形成,有利于減少和阻止地表形態(tài)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積擴大;有利于機械化耕作;有利農田灌溉。(任答一點即可) 不利影響:可能導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劇了水土流失,破壞了原有的耕作層。(任答一點即可) 讀下圖,回答6~7題。 6.圖示堤壩的主要作用是( ) A.攔沙蓄水 B.發(fā)電灌溉 C.防洪抗旱 D.調節(jié)氣候 7.在區(qū)域整治的過程中,下列各地形部位采取的措施,不正確的是( ) A.甲——平整土地,建設基本農田 B.乙——封坡育林育草,涵蓄徑流 C.丙——修建梯田,發(fā)展林果基地 D.丁——疏浚河道,排沙泄洪 6.A 7.D [根據經緯度、海拔判斷,圖示地區(qū)位于黃土高原。第6題,圖示堤壩修建在溝谷地區(qū),主要作用是攔沙蓄水。第7題,甲處是塬地,要平整土地;乙處是陡坡,要封坡育林育草;丙處是緩坡,可修筑梯田;丁處是溝谷,要打壩建庫。] 一、選擇題 (2018廣東深圳中學測試)渾善達克沙地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20世紀80年代,該地區(qū)出現(xiàn)眾多風蝕坑,坑邊發(fā)育有植被覆蓋的沙丘,研究發(fā)現(xiàn)該地區(qū)風蝕坑規(guī)模擴大、沙丘高度不斷增加。2000年以后,渾善達克地區(qū)調整產業(yè)結構,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下圖示意某風蝕坑及坑邊沙丘等高線分布。據此完成1~3題。 1.根據風蝕坑的形態(tài),推測該地盛行( ) A.偏東風 B.偏南風 C.偏西風 D.偏北風 2.圖示沙丘高度不斷增加是因為沙丘比風蝕坑( ) A.風速快 B.植被多 C.坡度緩 D.降水多 3.為防止風蝕坑規(guī)模擴大,可在該地區(qū)( ) ①營造常綠闊葉林?、陲L蝕坑內設置沙障?、劭刂圃揭白择{游?、芊N植耐旱農作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C 2.B 3.C [第1題,根據風蝕坑的形態(tài),風蝕坑分布在沙丘西側,迎風坡一側風力侵蝕能力強,推測該地盛行偏西風,C對。背風坡一側侵蝕弱,應是沉積為主,不會形成風蝕坑,A、B、D錯。第2題,圖示沙丘高度不斷增加是因為沙丘比風蝕坑植被多,減弱風速,利于沙塵沉積,B對。風速慢,A錯。沙丘迎風一側坡度陡,C錯。沙漠區(qū),降水少,D錯。第3題,為防止風蝕坑規(guī)模擴大,可在該地區(qū)風蝕坑內設置沙障,減弱風力侵蝕,②對。區(qū)域降水少,森林耗水量大,不適宜造林。且該地位于溫帶,不能生長常綠闊葉林,①錯??刂圃揭白择{游,有利于保護植被,③對。沙漠區(qū),不適宜發(fā)展種植業(yè),④錯。C對。] (2018吉林模擬)科爾沁草原,曾經水草豐美,但一段時間卻變成荒漠化嚴重的沙地(下圖“科爾沁沙地位置示意圖”)。從1997年開始,科爾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轉了“沙進人退”的局面,開始走向“沙綠民富”的道路。結合相關知識完成4~5題。 4.科爾沁沙地走“沙綠民富”的道路給我們的啟示,敘述錯誤的是( ) A.本區(qū)經濟建設必須以生態(tài)建設為前提 B.樹立新的發(fā)展觀,由“掠奪性開發(fā)”轉向“可持續(xù)性開發(fā)” C.實行退耕還草,封沙育草,更大力度發(fā)展畜牧業(yè) D.發(fā)展喬、灌、草、藥相配合,農牧副相協(xié)調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tài)經濟 5.科爾沁沙地曾經“沙進人退”,荒漠化嚴重的主要原因有 ( ) ①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跉夂虍惓!、鄞笠?guī)模人口遷入開發(fā) ④不合理開采地下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C 5.A [第4題,更大力度發(fā)展畜牧業(yè)會超過當?shù)氐沫h(huán)境承載量,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第5題,科爾沁沙地位于農牧過渡帶,其荒漠化的原因一方面是當?shù)卮嗳醯纳鷳B(tài),氣候異常即降水較少導致荒漠化;另一方面是大規(guī)模人口遷入會導致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所造成。不合理開采地下水,主要是在一些大城市中明顯。] (2018河南新鄉(xiāng)市模擬)土壤鹽漬化指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通過毛細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fā)后,鹽分積累在地表土壤的過程。下表為受土壤鹽漬化危害較嚴重的亞非國家相關數(shù)據統(tǒng)計。讀表,完成6~8題。 國家 印度 中國 巴基 斯坦 烏茲別 克斯坦 伊朗 土庫曼 斯坦 埃及 受土壤 鹽漬化 危害的 灌溉面 積(百萬 公頃) 7.0 6.7 4.2 2.4 1.7 1.0 0.9 占總灌 溉面積 比重(%) 17 15 26 60 30 80 33 6.土壤鹽漬化主要發(fā)生在( ) A.高寒地區(qū) B.溫帶海洋性氣候地區(qū) C.耕地分布區(qū) D.干旱、半干旱、半濕潤地區(qū) 7.地中海沿岸與中國華北平原土壤鹽漬化最嚴重的時間分別是( ) A.夏季、春季 B.冬季、夏季 C.秋季、夏季 D.冬季、秋季 8.印度土壤鹽漬化危害程度較土庫曼斯坦輕,其主要原因是印度( ) A.氣溫高 B.降水豐富 C.地下水貧乏 D.植被茂盛 6.D 7.A 8.B [第6題,據材料分析,土壤鹽漬化主要發(fā)生在干旱、半干旱、半濕潤地區(qū),這些地區(qū)氣候干旱,蒸發(fā)旺盛,D對。高寒地區(qū)蒸發(fā)弱,A錯。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多,蒸發(fā)少,B錯。耕地分布區(qū)合理灌溉,不易鹽漬化,C錯。第7題,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蒸發(fā)旺盛。華北平原是春季干旱、多大風天氣,蒸發(fā)旺盛。所以土壤鹽漬化最嚴重的時間分別是夏季、春季,A對。地中海地區(qū)冬季多雨,華北地區(qū)夏季多雨,B、C、D錯。第8題,印度土壤鹽漬化危害程度較土庫曼斯坦輕,主要原因是印度是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土庫曼斯坦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蒸發(fā)較多。B對。氣溫高、植被茂盛不是鹽漬化的主要因素,AD錯。印度地下水豐富,C錯。] (2018山東煙臺一中測試)陜西冉家溝流域(約35N),丘陵廣布,黃土深厚。由于毀林開荒,該流域土壤侵蝕嚴重。為了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該流域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主要種植豆科落葉喬木刺槐。下表示意冉家溝流域不同種植方式的表層土壤狀況。據此完成9~11題。 孔隙度 (%) 含水量 (%) 有機質 (g/kg) 氮含量 (g/kg) 封山育林 48.5 14.5 15.2 1.17 喬灌結合 42.6 13.8 13.8 0.95 林草結合 42.5 14.1 15.2 1.12 喬木純林 39.4 13.4 12.8 0.94 撂荒地 39.1 12.2 12.3 0.87 注: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容積占土體容積的百分比。水與空氣共存并充滿于土壤孔隙中。 9.該流域退耕還林工程中種植刺槐的原因,主要是刺槐( ) A.生長緩慢,消耗養(yǎng)分較少 B.生長迅速,且有固氮作用 C.性喜陰濕,適合濕潤土壤 D.木材堅硬,且耐貧瘠土壤 10.減輕土壤侵蝕最明顯的種植方式是( ) A.封山育林 B.喬灌結合 C.林草結合 D.喬木純林 11.除減輕土壤侵蝕外,該退耕還林工程還能( ) A.增加土壤礦物質 B.提高土壤堅實度 C.增強抗旱澇能力 D.減少地下徑流量 9.B 10.A 11.C [第9題,如果植被生長緩慢,則生態(tài)效益較差,A錯。如果植被生長迅速且具有固氮作用,有利于恢復土壤地力,B對。黃土高原土壤水分條件較差,如果刺槐需要濕潤土壤的話,就不太適合生長,C錯。木質堅硬的植被一般生長速度較慢,不適合在該地種植,D錯。第10題,讀表可知,封山育林無論是土壤的孔隙度、含水量、有機質以及固氮量都是最高的,所以減輕土壤侵蝕最為明顯,選A。第11題,由上題分析可知,減輕土壤侵蝕最明顯的種植方式為封山育林,森林植被的增加,導致下滲量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增加,含水量增加,有利于提高抗旱澇能力,選C。] 二、非選擇題 12.(2016上海高考)撒哈拉沙漠南緣的11個國家正聯(lián)手打造一條橫穿非洲大陸的綠化帶。讀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這條被稱為“綠色長城”的綠化帶,計劃總長度為7100千米,寬15千米。 材料二 綠化帶沿線地區(qū)的天然樹木旱季落葉。新建的綠化帶要求樹木種植的密度比較大,且樹木旱季不落葉。沿線國家計劃在毛里塔尼亞建立一個植物園,為綠色長城項目篩選、引進適應性樹種。 撒哈拉沙漠南緣綠化帶規(guī)劃示意圖 (1)圖示的非洲“綠色長城”大致是沿著哪兩種氣候類型區(qū)的交接帶延伸? (2)解釋“綠色長城”沿線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3)為遏制荒漠化發(fā)展,除建設“綠色長城”外,沿線國家還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4)從氣候的角度,分析11個國家研究選擇適應性強的樹種的原因,并說明該類樹種的基因特性。 [解析] 第(1)題,圖中綠色長城北部終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是熱帶沙漠氣候;南部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是熱帶草原氣候。第(2)題,綠色長城所處地區(qū)終年高溫,蒸發(fā)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長;北面是撒哈拉沙漠,在東北信風驅動下,風沙易于向南移動,擴大了荒漠影響范圍。第(3)題,本身氣候干旱,荒漠廣布;非洲人口增長快,糧食需求量大,過度開墾、過度放牧是人為荒漠化的主因。第(4)題,綠化帶地處熱帶沙漠向熱帶草原的過渡帶,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樹種無法密集生長,呈稀樹草原景觀;綠化帶沿線地區(qū)的天然樹木旱季落葉,不能有效的降低風速,起不到遏制荒漠化發(fā)展的作用,因此引用樹種要考慮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特征。 [答案] (1)熱帶沙漠氣候區(qū)與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區(qū)。(2)地處熱帶,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來自大陸內部的東北信風帶交替影響,終年高溫,蒸發(fā)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長;北面是面積廣大的撒哈拉沙漠區(qū),在東北信風驅動下,風沙易于向南移動。因此,綠色長城沿線分布有荒漠。(3)防止過度的開墾與放牧;控制過快的人口增長。(4)原因:綠化帶地處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區(qū)北緣,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樹種無法密集生長,且旱季落葉,起不到遏制荒漠化發(fā)展的作用。 特性:比本地原來樹種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葉,以利密集種植,有效抵御風沙。 13.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包蘭鐵路全長990千米,其中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包蘭鐵路建成通車后,風沙對鐵路的危害非常嚴重。在治沙過程中,老一代治沙人根據騰格里沙漠的特殊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用草方格固定沙丘的做法,保障了鐵路的安全。 材料二 包蘭鐵路部分路段示意圖和某觀測斷面剖面示意圖。 材料三 “新型材料及復合方法固定流動沙丘綠化項目”是將具有含水、輻射保溫等功能的砂磚鋪設成條帶狀,在條帶間種植適宜的草種和灌木,如圖乙所示。 (1)描述圖甲觀測斷面處的地表環(huán)境特點。 (2)說明圖乙中條帶狀砂磚的作用。 [解析] 第(1)題,地表環(huán)境特點包括地勢、植被、水源和土壤等方面。第(2)題,注意材料三中信息“具有含水、輻射保溫等功能的砂磚”,說明砂磚能為植被生長提供水分和溫度;另外,砂磚的主要功能是阻止沙丘流動。據此分析即可。 [答案] (1)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表干旱缺水,沙漠廣布,植被稀疏(荒漠植被)。 (2)砂磚夜晚吸收露珠并保溫,白天釋放水汽,為沙丘上植被的生長提供了足夠的水分和溫度,有利于固沙植物的生長。同時,鋪設砂磚可以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風速,攔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止沙丘前移。-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二十九講 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以我國西北地區(qū)為例講練結合學案 2019 高考 地理 一輪 復習 第二 十九 荒漠化 危害 治理 我國 西北地區(qū) 例講練 結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szxfmmzy.com/p-3396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