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級思想品德 第五課《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說課稿 人教新課標版.doc
《2019-2020年九年級思想品德 第五課《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說課稿 人教新課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九年級思想品德 第五課《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說課稿 人教新課標版.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九年級思想品德 第五課《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說課稿 人教新課標版 教材分析: 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族人民結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教材以真實的案例開篇引領學生去思考、感悟;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國家的長期穩(wěn)定、繁榮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團結合作、艱苦創(chuàng)業(yè)、共同發(fā)展。教材選取了西部大開發(fā)標志性工程的開發(fā)和建設引領學生認識民族自治地方繁榮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教材介紹了我國在少數名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以及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特點和優(yōu)點,以增強學生維護民族團結的意識,以實際行動維護民族團結。 本課的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要求學生增強民族團結的意識,自覺維護我國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族人民的風俗習慣,以實際行動維護民族團結; 能力方面,要求學生提高與其他民族同學交往的能力; 知識方面,要求學生明確我國各族人民之間的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知道全國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團結合作、艱苦創(chuàng)業(yè)、共同發(fā)展是國家長期穩(wěn)定和繁榮昌盛的重要原因,了解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內涵、形成原因、地位,理解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重大作用。 學情分析: “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這個概念初三學生是比較生疏的,甚至有的學生認為民族區(qū)域自治離我們生活很遙遠,雖然對于一些基礎知識如: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56個民族等了解的很多,但是要做到更好的個人情感與民族文化、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提高文化的認同感,并且做到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與各民族有好往來,必須對民族關系、民族政策進一步了解,從而認識我國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優(yōu)越性,更好的維護民族團結。 教學思路設計 本節(jié)課遵循“以活動帶動學生學習”的思路,把活動作為實現教學目標和連接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載體,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把握知識,形成能力,提高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為此,本課共設計了五個活動: 活動一:聽歌悟理。 讓學生聽《愛我中華》,思考兩個問題:你從歌中獲取了哪些信息,獲得了什么感悟?學生得出了“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各族人民之間平等、團結,和諧相處”等結論,對于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新型的民族關系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然后,教師在出示三則材料(歷屆人大代表少數民族比例、中心向西藏贈予“民族團結寶鼎”、東西合作的重大工程)讓學生“深入分析”民族之間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 活動二:東西論壇。 將學生分成兩部分,分別站在東部和西部的角度上,分析各自的優(yōu)劣,明確東西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從而得出:全國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團結合作、艱苦創(chuàng)業(yè)、共同發(fā)展是國家長期穩(wěn)定和繁榮昌盛的重要原因。教師再進一步列舉前蘇聯、南斯拉夫、伊拉克、盧旺達因民族不團結而導致的嚴重后果,并與中國進行比較,加深對這一結論的熟悉。 活動三:自主探究 讓學生探究關于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內涵、形成原因、地位、作用這四個問題。教師根據材料中關于內蒙古取得的巨大成就重點分析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作用。 活動四:走進生活 讓學生設想:假如你們小組有一位少數民族同學,在平時的交往中你應該留意什么?讓學生暢所欲言,明確我們應該擁護國家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數民族同學,與少數民族同學平等相處。 活動五:我的收獲 讓學生暢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教師從知識、能力和行動上對學生提出要求。 之所以把活動作為實現本課教學目標的主要形式,是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1)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沒有活動,熟悉將不能順暢進行。讓學生在活動當中去充分思考,運用原有的知識進行思維,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熟悉水平,這比老師一味灌輸的效果要好很多。 (2)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愛好。提高學生學習愛好是提高學科成績的重要條件。根據初中生特點,多組織活動無疑是提高其愛好的有效途徑。 (3)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活動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最佳途徑。為了完成活動,學生必須全身心投入,充分啟動思維,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將得到極大提高。 需要留意的是,活動首先是學生的活動,其次才是教師的活動,學生應該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多數時候只是起點撥、引導作用。要相信學生能夠完成絕大部分任務,假如教師的干預過多,活動就失去了意義。 關于知識和能力的處理 (一)關于基礎知識的處理 首先,從獲取的途徑上來看,應該主要以探究的形式進行。教師應該設計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動中得出結論。如在本課《聽歌悟理》環(huán)節(jié),通過設置欣賞歌曲《愛我中華》這一情境,學生在探究中能夠比較輕松的得出我國各民族之間的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這一結論,這自然要比直接告訴學生答案的效果要好。 其次,在把握策略上,要讓學生形成知識體系。只有讓學生明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才有助于加深理解,進而牢固記憶和應用。 再次,在學習習慣上,要讓學生學會記課堂筆記。 另外,在指導策略上,要有側重點。對一些不必要的知識要大膽舍棄,以突出重點。 (二)關于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教學中,我主要采取設置問題情景,用問題引導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能力。 1.合理選取情景材料。首先,材料要有有用性,材料要有針對性,要圍繞學習目標而設計,為完成學習任務服務;再次,材料要有時代性,要選取最新的社會熱點和學生生活實際。 2.科學設計問題,這是提高學生基本能力的要害。首先,難度要適宜,不宜過高或過低。其次習題的設計要有梯度和層次性,逐漸上升,使所有的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體現面向全體的原則。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充分發(fā)動學生,讓學生參與到問題的解決當中去,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能力。 課后反思:成功之處 1、采用情境教學給學生提供了學習背景,讓學生置身于其中,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好奇心和求知欲。 2、 選擇了學生關注的話題,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從而培養(yǎng)了他們對生活中時事的關注。 3、 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教師的引導下去分析然后內化在他們的思想中,外化在他們的行為中。 4、采用自主閱讀體驗,彼此交流,豐富了教學內容,從而共識、共享、共進,實現了教學相長。 不足之處: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面窄;合作學習對于一些小組來說只流于形式達不到合作的效果。-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2019-2020年九年級思想品德 第五課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說課稿 人教新課標版 2019 2020 九年級 思想品德 第五 中華文化 民族精神 說課稿 新課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szxfmmzy.com/p-3342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