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上冊 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案三單”教學設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上冊 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案三單”教學設計 (新版)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上冊 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案三單”教學設計 (新版)新人教版.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上冊 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案三單”教學設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是作者一個報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就提出了他的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全文就是圍繞著這個論題進行論述的。首先,指出傳統(tǒng)教育的弊病。然后,分析科學上的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接著,作者指出,“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xù)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最后,得出結論:“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積累生字新詞。 2.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二.過程與方法 1.領會文中體現(xiàn)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聯(lián)系學習實際,培養(yǎng)科學實驗精神。 【重難點突破】 1.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2.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課時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趣導入 同學們,前幾天,老師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shù)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yè)。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可是,她做實驗的能力非常差,一連三周下來,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下面,我們首先對丁肇中先生做一個了解。 (出示文題、作者)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1.作者:丁肇中,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漢族,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生于密執(zhí)安州安阿伯。196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后任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新粒子:J/ψ粒子(以與自己中文姓氏“丁”類似的英文字母“J”將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fā)現(xiàn),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現(xiàn)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2.背景:本文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同時還被選入語文出版社八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第14課(xx年版)等?!≡谡Z文出版社中,本文開頭還有 “我非常榮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華”征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傳統(tǒng)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這一段話,其他幾處也有改動。據(jù)語文出版社中所寫,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情系中華”大會上接受特別榮譽獎時發(fā)表的演講。 三.積累生字新詞 1.讀準生字 丁肇(zho)中 不知所措(cu) 2.理解詞義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識。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 齊家:整齊家政。 抽象:不能具體經(jīng)驗到的,籠統(tǒng)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xié)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1. 聯(lián)系文章內容看,“格物致知”究竟是什么意思? 明確:格物致知就是“從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識”的意思?!案裎镏轮弊鳛橐环N精神,是指從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得到知識的一種精神。 ?。?)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確: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作者說我們每個人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們?yōu)槭裁磻撚懈裎镏轮?作者是怎樣論述的? ?。▽W生瀏覽課文,篩選信息,合作討論,形成一致觀點。) 明確:前面兩位同學總結得很好,我認為作者講了三方面的道理來證明“我們每個人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這個論點的: 道理(1)這是由傳統(tǒng)中國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了的。 道理(2)這是被科學進展的歷史和實驗的過程證明了的。 道理(3)這也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所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這對于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是什么? 明確: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是他是否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積極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五.通讀課文,把握文章結構。 明確: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五.課堂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學習它,不只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我們的思想之門。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一個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的合格人才。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話結束我們今天的學習。 要實現(xiàn)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大膽嘗試,做你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丁肇中 六.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積累詞語,了解重要詞語的含義。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檢查作業(yè)。 1.提問詞語的含義,指名學生回答詞解。 2.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師生共同回顧文章內容。 二.精讀課文,簡述本文的論述思路。 本文的題目就是中心論點。開頭緊扣題目,有“格物致知”的出處,引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jīng)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fā)出號召。逐層深入說理,思路十分清晰。 三.品讀課文,重點探究。 1.這篇文章論述的問題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眾所周知,我國基礎教育的優(yōu)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前社會中,這個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它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因而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當然,這個缺點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遠的文化背景,并與當前的考試體制有關。要克服這個缺點,任重而道遠。 這篇文章根據(jù)現(xiàn)代學術的發(fā)展和個人的經(jīng)驗教訓,聯(lián)系傳統(tǒng)的文化背景和我國的現(xiàn)狀,精辟地闡明了中國學生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的問題。高屋建瓴,一針見血,語重心長,對我國學生不啻是當頭棒喝,每個人都由此終身受益。 2.作者說:“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痹嚺e出事例證明實驗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例如,為了駁倒亞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體的重量成正比的觀點,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薩斜塔同時拋下兩個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體,證明不同重量的物體在空氣中自由降落時,重量與下降速度無關,不同重量的物體以同樣速度落地。 四.合作探究,明確本文論證方法 聚焦論證方法。 學生討論、明確: A. 引用論證法: 開頭引用《大學》,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學》介紹“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釋“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沒的原因。 B. 舉例論證法: 借王陽明“格”竹苦思頭痛的失敗的事例,論述傳統(tǒng)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借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的事例,論述實驗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借中國學生成績好而面臨研究工作卻束手無策的事例論述了中國學生偏向于理論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思維而不愿動手;借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論述以埋頭苦讀應付一切對于實際需要毫無幫助。 C. 對比論證: 中國傳統(tǒng)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心體驗和自我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的對比;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終因頭痛失敗的事例,與通過科學實驗了解柱子的性質的事例進行對比,突出知識的獲得只能通過實驗。 五.總結全文 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文章用舉事例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 【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具體剖析“格物致知”的含義 具體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提出希望,發(fā)出號召 【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作品針對中國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現(xiàn)狀,分析了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挑戰(zhàn),也是對所謂“素質教育”的不大不小的諷刺。如何真正的更新教育理念,只有改變現(xiàn)行的評價機制。試想,聽從高考、中考的指揮棒,不搞題海戰(zhàn)怎能過關!-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上冊 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案三單”教學設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 2020 九年級 語文 上冊 14 應有 格物致知 精神 一案三單 教學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szxfmmzy.com/p-3313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