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我與地壇(節(jié)選)》教案11 蘇教版必修2.doc
《2019-2020年高中語文《我與地壇(節(jié)選)》教案11 蘇教版必修2.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語文《我與地壇(節(jié)選)》教案11 蘇教版必修2.doc(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語文《我與地壇(節(jié)選)》教案11 蘇教版必修2 【教學目標】 1、理解、體味作者對生命以及其苦難的感悟。體驗生命意義。 2、體驗作者內心深處的痛苦及對母親的理解和痛悔。學會感受母愛、理解母愛。 3、理解地壇描寫與抒情的關系。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1、篩選信息,把握課文涉及的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的內容,從而理解作者對生命和親情的感悟歷程。 2、理清文章思路,體悟母親與地壇之間的同構性。 【教學難點】 1、體會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 2、解開“我”、地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系,理解作者傳達的復雜感受。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文章來體味語言的深沉綿密和領會思想的深邃。 2、話題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鼓勵學生在透徹理解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看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整體感知,把握文章整體思路。 2、研讀文章第一部分。 【教學過程】 一、感知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一) 導入 1、導入新課: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斗爭把他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哈姆雷特》)人的生命異常脆弱,當病痛、殘疾猝不及防地降臨,命運殘酷地捉弄,人的身體、心理、精神都陷入無盡的痛苦、無奈與無助之中。此時,我們是向困難妥協(xié)自己走向毀滅,還是向困難挑戰(zhàn)迎來柳暗花明的又一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史鐵生內心深處的世界,用心靈去丈量他從痛苦之中掙扎而出的腳步。 2、作者簡介:史鐵生(1951~),生于北京,18歲去延安插隊。21歲時,因腿疾住進醫(y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他在做了7年臨時工之后,轉向寫作。1983年他發(fā)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代表作有《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等。其中 《務虛筆記》、《我與地壇》曾入選“九十年代十大經典作品”。他的作品一類是對知青生活的回憶和反思,另一類是對殘疾人命運的描摹。史鐵生面對殘疾,曾一度彷徨苦悶,甚至于想到了自殺,但最后還是面對困難,勇敢的活下來,并拿起了筆走上了中國文壇,從殘疾到成為一名專業(yè)作家,史鐵生經歷了痛苦的思索。 3、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本文標題是《我與地壇》,但是作者僅僅是寫了我和地壇嗎? 還寫了母親?,F在請同學們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系在一起的句子:“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二)整體感知內容 1、默誦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內容,體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兩部分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寫古園風景、我的思緒。第二部分,寫對母親的追思,對母親生命的理解。 第一部分,前兩小節(jié)寫我與地壇的緣分;中間三節(jié),寫“我”在“失魂落魄”中走進園子百無聊賴,卻又無所事事。最后兩節(jié),寫“我”冷靜下來,專心致志地想到死和生:死是容易的,但關鍵是怎樣活的問題。園子中的一切在撞擊著我的心靈與情感,并從中找尋到活下去的勇氣。第二部分,著重寫母親對“我”的影響和激勵,母親給“我”以生存的啟發(fā),使“我”懂得怎樣生活。第一節(jié)為過渡段。第二至三節(jié)寫母親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讓我們看到一個堅韌而偉大的母親形象。第四至第九節(jié)寫由一個作家談到他寫作的最初動機是“為了母親”、“為了讓她驕傲”,從而聯想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歷。“我”創(chuàng)作取得成功,而母親卻不能分享“我”的快樂。回憶母親多次到園中找“我”。第十節(jié)結束回憶。小結:從內容上看,前一部分,可稱為“人與景觀”,后一部分可稱為“人與人”(“我與母親”)。 2、讓學生深入思考,邊思邊讀,抽象概括貫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確:全文的總體思路是:追尋,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尋,后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學生注意第一部分中這樣幾句話,“我一連幾小時……我為什么要出生?!薄笆O碌木褪窃鯓踊畹膯栴}了,這卻不是……去窺看自己的心魂?!边@實際是史鐵生在園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總體線索。也就是說,這就是史鐵生的“追尋”的“問題”,共三個: 第一個,我的身體殘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結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說,我該不該去死?第二個,我為什么要出生?第三個,我應該怎樣活? 關于第三個問題。當作者對前兩個問題“想了好幾年”后終于想明白了,終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感悟到“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的時候,實際已經找到答案了,已經對那“生”與“死”這兩個問題釋然了,解答了。最關鍵的問題是怎樣活下去?——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活下去?怎樣面對冷酷、殘忍、不公平的命運。這個問題是貫穿全文的核心問題。如果師生找準了這個關鍵的核心問題,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讀這篇佳作的“鑰匙”。可以說,如何面對命運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3、再讓學生深入思考一下,邊讀邊思考:既然如何面對命運是本篇的追思核心,第二部分寫母親是為什么? 明確:非常概括地說,寫母親,實際是寫“我”(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寫史鐵生對母親對待生命、對待命運的態(tài)度的“理解”。 開始,史鐵生是不理解母親的,逐漸地,隨著思考的深入,隨著精神追尋的深入。精神閱歷的廣泛,隨著年齡的增加,史鐵生終于理解了母親,讀懂了母親。母親完全是在苦難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來,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來就是為了承受苦難,在苦難中默默地忍受著命運的重壓。也就是說,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二、研讀文章第一部分。 (一)討論話題 ——《哦,地壇,我的地壇!》 “這古園仿佛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教師導入:作者認為自己和地壇之間有“緣分”,有“宿命的味道”,如何理解他和地壇之間的關系? 1、作者來到古園,說:這古園仿佛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為什么這么說? 我對古園的深情,古園對我的意義。 2、作者是怎樣巧妙地將“我”與“地壇”聯系起來的?這樣的開頭有什么作用? 一是“我家離地壇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離它越近”;二是園子荒蕪冷落,而“我”也因殘廢而被生活拋棄,同病相憐,兩者都歷盡滄桑。這樣的開頭,為下文描寫、敘事、抒情打下了基礎。 3、作者說“地壇離我家很近?;蛘哒f我家離地壇很近。”兩句話有什么區(qū)別? 地壇離我家很近:以“我家”為中心,向外輻射,延及地壇。 我家離地壇很近:以“地壇”為中心,向外輻射,延及我家。二者的變化實質上表現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態(tài)進行,自然是以家為中心。二十歲時突至的殘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轉直下,他為了排解內心的苦悶與困惑,來到地壇,又在地壇的啟示下完成了他對生命的新認識,樹立起自己的生命觀、世界觀,從而得到了獲得全新的生命。此時,地壇已經成為他精神的家園,靈魂棲息的所在。 4、我是在什么情況下開始到古園的?“我”進入地壇時的精神狀態(tài)如何? 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然殘廢了雙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孤獨、頹廢、殘廢自傷?!拔揖蛽u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 5、“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這時候”指什么時候?為什么此時才是我該來的時候?“這時候”指“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太陽——”地壇“剝蝕——淡褪——坍圮——老柏樹——野草荒藤——”的時候,地壇褪去昔日的榮耀,盡顯滄桑時,這種滄桑恰恰是某種生命力的顯示,“老柏樹、野草荒藤”正是暗示這種生命力的具體意象。失魂落魄的作者這時來到地壇必然會得到某種慰藉,與它相憐相惜。這正是作者“看到時間、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運的起點。如果不是一個“沉靜的”而是一個“炫耀、浮夸”的地壇在等待作者,那對于處在“最狂妄年齡”的作者意味著什么? 6、“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圖”,這“意圖”指什么?“理解了地壇的意圖”的作者眼中的地壇有什么樣的特點?它是不是與作者有什么靈犀相通之處?這樣的環(huán)境特點使作者的思想有了什么樣的啟示?(用課文原句來回答) 生命的暗示。荒蕪,但并不衰敗。地壇在看似沉寂、荒涼、蕭瑟、幽深之中的那種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歷史滄桑和喧囂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讓作者感受到時間的永恒魅力,時間的永恒和歷史的滄桑襯托出個人遭際的微不足道,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從反面使一個不幸的人得到解脫?!胺鋬?、蟬蛻、螞蟻、瓢蟲、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則生存著,這顯然也給了作者以啟示,為了逃避來到這園子的作者是真真實實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動的?!吧且粋€不可辯駁的問題;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蔽遗c地壇的關系十分密切,用課文的詞語來說是有一種“宿命”的“緣分”。 7、這部分看似寫園子,其實也寫了人(作者),這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我為了逃避來到這里,我細細地看著這些小生靈,看著一草一木,我孤獨寂寥,沒有方向??墒俏业男娜栽诟惺?,那些生命的涌動,生命的痕跡,仍那么真實地撞擊著我細膩而善感的心靈! 8、作者在這樣的不幸中來到園子,在園子里思考了一些什么問題?結果如何? 第一,我的身體殘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結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應該怎樣生活?對前兩個問題,在這靜靜的原子里,作者“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幾年”,最后終于想明白了,于是對生與死的問題也就釋然了。地壇幫他解決了第一個問題,接下來,最關鍵的是怎樣活下去,以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活下去。在這個問題上,地壇里的生命給了他啟示,他從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諦,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戰(zhàn)勝了消極頹廢的思想,促使他走上了文學的道路,堅定地邁上了新的人生道路。而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寫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他的母親。 “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薄笆O碌木褪窃鯓踊畹膯栴}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夠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 9、 讀“剩下的……”一部分內容,體會作者寫出的園子帶給我的不盡的味道。 這是以景寫味,感悟到的生命的意味、生存的意味,則在后文充分加以表現。 10、地壇使他的感情變化如何?分析我與地壇的關系? 絕望——希望 親近——喜愛——皈依 頹廢——豁達——頑強 (二)總結話題 ——《地壇——精神家園》 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壇,在精神上仰賴地壇,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戀地壇,至少曾以如此。為什么地壇對作者有這么重要的作用?那是因為在作者對生存的全部理由都產生懷疑的時候,是地壇給他提供了審視人生的空間,并給予他許多感悟,從而改變了作者的生死觀,可以不夸張地說,是地壇不動聲色地拯救了作者,這便構成了第一部分的抒情基礎。 課文沒有淺薄地寫地壇如何美麗壯觀,如何生機盎然,讓人不由得恢復對生的留戀和熱愛。事實是課文倒寫了不少園子里的荒蕪冷落、敗墻殘陽,地壇對作者的影響不是在簡單比照中完成的,地壇給予作者慰藉和啟示有其獨特的方式。進入史鐵生眼中的是些小昆蟲和構成昆蟲生長背景的草木,它們全很卑微,繁華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無暇也無意關注它們,可是它們不是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則在生存嗎?它們并不在意自己棲息地的“荒蕪”,有了它們的存在,倒使這里不再“衰敗”,毫無疑問,正是這些原來不能引人注意的現象讓作者發(fā)現了原先不曾想過的樸素道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弊髡咴谶@里以沉凝而富于哲理的語言告訴我們他經過幾的思考:像我們的出生不是由自己決定的一樣,死亡也不該由自己決定,有權決定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則。我們的任務僅僅是在法則允許的時限和條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進程就可帶給個體和周圍世界以和諧安寧。當年,他在21歲時,“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可以想像他所遭受的打擊有多么巨大,他內心的痛苦有多么深重,特別是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時候,他自然想到了死。但他通過思考,終于在生死問題上作出了明智的抉擇。十五年來的事實也證明了他的抉擇是正確的,他努力讀書,苦練寫作,終于成功,連連獲獎,以自己原有的初中文化的底子而成為一名作家。這是他冷靜思考的收獲,這是他明智抉擇的結果,這是他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頑強拼搏的成功。 作者對于生死問題的正確抉擇,使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司馬遷說過的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弊髡咴谑稣f自己面對生死抉擇時的所思所想,并沒有談論這樣嚴肅的內涵,而是以一種平靜的語調向讀者作了傾訴,并且還提到了“上帝的安排”。作者真的相信有個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運嗎?顯然不是。不難理解,當一個能夠豁達地面對死亡的時候,能夠以平靜的心態(tài)看待和談論死亡的時候,他當然就獲得了堅強活下去的自信。他的實際行動也告訴讀者,他相信的是自己與不幸的頑強抗爭,他相信的是自己的不懈拼搏。 這部分描寫細致,感受深刻,寫得深沉而令人新碎,執(zhí)著而引發(fā)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三、布置作業(yè) 1、朗讀課文,想象當時的情境,感受地壇在沉寂、荒涼、蕭瑟的表面下蘊藏著的那種醇厚、沉靜、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2、就本文第一部分的討論話題,寫一篇200字的短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研讀文章的第二部分。 一、研讀文章第二部分。 (一)討論話題 ——《母親啊,我終于懂你!》 教師導入:終于,地壇從我們眼前退后了,在課文的第二部分,地壇淡化為背景,是人物活動的場所,更清晰地浮現出來的是一個憂心忡忡卻又堅忍頑強的母親形象。 “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1、作者以前的行為給母親到底出了一個什么“難題”? “難題”是一個難以解決的矛盾,兒子的行為給母親出了一個什么難以解決的矛盾?五個“知道”,“擔心”,不僅僅是“擔心”,還有“痛苦”、“驚恐”。 2、母親又是怎樣對待這個“難題”?從母親面對難題的態(tài)度上,我們可以看出這是怎樣的一位母親? 閱讀2、3、8段?!拔摇鄙系貕赣H“送”;“我”在地壇,母親“憂”、“找”?!八汀薄ⅰ皯n”、“找”,寫盡母親的悲苦與操勞。(板書:送——理解、憂——堅忍、找——關愛) 母親沒有退縮、沒有消極的對待、更沒有放棄,而是“承擔”這“苦難”,堅毅地走下去,母親希望直到兒子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理解兒子,關心兒子,意志堅忍,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學生可回答善解人意、疼愛、理解、體諒、寬容、痛苦、擔憂、驚恐、默默承受、堅忍等) 3、這樣的母親,母親這種對待“難題”的方式又給了作者什么樣的啟示? 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母親對待“苦難”的態(tài)度給了生存的啟示:要堅強地承受苦難,要堅忍的生活下去。而這正給作者“怎樣活”遞了一把鑰匙。(速讀課文,找出下文中寫出母親給我“影響”的一句。)“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光陰的流逝轉,在我的印象中愈鮮明深刻。” 4、作者知道這一點是在什么時候?又是怎樣知道的? “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是通過“設想”而知道的。其中蘊涵著深深的對母親的懷念。可見,這里不僅寫出了母親這一輩子給了我生存的啟示,同時也是一首獻給母親的贊歌。 教師小結:母親的愛、母親的意志、母親的命運、母親的苦難,讓我明白了生存的意義,生存的價值,也讓我在逆境中更堅強。 “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1、文章是如何來寫母親的形象的?為什么這樣寫?文中幾次出現“現在我才想到”、“許多年以后我才漸漸聽出”之類的話,表現的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并不是直接表現,而是通過自己心靈的對話,自問自思從我理解母親對我的愛展開。反復寫表明對母親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徹心肺的悔恨與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文章更加動人。也更自然。 2、第二段以“知道”構成的排比表現的是什么?與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對比,體會其中的意味。 母親的善解人意,母親對兒子的疼愛、理解、體諒、寬容。對比以及后面的內容則表現母親在苦難面前的沉重、無助和默默支撐的忍耐。 3、第三段中“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設想,……”,“設想”對刻畫母親有什么作用? 以我的“設想”,描摹母親在痛苦、擔憂、驚恐、不安,默默承擔著苦難。我的設想與我的自責,表現了對母愛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讀懂了母愛,而讀者,也讀懂了作者。 這種“設想”無論對寫作對生活都很有啟發(fā)。能作這樣的設想,才能充分理解母親的愛心。如果僅僅寫母親幫我上輪椅車,目送“我”上地壇,到園中來找“我”那還不足以表現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母親在家怎么樣,日日夜夜怎么想,寫這些,才能使母親的形象血肉豐滿。可是不去設想,就不能懂得母親的愛心。 4、誦讀第五段。 這些蒼涼的文字來自心靈深處,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這樣凝重蒼涼的文字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汩汩滾動的熱流。 5、母親伴隨了作者對生命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請集體朗讀。(不要分析) 6、母親的愛有什么特點? 母愛深沉而不張揚,平凡得讓人熟視無睹。有誰能象史鐵生那樣用心體味母愛呢?更多的時候,母愛都是從我們身邊默默地流走,熟視無睹的我們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我們沒有發(fā)現她,她當然毫無怨言,可是,對于我們來說,沒有體驗到母愛應該是多么大的不幸呀!我們丟失了比金子還珍貴的東西。 教師小結:她理解兒子,知道在這種時候應該讓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兒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驚擾兒子。但是 出于一個母親對孩子本能的、刻骨銘心的愛,她又無法不為兒子的生命擔憂,她幾乎是整日整夜處在痛苦、驚恐當中。只要兒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寧坐臥難安;當兒子回家后,她想問兒子內心的想法到底怎樣,有什么打算,卻又害怕增加兒子的壓力而終于不敢問。同時,她還希望兒子能夠找到一條實現個人價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內心一直被這種矛盾反復糾纏而痛苦萬分。“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親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隨時準備接受兒子自殺的噩耗,還要想兒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該怎樣走。因此,作者說“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1、早先的時候,我對母親的愛是什么態(tài)度?找出文中相應的語句。 ⑴“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 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兒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來不及為母親想,甚至來不及體會到母親的痛苦。此處用“她的兒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稱替換了第一人稱,采用了一種遠觀的態(tài)度,表現了對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過好多回,…… 這也許是出于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 母親很為我擔心,但她又不想驚擾兒子,所以她在兒子面前從來不表現出自己的擔憂。當她在家遲遲等不到兒子,就來園子里找。找不到兒子時,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兒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內心想讓兒子回家的沖動,悄悄地離開。而“我”,出于倔強、羞澀等復雜的原因,躲著母親,拒絕與母親的交流。母親懂得兒子的心理,兒子卻不能體諒、回應母親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親的時候,卻已經來不及了。 在作者平而淡的敘述中,包含的濃而深的情感。結尾為什么不用感嘆號?――痛悔、內疚,但是一切真的來不及了,這種傷感是沒有什么可以補救的了,徹底的痛苦,徹底的傷感! 2、我從事寫作與母親有什么關系? 為了讓母親驕傲,想讓母親能夠分享自己的快樂,是母親能因我而感到幸福。這是“我”感受到了母親生命的沉重與痛苦,希望能夠給她帶來一點亮色作為微薄的回報。而母親則是希望我能夠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無論是寫作或者干別的什么,都應該踏實而不張揚,以堅忍的意志面對艱難的命運。 3、文中記錄了母親離去后,我搖著輪椅在園中度過的一天,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 從清晨到白晝,從午后到傍晚,從日沒到月升, “我”走遍了這院子的每一個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樣,但是母親卻已經離開了“我”,一切都不曾改變,但母親卻永遠不會再來找“我”了。“我”的內心充滿了失落與惆悵,正如當初母親尋找“我”時的焦灼與茫然。到此時“我”已經真正懂得母親那份真摯、深沉、毫不張揚的愛對“我”來說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4、作者逐漸領悟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領悟到創(chuàng)作也“并不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你認為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么? 母親只是以她“艱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在暗中默默地鼓勵我勇敢地活下去,找到一條“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5、你是否能總結一下作者在文中表達了對母親怎樣的一種情感? 作者回憶母親,深深感悟到母親的苦難和偉大。作者痛感自己的母親是活得最苦的母親,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憂慮之中,她的母愛深沉而不張揚,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親是堅韌的偉大的。作者最為痛惜的是母親早逝,僅僅活了四十九歲,再也看不到到兒子的出息。作者對文學成就的追求,為母親也是一個動機,母親卻沒有看到兒子發(fā)表作品的一天,沒有看到兒子作品的獲獎的一天,未能分享兒子的快樂。作者對母親的悼念真是魂牽夢繞,痛切心肺。 教師小結:作者讀懂了母愛,理解了母親的痛苦,也理解了母親的命運,體會到了強烈的愛與痛交織的情感。作者對母親理解的過程,可以體現為以下幾個抒情層次:首先,課文寫母親“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她順從兒子的任性,寬恕兒子的煩躁,這不是溺愛而是尊重,她試圖從尊重入手接近兒子的心靈,從而了解兒子幫助兒子。 然后,作者寫母親內心的斗爭。母親是矛盾的,從感情上講,她不放心兒子去地壇,那是一個脫離了她視線讓她力不能及的地方;但從理智上,她感到兒子需要地壇,需要一處可以在獨處中完成人生再認識的地方。所以,她一方面憂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義,她需要反復說服自己才能看著兒子隱入地壇。母親做對了選擇,使史鐵生得以在地壇治愈了靈魂,然而母親卻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賭注:“如果他真的要在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痹倬褪菍憙鹤訉δ赣H的回報。同朋友一樣,史鐵生也想讓母親為兒子驕傲;同朋友不一樣,史鐵生的母親死在49歲。這樣情況就倒了過來:曾經叫母親操碎了心的兒子,現在該為母親心碎了。于是史鐵生開始反省自己,在可能有過的許多追悔莫及的事中,他寫了一件,聽任母親找不到自己而不開口叫她,他沉痛地說“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這是永遠無法補贖的錯誤,誰都不會懷疑史鐵生的真誠。最后,作者留下了一個懸念:“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么。”可以想象,作者將永遠帶著對母親的懷念,背負著母親的期望,繼續(xù)探索他的人生之路。 “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課文最后的這句話中的“車轍”“腳印”都是可以有象征意義的,怎樣理解這句話呢? 從對第一部分的分析中我們知道,作者經過在地壇公園的長時期靜思,參悟了人生的意義,那么“車轍”就可以看作他心靈求索的軌跡,這條軌跡肯定是十分復雜的,有直有曲,有進有退,有交叉有重疊,密密麻麻,錯雜縱橫,直到最后,作者才完成了他思想的第一次涅槃。然而,這結果可不是史鐵生獨立完成的,也許他曾經這么認為過,但后來他明白了,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親的伴行。他的每一次繞行都沒有把母親甩下,每一次掙扎都帶給過母親憂慮的哀傷,是母親目送他走過這條長路的?,F在,史鐵生終于明白了母親在那個階段的作用,這是他的第二次涅槃。作者回到園子中認識到園中處處都有過“母親的腳印”,處處都有母親的牽掛與關愛。這樣的總結,暗示了“我”的成長時時處處離不開母親的啟發(fā),母親與地壇已經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也早與“我”融為一體。 教師小結:這句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進步中都凝聚著母親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親的心。母親的關愛像一顆會發(fā)芽的種子,不知不覺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潛滋暗長。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靈才突然發(fā)現,母親的愛原來已經長成了一棵蒼翠的松柏,一直為“我”遮風擋雨。“我”在此時的頓悟與這一部分的首段“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边b相呼應,完成了作者對母愛的詮釋。最后一段敘述,似與前面不相承,其實是隨情感的起伏而安排,讀來不僅沒有雜亂之感,反而給人一種蕩氣回腸的美。 (二)總結話題 ——《母愛——至醇的真情》 第二部分寫母親。他愛地壇,更愛自己的母親,尤其體會到母親的痛苦與無盡的關愛以后。 開始是不理解母親的,只是時時刻刻在想著自己不幸的命運;等到他真正讀懂母親,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是要加倍的”以后,母親卻已經永遠地離開了他。于是就有了對母親重新認識,以及對母愛的更加細心的體察。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為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忽然截癱的兒子,盡管她情愿截癱的自己,可事實是無法改變的。于是她只默默地承受,用無私的母愛包容著餓兒子的一切,她只好一天天地熬,慢慢地等,等待兒子走出陰影。但是她終于沒等到。兒子成功之日,多么渴望和母親一起分享。兒子第一次這樣為母親想,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于是,他又搖著輪椅來到這古園,他反復地想,為什么母親不再等兩年?他埋怨上帝的不公;他反復想著同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就像他當初反復思考生命與死亡一樣。這時候,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才在他心中“滲透得深徹”,而母親那艱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在他的印象中“愈加鮮明而深刻”,從而使他對母愛有了更深的 體會,對生活、對未來有了更深的思考。 二、拓展延伸: 1、地壇的特殊環(huán)境給了作者這樣的生死觀的啟示。母親的生命歷程也給了作者那樣的生存啟示,那么你對生死觀有無別的看法?(為理想而活,為愛我的人而活,也為母親的驕傲而活等等。) 2、作者經歷了深重的苦難,經歷了這般近乎致命的打擊后,才悟出這樣一個非常深刻的對待生命的道理。那么你又是如何看待“苦難”?(有句話這么說“只有經歷痛苦,人才能變得深刻;只有經歷痛苦,人生才變得輝煌;只有經歷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保? 3、但我想每個人不希望自己災難降臨,你又是如何看待“苦難”的?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如歌詞里唱到“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 三、布置作業(yè) 1、就本文第二部分的討論話題,并結合拓展延伸寫一篇200字的短文。 2、有感情朗讀文中你喜愛的語句。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作用,領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一、從課文的景物描寫中體會地壇對作者的影響。 1、第一部分有幾處關于地壇的景物描寫?各有什么特點?折射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態(tài)? 三處。第一處特點是破敗、荒蕪、古舊。第二、三處特點是寧靜,充滿活力、生氣,體現這古老的園子生命依然頑強,洋溢著生命的律動。史鐵生在二十歲青春韶華時下不幸癱瘓,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時間里精神幾乎崩潰。正是在這不尋常的心境中史鐵生來到地壇。地壇由此而成了作者生命的組成部分,作者在幾處景物描寫中深情地抒發(fā)了這種人與對象物我不分的情境,如詩如歌,專情、美麗、傷感而又帶禪意。對四季的不同感受喻含對生命的不同況味的理解和咀嚼,而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與園中的景物相應。 2、詳讀地壇是如何幫助作者走出困境的相關內容。試舉例從課文的景物描寫中體會地壇對作者的影響。 ①“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薄澳菚r,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并看見自己的身影?!? 地壇在等待我來臨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讓生命顯露出本真的模樣,以便讓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園的時候,讓我看見那亙古不變的夕陽,讓我在滿園沉靜中看到時間、認識自己。 ②“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薄皾M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地壇向我展示了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讓我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于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當然,人也不例外。 ③“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 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地壇在不斷地變化中顯現出永恒的一面,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盡管十五年來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地壇不斷地被不懂其價值的人雕琢、破壞,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個細微處滲透出來,直達人內心的深處。無論的賦予萬物生機的太陽,還是一群高歌的雨燕;無論是孩子的腳印,還是默默佇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風忽至時落葉的歌舞與氣息都深深地打動 “我”;最博大與最纖細,最沉靜與最輕盈,最古老與最年輕,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屬于自己的身影; 地壇上不斷上演著季節(jié)的 離去與來臨;所有這一切都鑒證了生命本身的律動的真實。 3、總結景物描寫的作用。 第一,有襯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寫本身,實際上也是對“生命”對“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讀。請看這一段:“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边@不是寫出一種永恒嗎? 二、領會語言的魅力。 教師導入:作者的語言特色顯而易見,無論是敘事寫人還是繪景狀物,無論是描摹心態(tài)還是抒發(fā)感悟,語言的表現力都是很強的,語言的運用在平緩沉毅中,還往往透出睿智與機敏。 1、以課后練習三為例,理解語言的新奇別致與含蓄的特點。 例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 寫歷盡滄桑的地壇公園:一組整散結合的句子極具概括性。同樣是寫這座古園,說到十五年中“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那些內容時卻又洋洋灑灑數百字不厭其詳。 例2:“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热缒恪拖袷前槟憬K生的魔鬼或戀人?!? 作者在抒發(fā)自己對于生死問題的感悟用這樣的敘述,這樣的比喻,無不顯示出作者運用語言的機智與詼諧。 例3:“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有我的車轍,有過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這些又都是多么深沉而又凝重的話語啊,十分含蓄。 2、教師小結:史鐵生的語言有些看似不符合語法,不符合邏輯,常常突破常規(guī),但往往能使語言新鮮、奇崛,激發(fā)人們的閱讀興趣。但這樣的表達要恰如其分,能準確傳達作者的思想。 三、學習本文的散文寫作技巧。 教師提問:通過閱讀文章,我們可以獲得哪些在寫散文方面的技巧呢? 學生討論,回答。小結: 1、回憶漫長歲月的日常生活要理出一條思路來。 “我與地壇 ”這個題目,設身處地想,很難寫。時間跨度十五年之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何從寫起?從文章節(jié)選部分來看,先寫自己,再寫母親。作者寫自己那一部分,以“我”殘疾了雙腿之后對生命的思考為線索,而將地壇的環(huán)境描寫分散掛在這條線上,既扣題目又顯示了生命的歷程。寫母親那一部分,則由“我”這一部分派生出來。 2、寫作,即可以反映客觀世界,也可以表現內心世界。 史鐵生不是那種依馬而立下筆千言的“高產作家”,但他是一個尋求文字分量的作家,一個值得重視的獨特的作家——他自己給自己決定了:他所傳達的思想意蘊在與人的存在處境的關聯方面,要比其他作家顯得更為密切,更為細致,也更為豐富深刻一些。從本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寧靜。 殘疾人因為客觀的缺陷不能象正常人那樣與世界交流,他們或行動不便,或看不到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或聽不到大自然的美妙天籟,所以,殘疾的人更善于和心靈對話,與上帝私語,這就構成了史鐵生獨特的輪椅視角。在這種視角中,作者多虛寫,少實寫,注重內心世界的表白,長于議論和抒情。在史鐵生的眼中,任何事物都帶著感情,“物我相融”,他用心靈來觀照一切。對于母親的愛,更多的也是通過描繪內心感受寫出來的。這些是我們在今后作文中要學習的,生活不是沒有東西可寫,而是我們的內心世界還不夠豐富。 3、散文應注重語言的優(yōu)美、流暢,富有情感表現力。 在本文如月光般清純的敘述中讓人感到自己也變得純潔而多情。并不是說好散文一定要感化讀者,但是在史鐵生的筆下,無情的歲月似一張流走的臉龐,成為音樂、圖畫和夢幻,盡管憂傷像地壇一樣古老,但是母親身上那種真摯而堅韌的信念使我們永遠無法忘懷。 本文語言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例如文中對地壇的第一、二處的景物描寫等。 四、課堂總結全文。 本文不是一篇通常意義上的寫景狀物、模山范水的紀游作品,地壇對作家來說,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觀,他已進入到作家生活之中,或者也可以反過來說,作家進入了地壇,地壇成為作家棲居的精神家園,他在其中感悟到賴以支撐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作者寫地壇,突出的便是這種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隱秘的精神默契。因此,作家雖然寫了地壇的外觀,但他沒有對地壇的古今沿革進行考索和記敘,也沒有對地壇的面貌作什么總體的細致的描繪和刻畫,作家情所獨鐘,抓住的是地壇那種對他心靈具有啟發(fā)的味道,那就是他所理解的地壇的精髓,地壇的魂。概括地說,令作者感動的便是地壇在看似沉寂、荒涼、蕭瑟、幽深之中的那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歷史滄桑感和喧囂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地壇由此而成了作者史鐵生生命的組成部分。 凡高曾寫過這樣一篇散文: 對生命的熱愛 當我畫太陽時,我希望使人們感覺到它是在以一種驚人的速度旋轉著,正在發(fā)出威力巨大的光和熱的浪。當我畫一塊麥田,我希望人們能感覺到麥粒內部的原子正朝著它們最后的成熟和綻開而努力。當我畫一棵蘋果樹時,我希望人們能感覺到蘋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蘋果皮撐開,果核中的種子正在為結出自己的果實而努力。 西方有這樣的一句諺語:Life is a gift, life is happiness, each minute might have been an age of happiness. 生命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生命就是幸福,每一分鐘都可能給你帶來無窮無盡的幸福。真誠地希望大家能像史鐵生和凡高一樣,成為一個思考生命的人、珍愛生命的人。 五、布置作業(yè) 周記:以本文討論的兩個話題為相關素材,寫一篇600字左右的小散文。 附:板書設計 地壇呵,我的精神家園 母親啊,我終于懂你! 地壇荒蕪、古舊、沉寂 母親對兒子的關懷 地壇坦蕩、新鮮、頑強 兒子對母愛的感悟 地壇給我啟迪、慰藉、生命 “我”母親的深深懷念-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我與地壇節(jié)選 2019-2020年高中語文我與地壇節(jié)選教案11 蘇教版必修2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節(jié)選 教案 11 蘇教版 必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szxfmmzy.com/p-2637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