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語文 文言文詞語和句式教案3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年高三語文 文言文詞語和句式教案3 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2020年高三語文 文言文詞語和句式教案3 新人教版.doc(1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三語文 文言文詞語和句式教案3 新人教版 理解詞語和句式——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B級) [知識要點] (常見文言虛詞: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為、焉、也、以、已、矣、于、則、者、之) [知識點解說] 代詞 代詞是代替詞、詞組和句子的詞。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詞語重復(fù),使文章簡潔。 一、人稱代詞 1.第一人稱:吾、予、余、我 ①予購百盆,皆病者。(《病梅館記》) ②吾必盡吾力以拯吾村。(《馮婉貞》) 2.第二人稱:汝(女)、而、爾、若、乃 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碩鼠》) ②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 3.第三人稱:之、其、彼、厥 ①王甚任之。(《屈原列傳》)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注意:“之”作賓語可代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如: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信陵君竊符救趙》)“之”,我。 ④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dān)憂。(《與妻書》)“之”,你。 ⑤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其”,我,自己。 4.謙詞:稱自己的名字,或用“臣、仆、愚、不才”等,婦女用“妾”,國君用“孤”、“寡人”。 ①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勞其軍中用事者。(《赤壁之戰(zhàn)》)“肅”魯肅自稱。 ②愚謂大計不如迎之。(《赤壁之戰(zhàn)》) ③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孔雀東南飛) ④寡人竊聞趙王好樂,請奏瑟。(《廉頗藺相如列傳) 5.敬稱:大王、將軍、君、公、公子、陛下、閣下、足下、子、先生、大人、卿等。可譯為“您”。 ①唯大王命之。(《荊軻刺秦王》)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子”、對男子的美稱。 6.人稱復(fù)數(shù):用“輩、屬、儕、族、徒”等放在人稱代詞后面表多數(shù)??勺g成“們”或在人稱代詞后加“一類”、“一班”、“這些”等詞對譯。 ①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人。 ②此故吾儕同說書者也。(《柳敬亭傳》)“吾儕”,我們。 ③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師說》)“族”,這一類人。 ④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徒”,這些人。 二、指示代詞 用來指示和區(qū)別人或事物的代詞??纱恕⒋?、代事。 1.近指代詞:是、此、斯、茲、之、然,譯成“這個”、“這里”、“這樣” ①而此獨以鐘名,何哉?(《石鐘山記》)“此”,此處。 ②予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遠(yuǎn)指代詞:彼、夫、其,,譯成“那”、“那個”。 ①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柳子厚墓志銘》)“彼”,那個。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游褒禪山記》)“其”,那。 3.旁指代詞:他。譯成“別的”、“其他的” ①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他”,別的。 ②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他”別的。 4.虛指代詞:或、某 相公又稍稍語人曰:”某也賢!”(《報劉一丈書》)“某”,某人。 5.無定指代詞:莫、無。譯成“沒有誰”、“沒有哪一樣?xùn)|西。” 殘賊公行,莫之或止。(《論積貯疏》)“莫”,沒有誰。 三、疑問代詞 1.代人:誰、孰 ①王曰:“誰可使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2.代事物:何、胡、奚、曷 ①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②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論積貯疏》 3.代處所:安、惡(wu)焉 ①沛公安在?(《鴻門宴》) ②且焉置士石?(《愚公移山》) 這幾個詞作狀語,一般是表反問,譯成“怎么”,“哪里”。如: ③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④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 副詞 副詞的基本功能是修飾動詞、形容詞或其他副詞,作句子的狀語或補(bǔ)語。 程度副詞 程度副詞是表示性質(zhì)、狀態(tài)或行為動作所達(dá)到的程度的副詞。多用來修飾形容詞或表心理活動的動詞。 1.輕微度:少、稍、略。譯成“稍”、“略微”、“絲毫”。 ①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五人墓碑記》) ②夫妻心稍慰。(《促織》) 2.加深度:愈、益、彌、尤、更。譯成“更加”、“尤其”。 ①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論》)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師說》) ③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鐘山記》) ④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3,極高度:最、極、甚、殘、太、至、尤、良、大、絕、特、頗。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很、極、太、非常、分外、特別”等詞。 ①老臣濺息舒祺,最少,不肖(《觸龍說趙太后》) ②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桃花源記》) 二、范圍副詞 表動作行為或與動作行為有關(guān)的人或事物的副詞。修飾動詞,作狀語。 1.表總括:悉、皆、咸、俱、舉、畢、凡。 ①珍寶盡有之。(《鴻門宴》) ②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2.表僅限:唯、特、徒、獨、直、第、但、止、則、僅。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只”、“僅”、“單獨”、“只是”。 ① 公無從辦,特示故人意耳。(《記王忠肅公翱事》) ②直好世俗之樂耳。(《莊暴見孟子》) 3.表共同:共、同、并、相。 ①又多豪右,共為不軌。(《張衡傳》) ②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過秦論》) 三、時間副詞 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持續(xù)與時間有關(guān)的副詞。 1.過去、向來時:表行為動作已經(jīng)發(fā)生或曾經(jīng)發(fā)生表示“已經(jīng)、曾經(jīng)”意思的有“既、已、曾、嘗”。 ①人道寄奴曾住。(《京口北固亭懷古》) ②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 表“以前”、“當(dāng)初”、“過去”的意思的有“向、初、曩(nang)、始、昔”。 ①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赤壁之戰(zhàn)》) ②初,魯肅聞劉表卒。 表“常常、經(jīng)常、向來”的意思的有:常、素、雅、恒”。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②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xué)。(《張衡傳》) 2.正在、變化時:表行為動作正在進(jìn)行。 表“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適、會”。 ①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察今》) ②會征促織。(《促織》) 表示“一會兒、片刻”等短暫時間的副詞有:俄、旋、尋、臾、未幾、無何、斯須、既而。 ①未幾,成歸。(《促織》)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織》) 表示“突然、急忙、立刻”等時間緊迫急劇的有“急、遽、猝、立、即”。 ①遽撲之,入石穴中。(《促織》) ②猝然邊境有急,國何以饋之。(《論積貯疏》) 表“將要、接近”意思的有“將、且、行將” ①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表“終于、終了”等最終結(jié)果的有:“終、卒、竟”。 ①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屈原列傳》) ②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語氣副詞 表示肯定、否定、推測、反詰等各種語氣的副詞。 1.肯定、確認(rèn):必、誠、信、固、果。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一定、實在、果真”。 ①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鴻門宴》) ②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2.否定、禁止 表否定的語氣副詞有“不、弗、未、非、靡、亡、否”一般用在動詞、形容詞前,否定動作行為或形態(tài),作狀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不、沒有”。 ①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勸學(xué)》)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長山,而見者遠(yuǎn)。 表禁止語氣的副詞有“勿、毋、莫、無。”用于祈使句,表禁止或不同意,作狀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不要、別”。 ①瑜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愿將軍勿慮。 ②曰:毋從俱死也”(《鴻門宴》) 3.推測、估量:殆、蓋、庶、其、得無、無乃、庶幾。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大概、也許、幾乎、可能?!? ①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4.反詰:豈、寧、庸、其。譯為“難道、哪里”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五、頻率副詞 表“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次”的有“屢、數(shù)、輒、每、頻、累”等。 ①每責(zé)一頭,輒傾數(shù)家之產(chǎn)。(《促織》) ②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yīng)。(《張衡傳》) 表示“再、也、還、第二次”等重復(fù)的副詞有“復(fù)、更、再、又亟”。 ①晉侯復(fù)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諫假道》) ②再拜還入戶。(《孔雀東南飛》) 六、謙敬副詞 表示對自己謙卑和對方恭敬的副詞。無實在意義。 表謙卑的有:竊、辱、伏惟。 ①竊為陛下惜之。(《論積貯疏》) ②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孔雀東南飛》) 表恭敬的有:幸、敢、情、敬、謹(jǐn)。 ①臣從其計,大工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燭之武退秦師》) 介詞 介詞是把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介紹給動詞、形容詞,以表示與之有關(guān)的處所、時間、方式、原因、對象等的詞。介詞不能單獨使用,它一定與所帶的賓語組成介賓詞組來修飾或補(bǔ)充說明動詞、形容詞,作句子的狀語或補(bǔ)語。介詞可根據(jù)功用分表處所的、表時間的、表原因的、表對象的、表憑借的、表被動的等六種。使用頻率高,用法比較復(fù)雜的介詞——于、以、為、與。 于 “于”是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介詞,現(xiàn)代漢語各類介詞的用法,“于”幾乎都可以承擔(dān)。如:①會于西河(《廉頗藺相如列傳》)“于”,引進(jìn)動作處所,表所在,譯成“在”。 ②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于”引進(jìn)處所,表所從,譯為“從、由”。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出師表》)“于”,引進(jìn)范圍,表示“在……中”。 ④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nóng)。(《論貴粟疏》)“于”引進(jìn)緣由,相當(dāng)于“因為,由于”。 ⑤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于”動作涉及的對象,譯為“向”。 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于”表動作涉及的對象譯為“給”。 ⑦余將告于蒞事者。(《捕蛇者說》)引進(jìn)動作涉及的對象,不譯。 ⑧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于”引進(jìn)陳述對象,譯為“對,對于”。 ⑨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積于今六十歲矣。(《捕蛇者說》)“于”引進(jìn)時間,譯為“到”。 ⑩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于”用于形容詞引出比較的事物,同“比”。 (11)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于”引出主動者,表被動,譯為“被”。 “于”的賓語如果是處所詞,“于”有時可省略。如: ①歲征( )民間(《促織》) ②成妻納錢( )案上 (《促織》) ③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 )我 上。(《廉頗藺相如列傳》) 以 1.引出動作行為的憑借和依據(jù),作狀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用、憑、靠、根據(jù)、按照”。 ①請以劍舞。(《鴻門宴》)“以”引進(jìn)憑借工具,譯成“用”。 ②以資政殿學(xué)士行。(《〈指南錄〉后序》)“以”憑,引進(jìn),憑借的身份。 ③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yuǎn),以古知今,以知所見知所不見。(《察今》)“以”根據(jù),引出動作行為的根據(jù)。 ④余船以次進(jìn)。(《赤璧之戰(zhàn)》)“以”,按照,引進(jìn)憑借方式。 2.引進(jìn)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相當(dāng)于“把”。 ⑤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城予趙”即“予趙城”,“以”的這種用法實際上起了提前賓語的作用。 3.引進(jìn)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緣由,譯成“因為、由”如: 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4.引進(jìn)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譯成“在,從”。 ⑦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蘇武傳》) 5.“以”的賓語上文已出現(xiàn)則有時省略。 ⑧令以( )責(zé)之里正。(《促織》) ⑨折藏之,歸以 ( )示成。(《促織》) 6.介詞“以”。也可省略。如:又試之( )雞,果如成言。(《促織》) 連詞 連詞是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詞組或句子表示它們之間的某種關(guān)系的詞,其本身無實在意義,但它可幫助我們認(rèn)識句子的語法結(jié)構(gòu)和邏輯關(guān)系,更準(zhǔn)確地理解句意,連詞可按其所表示的結(jié)構(gòu),邏輯關(guān)系進(jìn)行歸類。 1.并列關(guān)系。表并列關(guān)系的連詞有“與、及、而、且、則、且……且…、既…且”。 ①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師說》) ②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多。(《五蠹》) 2.層進(jìn)關(guān)系。表層進(jìn)關(guān)系的連詞有:而、且、況、非惟……亦抑……、非獨……亦……、以。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以”,同“而,而且?!? ②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廉頗藺相如列傳》)“尚……況……”譯成“還…何況…。 3.選擇關(guān)系。選擇關(guān)系的連詞有:如、抑、其、或、非……則……。 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察今》)“或”,或者。 4.承接關(guān)系。表承接關(guān)系的連詞有“而、以、乃、則、遂、即、于是、然后。” ①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而”,接著。 ②予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以”,同“而”,不譯。 5.轉(zhuǎn)折關(guān)系。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連詞有:而、然、但、則、乃、顧、雖。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yuǎn)。(《勸學(xué)》) ②夫妻心稍慰,但兒神氣,癡木,奄奄思睡。(《促織》) 6,因果目的關(guān)系。常用連詞有:以、為、故、是故、是以。 ①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②百姓不見保,為不用恩也。(《齊桓晉文之事》) 7.假設(shè)關(guān)系。常用連詞有:若、茍、今、使、則、雖、而、向使、假令。 ① 若使?fàn)T之武見秦軍,師必退。(《燭之武退秦師》) ②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論積貯疏》) 8.修飾關(guān)系?!岸?、“以”常用于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表示二者的修飾關(guān)系。譯成“地”或不譯。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助詞 助詞是古代漢語中不能單獨使用,也不能充當(dāng)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種輔助作用的詞。 一、結(jié)構(gòu)助詞。之、者、所、然。 之 1.定語標(biāo)志。譯成“的”或不譯。 ①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2.補(bǔ)語標(biāo)志。譯成“得” ②寧南以為相見之晚,使參機(jī)密。(《柳敬亭傳》) 3.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不譯 ③宋何罪之有?(《公輸》) 4.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不譯。 ④蚓無爪牙之利。(《勸學(xué)》) 5.用于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⑤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6,用在時間詞后,起湊足音節(jié)作用,無實在意義,不譯。 ⑥頃之煙炎張?zhí)臁? 者 “者”作結(jié)構(gòu)助詞,常附在別的詞或詞組后構(gòu)成名詞性“者”字詞組,用來指代人、事、物??勺g成“……的人”、“…的事物”、“……的原因”。 ①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師說》)“者”附在動詞“學(xué)”后,指“…的人” 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論積貯疏》)“者”用在形容詞“治”后,指“……的事”。 ③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館記》)“者”用在動詞后,表“……的物”,不可譯。 ④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者”用在情態(tài)詞組后,相當(dāng)于“……的樣子”。 ⑤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者”用于原因詞組后表“……的原因”。 ⑥昔者吾舅死于虎。(《苛政猛于虎也》)“者”用于時間詞后,表停頓,不譯。 ⑦此五者,邦之蠧也。(《五蠹》)“者”用于數(shù)詞后,可據(jù)上下文譯為所表示的人、事物?!按宋逭摺敝浮拔宸N人”。 ⑧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戰(zhàn)》)“者”前有以名詞為主的中心詞,“者”為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所 “所”常與后面的動詞構(gòu)成名詞性“所”字結(jié)構(gòu),表示人、事物、處所等,作句子的主語、賓語、定語。有三種情況。 1.如果“所”字結(jié)構(gòu)里的動詞所涉及的對象沒有出現(xiàn),所具有指代作用。如: 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所聞”即“聽到的一切”,“聞”的賓語“一切”沒有出現(xiàn),便由“所”指代。 2.如果“所”字結(jié)構(gòu)表示的人、事物等在動詞后面出現(xiàn)了,這個“所”字結(jié)構(gòu)便作定語,修飾后面的人或事物。 ②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罾”帶上了賓語“魚腹”,“所罾”作“魚腹”的定語。 3.“所”字結(jié)構(gòu)后出現(xiàn)“者”,可看作“者”字結(jié)構(gòu),其指代作用由“者”承擔(dān)。如: ③臣之所好者。(《庖丁解牛》)“所好者”即“所喜歡的事情?!薄罢摺敝复笆虑椤?,“所好”作“者”的定語。 二、語氣助詞 1. 陳述語氣:也、矣、焉、耳 也 “也”可表達(dá)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各種語氣,但它的基本用法是在表上述各語氣的同時,對某種事物或情況表示肯定的確認(rèn)。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了、呢、吧、嗎”等。如: ①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論積貯疏》)“也”用在謂語后與“者”呼應(yīng)表判斷。 ②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也”用于陳述句末,表肯定的陳述語氣。 矣 (1)用于句尾,表已經(jīng)發(fā)生或曾經(jīng)發(fā)生的變化和情況。同時有加重語氣的作用,譯為“了、啦”。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歷兵馬矣。(《殽之戰(zhàn)》) 2.用于句尾,表示將要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變化,表達(dá)一種確有把握的語氣,或表述一種命令,決斷或請求的語氣。譯為“了”,或不譯。 虞不臘矣。(《宮之奇諫假道》) 焉 用在句尾,表—般的陳述語氣,有引入注意的意味。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耳 (1)用于陳述句末,表限制語氣,相當(dāng)于“而已、罷了”。如:①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鴻門宴》) (2)用于陳述句末,表堅決、肯定語。如:②今肅等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 2. 疑問語氣:乎、與(歟)邪(耶) 乎 (1)用于各種疑問句末,表詢問、反詰、測度等語氣,可譯為“嗎、呢”等。 ①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石鐘山記》)“乎”表詢問,譯“嗎”。 ②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乎”表反問,譯“吧”。 ③安能復(fù)為之下乎!(《赤壁之戰(zhàn)》)“乎”表反問,譯“呢”。 (2)用于祈使句、感嘆句,表祈使、感嘆語氣。如: ④長鋏歸來乎!(《馮諼客孟嘗君》) ⑤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與(歟)邪(耶) ①可得聞與?(《齊桓晉文之事》)“與”用于特指問句,表詢問,譯“嗎”。 ②子非三閭大夫歟?(《屈原列傳》)“歟”用于是非問,譯“嗎”。 ③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趙威后問齊使》)?“耶”用于是非問句,譯“吧”。 ④得無楚之水土使民盜邪?(《晏子使楚》)“得無……邪”表委婉測度語氣。 3.感嘆語氣:哉、夫 ①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解?!?“哉”表感嘆。 ②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起義》)“哉”表反問語氣。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論語?子罕》)“夫”表感嘆。 4.句首語氣:唯、夫、蓋 “唯”用于句首,表希冀語氣,有時譯為“希望”?!胺颉?、“蓋”在句首,表引起議論,不譯。如: ①事急矣,唯先生圖之。(《中山狼傳》) ②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 ③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馬諫議書》)。 嘆詞 嘆詞是人們在感情激動時發(fā)生的一種聲響,因此,它是表達(dá)強(qiáng)烈感情的詞。它不作句子成分,也不和別的詞組合,獨立于句子成分之外,或作獨立成分,或作獨詞句。如: ①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阿房宮賦》) ②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阿房宮賦》) ③唉!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 兼詞 古代漢語里,用一個字的形體而兼有兩個字的讀音或意義的詞叫兼詞。常用的有:諸、焉、盍。 諸 用于句中時,“諸”是“之”和 “于”(“于”古音wu)的合音,“之”代詞,“于”,介詞。如: ①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愚公移山》) 用于句末時,則相當(dāng)于“之乎”。如:②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莊暴見盂子》) 焉 “焉”用在動詞后,相當(dāng)于“于之”。“于”,“介詞”,“之”,代詞。譯時選擇相當(dāng)于“于之、于是”的詞語。 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桃花源記》) ②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勸學(xué)》) “盍”是“何不”的合義。如:子曰:“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 叵 “叵”相當(dāng)于“不可”,例如:居心叵測 三、理解詞語和句式—— 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D級) [知識要點]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用法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賓語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和詞類活用。 [知識點解說] 1、判斷句 現(xiàn)代漢浯中,主要依靠判斷動詞“是”構(gòu)成判斷句。這種判斷形式在文言文中只是個別現(xiàn)象,如“不知木蘭是女郎”“同是天涯淪落人”等少數(shù)例句。在古代漢語中,判斷句一般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而表示判斷。常見的形式有兩大類 一是“……者,……也”式及其變體。所謂“變體”,即單用“者”或“也”。逗號可以省略不用。 一是用“乃”“為”“則”“即”“誠”“非”“素”等表示判斷。 《信陵君竊符救趙》: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鴻門宴》: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岳陽樓記》: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史記.項羽本紀(jì)》:梁父即楚將項燕。 《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捕蛇者說》:非死,則徙爾。 《廉頗藺相如列傳》:且相如素賤人。 2.被動句 現(xiàn)代漢語中的被動句一般用介詞“被”表示,還有不含“被”字的“被動句”。這兩種形式在古代漢語中同樣存在。如“忠而被滂”,“兵挫地削”(均見《屈原列傳》)。但大量的被動句是以下幾種形式。 ①“……于……” 《廉頗藺相如列傳》:而君幸于趙王。 ②“……見……” 《荊軻刺秦王》: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③“……受……于” 《赤壁之戰(zhàn)》: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④“……為……” 《促織》: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 ⑤“為……所……”,“為所” 《六國論》: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之積威所劫 《鴻門宴》: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這種“為所”式可看作是“為”后賓語的省略。 3.疑問句 現(xiàn)代漢語多借疑問詞(疑問代詞、疑問副詞、疑問語氣詞)表示疑問,還可以借否定詞表示,如“您同意不?”古代漢語疑問句的構(gòu)成方式與現(xiàn)代漢語基本相同,但使用的疑問詞和否定副詞的具體語言形式卻幾乎完全不同。另外,由于標(biāo)點符號的作用,現(xiàn)代漢語的疑問句,也可以完全不用以上兩類虛詞。如:明天要下雨,你還來?但在古代漢語中,由于沒有標(biāo)點助力,這種情況極其少見。具體說來,古代漢語中的疑問句有以下四種形式。 (1)借疑問代詞表疑問 《鴻門宴》:客何為者? 《赤壁之戰(zhàn)》:豫州今欲何往? 《原道》:今其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zé)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易也?” 《論積貯疏》:國胡以相恤? 《 歸去來辭》:樂夫天命復(fù)奚疑? 《孟子》:薄乎云爾,惡得無罪? 《賣炭翁》:翩翩兩騎來是誰? 《鄒忌諷齊王納諫》:吾與徐公孰美? 《木蘭詩》:安能辨我是雄雌?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黃生借書說》: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2)借疑問語氣詞表疑問 《石鐘山記》:汝識之乎? 《賣油翁》:汝亦知射乎? 《孟子二章》: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五人墓碑記》:況草野之無聞?wù)邭e? 《赤壁之戰(zhàn)》: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3)借否定詞表疑問 《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五十城請易璧,可予不? 《與妻書》:汝憶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我而死?!? 《問劉十九》(白居易):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4)疑問代詞、疑問副詞、疑問語氣詞及否定詞結(jié)合在一起表示更為強(qiáng)烈的疑問語氣(含無疑而問),這種形式更為常見。 《論語六則》: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狼》:禽獸之變幾何哉? 《論語六則》: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樂乎? 《師說》: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廉頗藺相如列傳》:趙豈敢留璧得罪于大王乎? 《殽之戰(zhàn)》:夫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 《殽之戰(zhàn)》: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 《季氏將伐顓臾》:是誰之過歟? 《信陵君竊符救趙》:獨不憐公子姊耶? 《捕蛇者說》:豈若我鄉(xiāng)鄰之旦旦有是哉? 《為學(xué)》: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捕蛇者說》:又安敢毒耶? 《祭妹文》:寧知此為歸骨所耶? 《問說》:舍問,其奚決焉? 4.倒裝句 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不少倒裝句,但古代漢語中的倒裝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1)主謂倒置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信陵君竊符救趙》: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論語?雍也》:賢哉回也! 《禮記.檀弓》:誰與,哭者? (2)賓語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張衡傳》: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碩鼠》:十年貫女,莫我肯顧。 《石鐘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赤壁之戰(zhàn)》:權(quán)知其意,執(zhí)肅手曰:“卿欲何言?” 《鴻門宴》:沛公安在? 《廉頗藺相如列傳》:王曰:“何以知之?” 《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③用“之”或“是”幫助賓語前置 《師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陋室銘》:何陋之有? 《問說》:孜孜焉唯進(jìn)修是急。 《馮婉貞》:唯余馬首是瞻。 《孟子?梁惠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 唯利是圖 / 唯命是從 ④介詞“以”的賓語常常前置。如:一以當(dāng)十,夜以繼日 3.定語后置 《廉頗藺相如列傳》:求人可使報秦者 《赤壁之戰(zhàn)》:荊州之民附操者。/人馬所蹈溺死者無數(shù)。 《五人墓碑記》: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以為國人讀茲編者勖。 《勸學(xué)》;蚓無爪之利 ,筋骨之強(qiáng) 。 《涉江》: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 《石鐘山記》: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后兩例是借助“之”字使定語后置,這種句式要和“句讀之不知”這種賓語前置句區(qū)別開來。 4、狀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介詞結(jié)構(gòu)“于……”常放在動詞后作補(bǔ)語,介詞結(jié)構(gòu)“以……”有時也如此。 《荊軻刺秦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赤壁之戰(zhàn)》: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出師表》: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 《張衡傳》: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以上句子中的介詞結(jié)構(gòu)是在動詞前面充當(dāng)狀語的。 應(yīng)該指出,上面的幾種所謂倒裝形式,是就現(xiàn)代漢語的習(xí)慣,并為了易于比較說的;古人一貫這樣說話行文,是無所謂倒順的。 5.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詞或某成分的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不允許的。 (1)省略主語 ①承前省略 《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異蛇)觸草木,(草木)盡死。 《賣油翁》: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dāng)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公)嘗射于家圃。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前一句里的“草木”是不能省略的?!顿u油翁》中的兩句話中間,也不允許省去主語。 ②蒙后省略 《鴻門宴》: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③對話省略 《孟子二章》:(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齊宣王)曰:“不若與人?!?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兩人對話,主語全省去,是不允許的。 (2)謂語省略 《曹劌論戰(zhàn)》: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荊軻刺秦王》: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往)。 《促織》:審諦(視)之,短小,黑赤色。 《廉頗藺相如列傳》: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威)? 前三句省略動詞謂語,后一句是省略形容詞謂語。這種省略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是不允許的。 (3)省略賓語 《曹劌論戰(zhàn)》: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蹦巳胍?公)。 《〈指南錄〉后序》:揚州城下,進(jìn)退不由(己)。 / 《赤壁之戰(zhàn)》:可燒而走(之)也。 第二句中的賓語“己”,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第三句為使動句省略賓語,比較少見。 (4)省略介詞賓語 這種情形在文言文中相當(dāng)普遍,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賓語則是絕對不能省略的。 《鴻門宴》:豎子不足與(之)謀。 《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不懌,為(之)一擊缻。 《赤壁之戰(zhàn)》:權(quán)以(之)示群下。 (5)省略介詞 這種情況,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不存在。 《過秦論》:躡足(于)行伍之間,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促織》:又試之(以)雞。- 1.請仔細(xì)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rèn)領(lǐng)!既往收益都?xì)w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biāo),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biāo)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2019-2020年高三語文 文言文詞語和句式教案3 新人教版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文言文 詞語 句式 教案 新人
鏈接地址:http://m.szxfmmzy.com/p-2576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