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四年級音樂下冊 第四單元《飛馳的鷹》教案 新人教版.doc
《2019春四年級音樂下冊 第四單元《飛馳的鷹》教案 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春四年級音樂下冊 第四單元《飛馳的鷹》教案 新人教版.doc(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飛馳的鷹 教學 目標 教學 重點 感受音樂情緒,培養(yǎng)良好聆聽習慣。 教學 難點 仔細聽出樂曲中的樂器 教學 準備 MP3 第1頁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器樂曲賞析 1、分別播放《拉丁美洲排蕭三重奏》印第安民間樂曲《告別》的音響片段 (注:執(zhí)教者可機動選用該兩段音響) 2、出示樂器圖片簡介樂器特點 印第安樂器以吹管和打擊樂器較為發(fā)達,幾乎沒有弦樂器。16世紀后從歐洲先后傳入了提琴、豎琴和各種吉他撥弦類樂器。這些外來樂器對拉美民間音樂的發(fā)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3、欣賞秘魯樂曲《飛馳的鷹》(排蕭) ①播放樂曲主題片段 ②簡介樂曲(見相關資料I) ③觀看樂曲演奏錄像 ④引導學生分析樂曲:(見相關資料I) 思考:樂曲著重運用了哪些音樂要素塑造形象表達情感的? 4、欣賞多巴哥鋼鼓合奏 ①欣賞全曲,提問音樂特點 ②簡介該樂器及有關資料:(見相關資料Ⅱ) ③欣賞用鋼鼓演奏的《多巴哥國歌》 (注:執(zhí)教者可以機動選用欣賞材料) 二、民歌賞 第2+ 頁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1、《牙買加民謠》 ①播放《牙買加民謠》 ②簡介歌曲并引導學生分析歌曲特點 2、《美麗的小天使》(墨西哥民歌) ①播放《美麗的小天使》(男聲四重唱演唱錄像) ②簡介墨西哥音樂歌舞體裁“松”(見背景資料IV) ③播放《帽子舞》片段(機動欣賞) ④播放帕瓦羅蒂和他的朋友西藏之行演唱實況或三大男高音演唱的錄像 (注:不同版本的演唱可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歌曲的風格特點。執(zhí)教者也可將該部分內容直接放在①來播放欣賞。) 二、欣賞樂曲。 (1)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巴西的音樂作品《凱皮拉的小火車》。 (2)作品簡介: 《凱皮拉的小火車》是巴西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作者吸收了巴西民族音樂要素,如悠長的民歌旋律,大小調式交替特點,切分音及巴西的民族樂器:巴西鈴鼓、響葫蘆、卡巴薩等,運用多種表現手段,借鑒巴赫風格,以管弦樂的這種形式,創(chuàng)作了這首樂曲。 3)初次聆聽,邊聽邊想: 你對樂曲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樂曲是否把你帶上了穿越山野的一次火車旅行?你是否注意了音樂的節(jié)奏和音響?(4)學生邊聽邊想,聽完后四人小組討論。 (5)師提問,生發(fā)揮。 第2+ 頁 你知道什么是“凱皮拉”嗎?這首樂曲的風格有哪些與眾不同?你知道它是哪國文化的作品? (6)學生學習后回答老師 你可以在地圖上找到巴西嗎?(出示世界地圖) (7)學生找 作曲家是在哪一年創(chuàng)作的這部作品?巴西當時的情況怎樣?作曲家使用了哪些方法表現了巴西農場的小火車?(學生通過自己準備的資料回答老師) (8)你可以邊聽邊唱音樂中的旋律嗎?(學生與老師一起跟著旋律哼一哼) (9)這首歌曲的情緒是因乘火車而快樂的,還是因沉重勞動而憂傷的?為什么?農場的人喜歡火車嗎? (10)學生面對老師提出的一連串的問題,通過再次地欣賞,進行討論 音樂中有哪些節(jié)奏令你感覺十分獨特?與你聽過的美洲、非洲、歐洲的音樂節(jié)奏、美國的流行音樂有相同之處嗎? (11)這首作品,作曲家真是描寫火車運行和火車乘坐人的心情的嗎? (12)學生帶著老師的問題再次討論. (13)小結. 三、(一) 欣賞人聲與電子合成器《尼羅河主題曲》 1、聽用常規(guī)樂器和電子合成器演奏的兩段音樂,分辨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 2、簡介電子合成器。 3、第一遍欣賞人聲與電子合成器《尼羅河主題曲》,有什么感受? 第2+ 頁 4、哼唱主題A。 5、第二遍欣賞全曲,進一步記憶主題A旋律。 (二)了解有關埃及和尼羅河的音樂文化知識。 1、由教師或學生介紹有關埃及或尼羅河的知識 2、欣賞埃及的民間音樂。 (三)第三遍欣賞全曲,啟發(fā)學生談談欣賞了樂曲后體會。 板 書 設 計 尼羅河主題曲 教 學 反 思-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飛馳的鷹 2019春四年級音樂下冊 第四單元飛馳的鷹教案 新人教版 2019 四年級 音樂 下冊 第四 單元 飛馳 教案 新人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szxfmmzy.com/p-2435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