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環(huán)境化學所有作業(yè)答案.doc
《大連理工大學環(huán)境化學所有作業(yè)答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大連理工大學環(huán)境化學所有作業(yè)答案.doc(3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緒論部分: 2、簡述環(huán)境問題的分類?(10分) 答:環(huán)境問題是多方面的,但大致可分為兩類:原生環(huán)境問題和次生環(huán)境問題。由自然力引起的為原生環(huán)境問題,也稱為第一環(huán)境問題。由于人類生產和生活引起生態(tài)系統(tǒng)破壞和環(huán)境污染,反過來又危及人類自身和生存和發(fā)展的現象,為次生環(huán)境問題,也叫第二環(huán)境問題。原生環(huán)境問題和次生環(huán)境問題很難截然分開,它們之間常常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因果關系和相互作用。 4、什么是環(huán)境化學,學習環(huán)境化學有什么意義?(10分) 答:環(huán)境化學是一門研究有害化學物質在環(huán)境介質中的存在、化學特性、行為和效應及其控制的化學原理和方法的科學。 意義:用來掌握污染來源,消除和控制污染,確定環(huán)境保護決策,以及提供科學依據諸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5、簡述環(huán)境化學的分支學科。(10分) 答:主要包括6類。 ①環(huán)境分析化學:是研究化學品的形態(tài)、價態(tài)、結構、樣品前處理和痕量分析的學科。 ②環(huán)境污染化學:大氣、水體和土壤環(huán)境化學,元素循環(huán)的化學過程。 ③污染控制化學:主要研究與污染控制有關的化學機制及工藝技術中化學基礎性問題。 ④污染生態(tài)化學:是研究化學污染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產生生態(tài)效應的化學過程的學科。 ⑤環(huán)境計算化學:主要利用有效的數學近似以及電腦程序計算分子的性質。 ⑥環(huán)境生物化學:是研究環(huán)境化學品對生命影響的學科。 第一章: 1、地球環(huán)境主要由哪些圈層構成?英文單詞?各之間有什么聯系?各有哪些性質?(10分) 答:地球環(huán)境主要由大氣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土壤圈(pedosphere)、巖石圈(lithosphere)和生物圈(biosphere)構成。 聯系:大氣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共同組成了地球環(huán)境系統(tǒng),每個圈層都離不開太陽所提供的能量,這幾個圈層密切聯系,相互作用,不停的進行著物質、能量交換,維持著動態(tài)的自然平衡,使地球及其生物得以生存、繁衍和發(fā)展。 性質: ①大氣圈:是地球生物生存的重要物質條件,不僅是生命所需的要素,而且也參與地球表面的物質循環(huán)過程。其中空氣垂直分布不均勻,大氣的溫度和密度等在垂直方向上呈不均勻分布,有大氣溫度層結和密度層結。 ②水圈:是參與生命形成過程及其物質、能量轉化的重要因素,是組成地球外殼最基本的自然圈層之一,處于連續(xù)的運動狀態(tài)中。 ③土壤圈:一般處于大氣圈、巖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的過渡地帶,是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④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質、生物生成性物質和生物惰性物質三部分組成,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其中有多種類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⑤巖石圈:厚度不均一,其板塊的運動與巖石的形成與演化有密切聯系。 2、環(huán)境介質、相的概念,連續(xù)和非連續(xù)的介質,對于污染物的運動變化有哪些影響?(10分) 答:環(huán)境介質:某一具體的環(huán)境單元世界,可看作由物質、能量和信息三部分組成,其中有形的物質部分。 相:系統(tǒng)中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均勻的部分。 連續(xù)的介質使污染物的運動變化有一定方向性,污染物運動加快;非連續(xù)介質使污染物運動變化沒有方向性,可吸附污染物使其運動發(fā)生改變,減緩污染物運動。 3、區(qū)分大氣和空氣的概念,各自對應哪個英文單詞?(10分) 答:大氣(atmosphere):是多種物質的混合物,是各種固體或液體均勻地分散在空氣中形成的一個龐大的分散體系,自然狀況下,由干潔空氣、水汽、懸浮顆粒物或雜質組成。 空氣(air):除水汽、液體和固體雜質外的整個混合氣體為干潔空氣,主要成分有N2和O2,以及少數的惰性氣體等。 4、什么是大氣溫度層結?各層結的特點如何?不同波長的太陽輻射,各能到達哪些層結?(10分) 答:大氣溫度層結:靜大氣的溫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其動力是地球自轉作用和對太陽輻射吸收的不同。 根據大氣的溫度層結、密度層結和運動規(guī)律,大氣可分為: 對流層: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降低,氣體垂直運動劇烈,含有全部的大氣質量的3/4的大氣和全部水汽,大氣中絕大多數天氣現象都發(fā)生在對流層。 平流層: 溫度隨高度的增加保持不變或稍有上升,高度為15-35 km 范圍內存在一臭氧層。該層空氣垂直對流運動小,只能隨地球自轉而產生平流運動。平流層內水汽和塵埃都很少,幾乎沒有天氣現象出現。 中間層: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氣垂直運動相當強烈。 熱層: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迅速上升,層內空氣稀薄,處于高度電離狀態(tài)。 逸散層:空氣更為稀薄,地球引力小,大氣質點向星際空間逃逸。 λ<100nm:太陽輻射到達熱層; 200nm<λ<300nm:太陽輻射到達中間層; λ>300nm:太陽輻射到達對流層。 5、簡述大氣顆粒物的來源和分類。(10分) 答:來源:分為兩種,一是天然來源,二是認為來源。 天然來源包括地面揚塵、海浪濺出的泡沫、火山灰、森林火災、宇宙隕星塵埃等。 人為來源包括飛灰和氣態(tài)污染物等。 分類:①按來源分:天然來源顆粒物、人為來源顆粒物。 ②按存在形態(tài)分:液態(tài)顆粒物、固態(tài)顆粒物、液固混合顆粒物。 ③按形成方式分:一次顆粒物、二次顆粒物。 ④按組成分:無機顆粒物、有機顆粒物。 ⑤按粒徑分:總懸浮顆粒物、降塵、飄塵、可吸入顆粒物及呼吸性顆粒物。 1、 臭氧是如何生成和損耗的(天然和人為因素)?(8分) 答:臭氧存在對流層頂和平流層之間,臭氧的生成是由于平流層中氧氣光解的結果。臭氧的天然來源為: O2 + hv →O + O (λ < 243 nm) 2O + 2O2 + M →2O3 + M 總反應為:3O2 + hv →2O3 臭氧形成的人為來源:汽車尾氣排放的氮氧化物光解形成的氧原子與氧氣結合生成臭 氧。復印機、高壓電線釋放物等都可以形成臭氧。 NO2 + hv →NO + O (λ < 420 nm) O + O2 + M → O3 + M 臭氧在正常情況下的耗損:臭氧的消耗過程,主要為吸收紫外光而光解和與氧原子反 應生成氧氣。 O3 + hv → O2 + O O3 + O → 2O2 正常情況下,臭氧的生成和耗損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 非正常情況下:由于水蒸氣、NOx、氟氯烴等污染物進入平流層,它們能加速臭氧耗損過程,破壞臭氧層的穩(wěn)定狀態(tài)。 Y+O3→YO+O2 YO+O→Y+O2 總反應為:O3+O→2O2 其中:Y = NOX (NO, NO2); HOX (H, HO, HO2); ClOX (Cl, ClO) 2、 什么是溫室效應?大氣中有哪些溫室氣體?(6分) 答:大氣中的CO2、CH4等氣體可以強烈地吸收紅外輻射,起到了單向過濾作用,吸收了地面輻射出來的紅外光,把能量截留在大氣之中,從而使大氣溫度升高,這種現象稱為溫室效應。 大氣中溫室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烴、氮氧化物、臭氧,還有水,一氧化碳等。 3、 試述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及影響。(6分) 答:原因:分為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其中,自然原因主要是自然的氣候波動,包括太陽輻射的變化,火山爆發(fā)等。 人為原因主要是人類活動的影響,包括人類燃燒化石燃料以及毀林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硫化物氣溶膠濃度的變化,陸面覆蓋和土地利用的變化等。 影響:①對環(huán)境的影響:氣候變化引起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環(huán)境要素的變化,從而引起自然資源變化和自然災害頻繁,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 ②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由于環(huán)境變化,自然資源條件變化,從而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如人體健康、產業(yè)領域、居住環(huán)境的變化。 4、Deduce the formulas for the compounds with the following code numbers: (4分) (1) 12; (2) 113; (3) 123; (4) 134 答:(1) 12+90=102 表示1個碳,0個氫和2個氟,非碳原子總數2n+2=4,氯原子個數:4-(0+2)=2,所以分子式:CF2Cl2 (2) 113+90=203 表示2個碳,0個氫和3個氟,非碳原子總數2n+2=6,氯原子個數:6-(0+3)=3,所以分子式:C2F3Cl3 (3) 123+90=213 表示2個碳,1個氫和3個氟,非碳原子總數2n+2=6,氯原子個數:6-(1+3)=2,所以分子式:C2HF3Cl2 (4) 134+90=224 表示2個碳,2個氫和4個氟,非碳原子總數2n+2=6,氯原子個數:6-(2+4)=0,所以分子式:C2H2F4 5、Deduce the code numbers for each of the following compounds (3分) (1) CH3CCl3; (2) CCl4; (3) CH3CFCl2 答:(1) 2個碳,3個氫和0個氟,所以代碼為:230-90=140; (2) 1個碳,0個氫和0個氟,所以代碼為:100-90=10; (3) 2個碳,3個氫和1個氟,所以代碼為:231-90=141。 6、舉例說明怎樣表示大氣中的氣體與同種氣體在溶液中的平衡?(5分) 答:大氣中的氣體分子與溶液中相應的同種氣體分子之間的平衡可以表述為: G(g) G(aq) 大氣中的氣體與溶液中同種氣體間的平衡為: [G(aq)] = KHpG [G(aq)]-氣體在溶液中的濃度(mol/L); KH -氣體在一定溫度下的亨利定律常數(mol/LPa) pG-氣體在大氣中的分壓(Pa) 舉例:CO2在干燥空氣中的含量為 0.0314% ,水在25℃時的蒸汽壓為0.03167 105 Pa,CO2的亨利定律常數為3.34 10-7 mol/L.Pa。則CO2在水中的濃度為: 7、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機理與危害。(8分) 答:定義:人類活動影響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yǎng)物質大量進入湖泊、河口、海灣等緩流水體,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導致水體溶解氧下降、水質惡化、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現象,即為水體富營養(yǎng)化。 機理:由于污染物質排入水體湖泊、河口、海灣等,引起水化學失衡,藻類和浮游生物大量增殖,溶解氧量下降,最終導致魚類及其它生物死亡、生態(tài)紊亂以及內源營養(yǎng)物質釋放。 危害: (1)水體中的藻類大量繁殖可以阻塞水道,縮小魚類生存空間,水體變色、透明度降低,其分泌物引起水臭,給水處理造成各種困難;更重要的是富營養(yǎng)化還可能破壞水體中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原有平衡; (2)水體富營養(yǎng)化后,藻類繁生將使有機物生成速度遠遠大于其消耗速度,積累大量的有機物。其后果是促使細菌類微生物繁殖,加快異氧生物的生長,使水體耗氧量增加。富營養(yǎng)化引起有機體大量生長,反過來又會使某些藻類、植物及水生生物、魚類趨于衰亡,以致絕跡。這些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殘體在腐爛過程中,又把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yǎng)物質釋放到水中,供新的一代藻類等生物利用。因此,富營養(yǎng)化了的水體,即使切斷外界營養(yǎng)物質的來源,也很難自凈和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 8. 分別論述封閉和開放水體系中的碳酸平衡過程。(5分) 答:水體中存在CO2,H2CO3,HCO3-,CO32-四種化合態(tài)。因為H2CO3含量極低,故把CO2和H2CO3合并H2CO3*。 則水中存在的平衡體系為: 以上討論未考慮CO2與大氣交換過程,故屬于封閉的體系。 以下考慮CO2在氣、液兩相達到平衡時(開放體系): 9. 什么是天然水酸度和堿度?如何計算?和pH有什么關系?(10分) 答:堿度:堿度是指水中能與強酸發(fā)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質,亦即能接受H+的物質總量。 總堿度 = [HCO3-] + 2[CO32-] + [OH-] – [H+] 酚酞堿度= [CO32-]+ [OH-]-[H2CO3*]- [H+] 苛性堿度= [OH-]-[HCO3-]-2[H2CO3*]-[H+] 酸度:是指水中能與強堿發(fā)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質,亦即放出H+或經水解能產生H+的物質總量。包括強酸、弱酸、強酸弱堿鹽等。 總酸度=[H+]+[HCO3-]+2[H2CO3*]- [OH-] CO2酸度=[H+]+[H2CO3*]- [CO32-]-[OH-] 無機酸度=[H+]-[HCO3-]-2[CO32-]-[OH-] 與pH關系:pH=-lg[H+],即pH是[H+]的負對數。 10. 論述土壤的組成和性質。(10分) 答: 土壤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相共同組成的多相體系。固相指土壤礦物質(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質)和土壤有機質,兩者占土壤總量的90~95%。液相指土壤水分及其可溶物,兩者合稱為土壤溶液。氣相指土壤空氣。土壤中還有數量眾多的細菌和微生物,一般作為土壤有機物而視為土壤固相物質。土壤礦物是土壤的主要組成物質,占土壤固體總量的90%以上。它源于巖石的風化作用,在大小和組成上復雜多變。土壤礦物按成因可分為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土壤有機質概指土壤中動植物殘體、微生物體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質,是土壤的固相組成部分。約占土壤固體總重量的1%-10%,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來自大氣降水、灌溉水和地下水。這些水充當了土壤中所發(fā)生各種化學反應的介質,對于巖石風化、土壤形成、植物生長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土壤空氣也是土壤的重要組分之一。土壤空氣來源大氣,它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據的孔隙中,它對土壤微生物活動、營養(yǎng)物質的轉化以及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都有重大的作用??傮w來看,土壤空氣和大氣的主要成分都是氮氣、氧氣和二氧化碳。土壤中生活著一個生物群體,它們不但積極參與巖石的風化作用,并且是成土作用的主要因素。土壤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組成成分。 土壤具有如下性質: (1)土壤吸附性。土壤膠體以其巨大的比表面積、帶電性、土壤膠體的凝聚性和分散性以及土壤膠體的離子交換作用,使土壤具有吸附性。 (2)土壤酸堿性。由于土壤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其中存在著各種化學和生物化學反應,因而土壤表現出不同的酸堿性。根據土壤中氫離子的存在方式不同,土壤酸度可分為活性酸度和潛性酸度。 (3)土壤的緩沖性能。土壤具有緩和其酸堿度發(fā)生激烈變化的能力,其中土壤溶液中的各種弱酸及鹽類,構成了一個良好的緩沖體系。 (4)氧化還原性。氧化還原反應是土壤中無機物和有機物發(fā)生遷移轉化并對土壤生態(tài)系統(tǒng)產生重要影響的化學過程。 11、名詞解釋:原生礦物、次生礦物、腐殖質、雙電層及熱力學電位、電動電位、土壤陽離子交換量、鹽基飽和土壤、鹽基飽和度、土壤酸度、活性酸度、潛性酸度、代換性酸度和水解酸度。(14分) 答:原生礦物:各種巖石(主要是巖漿巖)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風化而未經化學風化而形成的物質,其原來的化學組成和結晶構造都沒有改變。 次生礦物:原生礦物經化學風化后形成的新礦物,其化學組成和晶體結構都有所改變。 腐殖質:腐殖質是生物體物質在土壤、水和沉積物中轉化而成,是一種帶負電的高分子弱電解質,分子量300-30000,一般根據其在堿和酸溶液中的溶解度劃分為三類:腐殖酸、富里酸、腐黑物。 雙電層:土壤膠體具有雙電層,微粒的內部稱為粒核,一般帶負電荷,形成一個負離子層(決定電位離子層),其外部由于電性吸引,形成一個正離子層(反離子層,包括非活動性離子層和擴散層),合稱為雙電層。 熱力學電位:決定電位層與液體間的電位差通常叫做熱力學電位,在一定的膠體系統(tǒng)內它是不變的。 電動電位:非活動離子層與液體之間的電位差。 土壤陽離子交換量:每千克干土中所含的全部陽離子總量,稱為陽離子交換量。 鹽基飽和土壤:當土壤膠體上吸附的陽離子均是鹽基離子,且已經達到吸附飽和時的土壤。 鹽基飽和度:在土壤交換性陽離子中,鹽基離子所占的百分數為鹽基飽和度。 土壤酸度:土壤溶液中H+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以分為活性酸度和潛性酸度。 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氫離子濃度的直接反映,又稱為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潛性酸度:土壤潛性酸度的來源是土壤膠體吸附的可代換性H+和Al3+ 。當這些離子通過離子交換作用進入土壤溶液中之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濃度。 代換性酸度:用過量中性鹽(如NaCl或KCl)溶液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屬離子與土壤中H+和Al3+ 發(fā)生離子交換作用,而表現出的酸度。 水解酸度:用弱酸強堿鹽(如乙酸鈉)淋洗土壤,溶液中的金屬離子可以將土壤膠體吸附的H+和Al3+ 代換出來,同時生成某弱酸。此時測定的弱酸的酸度為水解性酸度。 12. 環(huán)境污染物如何分類?主要來源?(9分) 答:定義:進入環(huán)境后,使環(huán)境的正常組成和性質發(fā)生直接或間接有害于人類的變化的物質。 分類: 按受污染物影響的環(huán)境要素可分為大氣污染物、水體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 按污染物的類型可分為有機污染物、無機污染物和有機金屬化合物; 按污染物的性質可分為化學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來源: 工業(yè)(如“三廢”,有毒有害化學品等); 農業(yè)(如農藥、化肥等); 生活(如固體廢物、廢水、廢氣); 服務業(yè)(如交通運輸中排放的汽車尾氣、廢油等)。 13. 各環(huán)境介質中的典型化學污染物有哪些?來源?(12分) 答:(1) 空氣中典型化學污染物 SO2(主要來源于煤的燃燒)、NOx(如NO,NO2等,主要來源于礦物燃料的燃燒及汽車尾氣)、CO和CO2(來源于煤的燃燒,汽車尾氣)、揮發(fā)性有機污染物(如烷烴、烯烴、芳烴,化石燃料的燃燒)、顆粒物、以及室內家俱裝飾釋放的甲醛、多環(huán)芳烴(PAHs)、多溴聯苯醚(PBDEs)等。 (2) 水中典型的化學污染物 好氧有機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和纖維素等。 有毒有機物:農藥、表面活性劑、芳烴、藥物等。 金屬離子、無機物:汞、鉛、鎘、鉻、砷、氰化物等。 飲用水消毒副產物 (3) 土壤中典型的化學污染物 農藥:有機氯、有機磷、氨基甲酸酯類等 其他:污水灌溉、干濕沉降等。 第二章: 1. 大氣、水、土壤和生物相中的污染物可以發(fā)生哪些遷移行為? 答: (1) 大氣中污染物的遷移: a風力擴散:由外摩擦力介入而產生的風因流經起伏不平的地形而具有湍流性質,使得由風力攜帶的污染物在較小范圍內向各個方向擴散。風力越大,污染物沿下風向擴散的越快。 b氣流擴散:穩(wěn)定大氣不產生氣流,而大氣穩(wěn)定度越差,氣流越劇烈,污染物在縱向的擴散越快。 c干沉降:大氣污染物通過重力沉降或被地面建筑物、樹木等阻留從而沉積在地面的過程,或者進入人或其他動物呼吸道(器官)并積留的過程。 d濕沉降:大氣中所含污染物氣體或微粒物質隨降水過程(雨水、雪等)降落并積留在地表的過程。 (2) 水中污染物的遷移: a水流推移作用: 污染物在水流作用下發(fā)生的遷移運動。 b分散作用: 包括: ①分子擴散:由污染物分子的隨機運動引起的。 ②湍流擴散:湍流流場中,污染物質點之間及污染物質點與水分子之間由于各自的不規(guī)則運動而發(fā)生相互碰撞、混合。 ③彌散:是由于水體橫斷面上的實際流速分布不均勻引起的。 c重力沉降:吸附于水體顆粒物上的污染物可以發(fā)生物理性重力沉降或膠體顆粒沉降。 d吸附和分配:天然水體是一個巨大的分散體系,其中的分散物質包括各種溶解態(tài)的離子和分子、膠體粒子、懸浮粒子以及較大的粗粒子等。這些粒子可以吸附水中的各種污染物質,明顯影響著污染物在水體中的狀態(tài)和遷移轉化規(guī)律。 e揮發(fā):水體中污染物向大氣遷移的重要過程,是在水-空氣界面進行的物理遷移過程。 (3) 土壤中污染物的遷移: a揮發(fā);b分配;c淋溶、滲濾;d植物吸收;e土壤擴散 (4) 生物相中污染物的遷移: a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轉化。 b生物富集、生物放大和生物積累。 c植物提取、植物轉運、植物固定、植物揮發(fā)以及根際效應。 2. 如何基于雙膜理論,推導水中污染物的揮發(fā)動力學表達式 ? 雙膜理論:該理論認為:化學物質從水中揮發(fā)時,必須克服來自近水表層和空氣層的阻力。這種阻力控制著化學物質由水向空氣遷移的速率。 假設:a 膜層以外的氣液相主體,由于流動的充分湍動,分壓或濃度均勻化,無分壓或濃度梯度,故無傳質阻力。 b 相界面氣/液達到平衡,無傳質阻力。濃度差存在氣膜(pi - p)和液膜(c - ci)內,故全部阻力存在兩膜內。 c 在氣液兩相接觸面附近,分別存在著呈滯流流動的穩(wěn)態(tài)氣膜與液膜。在此滯膜層內傳質嚴格按分子擴散方式進行,膜的厚度隨流體流動狀態(tài)而變化。 d 在氣液膜層內,濃度梯度在兩個層中的分布是線性的,而在有效膜層以外,濃度梯度消失。 推導: 3. 什么是干、濕沉降?酸雨的形成原因?確定降水的pH背景值,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1)干沉降(Dry Deposition):大氣中的污染氣體和氣溶膠等物質隨氣流的對流、擴散作用,被地球表面的土壤、水體和植被等吸附去除的過程。 濕沉降(Wet Deposition):大氣中的物質通過降水而落到地面的過程。濕沉降對氣體和顆粒物都是最有效的大氣凈化機制。包括雨除(Rainout)和沖刷(Washout)。 (2)酸雨形成原因: a酸性是大氣化學過程和物理過程的綜合效應。酸雨中含有許多無機酸(硫酸和硝酸)和有機酸(甲酸和乙酸等),其中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數情況下為硫酸。 b酸雨的形成過程為:SO2+[O]→SO3 SO3+H2O→H2SO4 SO2+H2O→H2SO3 H2SO3+[O]→H2SO4 NO+[O]→NO2 2NO2+H2O→HNO3+HNO2 c自然因素(火山爆發(fā))和人為因素(含硫化物燃料燃燒等)排放到大氣中的SO2和NOX經氧化后溶于水形成硫酸、硝酸和亞硝酸等致酸性物質,這是造成降水pH降低的主要原因。 d許多氣態(tài)或固態(tài)物質進入大氣對降水pH也會有影響。大氣中存在大量的固體顆粒物使降水具備了凝結核。大氣顆粒物中許多金屬如錳、銅和釩等是酸性氣體氧化的催化劑,可以形成更多的酸性物質。 e封閉的地形。在通風條件不好的封閉地區(qū),風速小,空氣的流動性差,空氣污染物不易擴散,如果空氣中酸性污染物的含量過多的話,易形成酸雨。 (3) 確定降水的pH背景值,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a大氣中CO2以及各種酸性和堿性氣體以及氣溶膠物質的含量; b天然來源的強酸; c大氣中的堿性塵粒和其他堿性氣體(如NH3); d地區(qū)自然條件(如地質、氣象、水文等的差異)。 4. 表征有機污染物多介質分配的參數有那些?如何定義? 答:表征有機污染物在土壤/沉積物、水、空氣以及生物體中多介質分配行為的參數有: (1) 土壤(沉積物)有機碳吸附系數(KOC):Koc=Kp/Xoc,Kp=Cs/Cw,其中Cs和Cw分別表示污染物在土壤(沉積物)和水中達到平衡時的濃度,Kp為分配系數,Xoc為沉積物中有機碳的含量; (2) 正辛醇/水分配系數(KOW):分配平衡時,某一有機化合物在辛醇相中的濃度(CO)與其在水相中非離解形式濃度(CW)的比值; (3) 水溶解度 (SW):在一定溫度下,該物質溶解在單位量的純水中的最大量; (4) 正辛醇/空氣分配系數(KOA):分配平衡時,某一有機化合物在正辛醇中的濃度與空氣中該化合物濃度的比值; (5) 空氣顆粒物/空氣分配系數(KP):某有機物在單位濃度TSP中顆粒物中的濃度與在空氣相中的濃度的比值(單位:m3/μg); (6) 蒸氣壓:某物質,當氣相與其純凈態(tài)(液體或固體)達到平衡時的氣壓。 5. 根據電中性原理,計算降水的pH。 電中性原理: 溶液一定是電中性的,即陽離子所帶電荷總量與陰離子所帶電荷總量一定相等。由于降水要維持電中性,如果對降水中化學組分作全面測定,最后陽離子的濃度之和必然等于陰離子的濃度之和。 計算: 在未被污染的大氣中,可溶于水且含量比較大的酸性氣體是CO2,如果只把CO2作為影響天然降水pH的因素,根據CO2在全球大氣濃度330 mL/m3與純水的平衡,可以求得降水的pH背景值。 解得pH = 5.6。 6. 理解并論述線性溶解能關系(LSER)。 答:線性溶解能關系即Linear Solvation Energy Relationships, 簡寫為LSER。 Kamlet 等人的研究表明,溶解包括三個與自由能有關的過程: (1)在溶劑中形成一個可以容納溶質分子的空穴; (2)溶質分子互相分離并進入空穴; (3)溶質與溶劑間產生吸引力; SP = SP0 + 空穴項 + 偶極項 + 氫鍵項 SP代表溶解度或與溶解、分配有關的性質 (例如水溶解度、有機溶劑/水分配系數、生物組織間分配系數等),常以某一測得值的對數表示; SP0 代表模型中的常數項; 空穴項描述在溶劑分子中形成空穴時的吸收能量效應; 偶極項表示溶質分子與溶劑分子間的偶極-偶極和偶極-誘導偶極相互作用,這種作用常常是釋放能量的; 氫鍵項表示溶質分子與溶劑分子間的氫健作用,這種作用也是釋放能量的。 7. 論述在哪些環(huán)境介質中,污染物可以有哪些吸附分配行為。 (1)吸附(adsorption):溶質在界面層濃度升高的現象。 分配(partition)作用:物質在兩種環(huán)境介質(Phase, media)之間遷移,最后達到平衡的現象。 (2)吸附分配作用的類型包括: a水體顆粒物-水;b水體沉積物-水;c大氣顆粒物-空氣;d土壤-水; e土壤-空氣;f植物-空氣;g水-空氣;h水-脂相等等。 (3)吸附分配行為的機理分為:表面吸附、離子交換吸附以及專屬吸附。 a表面吸附:由于顆粒物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顆粒物表面積越大,所產生的表面吸附能也越大,顆粒物的吸附作用也越強,它屬于物理吸附; b離子交換吸附:由于環(huán)境中大部分以膠體形式存在的顆粒帶負電荷,容易吸附各種陽離子,在吸附過程中,膠體每吸附一部分陽離子,同時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陽離子,它屬于物理化學吸附。 c專屬吸附:是指吸附過程中,除了化學鍵的作用外,尚有加強的憎水鍵和范德華力或氫鍵在起作用。專屬吸附不但可使表面電荷改變符號,而且可以使離子化合物吸附在同號電荷表面。在水環(huán)境中,配合離子、有機離子、有機高分子和無機高分子的專屬吸附作用特別強。 第三章: 1. 重金屬類污染物在環(huán)境中可以發(fā)生哪些遷移和轉化行為? 答:重金屬類污染物的環(huán)境行為有:它們在環(huán)境中可以以游離態(tài)形式溶解,非溶解的可以揮發(fā)進入另一環(huán)境介質,也可以與某些物質形成沉淀,也可以發(fā)生氧化與還原作用,同時也可以與環(huán)境介質中某些物質形成配合物,還可以被動植物攝取,沿食物鏈進行遷移,難降解的物質可以富集在生物體內,同時重金屬類物質還可以經過烷基化,吸附和淋溶作用在環(huán)境中進行遷移和轉化。 2. 有機污染物的主要理化參數有那些? 答:共有12個參數,分別是: (1)土壤(沉積物)有機碳吸附系數(Koc):Koc= Kp/Xoc,Kp=Cs/Cw,其中Cs和Cw分別表示污染物在土壤(沉積物)和水中達到平衡時的濃度,Kp為分配系數,Xoc為沉積物中有機碳的含量。 (2)正辛醇/水分配系數(KOW):分配平衡時,某一有機化合物在辛醇相中的濃度(CO)與其在水相中非離解形式濃度(CW)的比值。 (3)水溶解度 (SW):在一定溫度下,該物質溶解在單位量的純水中的最大量。 (4)正辛醇/空氣分配系數(KOA):分配平衡時,某一有機化合物在正辛醇中的濃度與空氣中該化合物濃度的比值。 (5)空氣顆粒物/空氣分配系數(KP):某有機物在單位濃度TSP中顆粒物中的濃度與在空氣相中的濃度的比值。 (6)蒸氣壓P:某物質,當氣相與其純凈態(tài)(液體或固體)達到平衡時的氣壓。 (7)酸解離常數Ka:定義為(對反應),為了表示方便,Ka通常以負對數的形式表示,即表示成pKa。書146頁 (8)堿解離常數Kb:定義為(對反應),為了表示方便,Kb通常以負對數的形式表示,即表示成pKb。書146頁 (9)水解速率常數kT:它實際上是某pH條件下的準一級水解反應速率常數,包括中性水解速率常數、強酸和強堿催化水解速率常數以及普通酸、普通堿催化水解速率常數等的貢獻。kT的表達式可以簡化為或者 ,其中Kw為水的離子積常數;kA、kB、kN分別為酸性催化、堿性催化、中性過程的二級反應水解速率常數,可以由實驗測得。書149頁 (10)氣相中有機污染物與OH的反應速率常數kOH:kOH是表征有機污染物在大氣中歸趨的重要參數。書152頁 (11)水相中有機污染物被OH氧化降解的反應速率常數kOH:kOH是表征有機污染物在水環(huán)境中的環(huán)境行為的基礎數據。書155頁 (12)微生物降解速率常數kb: ,符合一級反應動力學,kb越大,降解半衰期越短,微生物降解能力越強。書156頁 3. 簡述有機污染物的主要環(huán)境行為及其參數。 答:環(huán)境行為分為遷移行為和轉化行為。 其中,遷移行為包括揮發(fā)、吸附和分配等。 ①揮發(fā):只污染物從水相、土壤相或植物相中遷移到氣相的過程。與其相關的參數為揮發(fā)速率常數Kv。 ②吸附和分配:吸附是指溶質在界面層濃度升高的現象;分配是指物質在兩種不同環(huán)境介質間遷移,最后達到平衡的現象。與其相關的參數主要有土壤(沉積物)有機碳吸附系數Koc、水溶解度Sw、蒸氣壓P、正辛醇/水分配系數Kow、正辛醇/空氣分配系數Koa。 轉化行為分為以下幾種: ①光化學反應:主要參數為量子產率和速率常數。 ②酸堿解離反應:主要參數為酸堿解離常數。 ③水解反應:主要參數為水解速率常數。 ④自由基或活性氧引發(fā)的氧化降解反應:主要參數為在氣相或水相中有機污染物與OH的反應速率常數。 ⑤生物降解反應:主要參數為微生物降解速率常數。 4. 什么是光化學反應? 可以分為哪幾類? 答:光化學反應(photochemical reaction):是物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離子吸收光子所引發(fā)的化學鍵斷裂和生成的化學反應。 1、光解 ①光解生成自由基 醛和酮分子經230~330 nm的光照射,可以斷裂為兩個自由基。 過氧化合物中的O-O鍵和脂肪偶氮化合物R-N=N-R中的C-N鍵也可以發(fā)生這種類型的反應。R-N=N-R光解可以產生穩(wěn)定的產物N2,可以生成大量的R自由基。 ②光解生成小分子 醛分子經光照射后還可以分裂為兩個小分子: 2、分子內重排 在某些情況下,化合物在吸收光量子后能夠引起分子內重排。例如,鄰硝基苯甲醛吸收光能后,可發(fā)生如下反應: 鄰硝基苯甲醛 3、光致異構化 某些有機化合物吸收光能后,可發(fā)生光致異構化反應,例如 4、摘取氫的反應 當溶解在異丙醇溶液中的二苯酮受到光的照射時,激發(fā)三線態(tài)的二苯酮可以抽取異丙醇分子上的α氫,這是一個摘取氫的反應,即: 5、光致聚合反應 光致聚合反應實際上也是環(huán)加成反應,α,β-不飽和羰基化合物可以經光照生成二聚體。另外,環(huán)境中八氯代二苯并二噁英的一個重要來源為大氣液滴中五氯苯酚的光化學合成,反應如下: PCP Octachlorodibenzo-p-dioxin (OCDD) 6、光敏化反應 在光化學反應中,某些化合物能夠吸收光能,但自身并不參與反應,而把能量轉移給另一化合物,使之成為激發(fā)態(tài)參與反應,這樣的反應成為光敏化反應。吸光的物質稱為光敏劑(S),接受能量的化合物稱為受體(A)。光敏化反應可表示為: 系間竄躍 能量轉移 能量轉移 5. 簡述光吸收過程的基本原理。 答:原子和分子可以平動,分子還可以振動和轉動,每一種運動都有一定的能量,這種能量是不連續(xù)的。電子吸收一定能量后,可以由低能級向高能級躍遷。根據分子軌道理論,電子在軌道中的分布服從Pauli不相容原子和能量最低原子。一個分子有多少原子價電子軌道就有多少個分子軌道,分子軌道有不同能級,只有與能級間能量差相近的光子才能被粒子吸收。分子軌道粒子吸收光子而從基態(tài)變?yōu)榧ぐl(fā)態(tài),電子激發(fā)類型為σ-σ* ,n-σ* ,π-π*和 n-π*,并遵守朗伯-比爾定律。躍遷和激發(fā)是兩種主要形式。 6. 簡述光物理過程和光化學過程 答:光物理過程:激發(fā)態(tài)物質回到較低能級或激發(fā)態(tài)過程。包括振動馳豫、內部轉變、輻射熒光、系間竄越,輻射磷光、熱失活和能量轉移。 其中振動馳豫主要是指:在較高能級上的分子,可以通過碰撞釋放能量而回到能量較低的振動態(tài)的過程。內部轉變是指電子從激發(fā)單線態(tài)回到基態(tài),同時釋放熱能的過程。激發(fā)單線態(tài)的電子具有不同振動能級的基態(tài)位置,發(fā)出紫外或可見光。系間竄躍是電子從激發(fā)單線態(tài)回到較低的激發(fā)單線態(tài)軌道,并發(fā)生自旋反轉的過程。輻射磷光:處于某一時刻狀態(tài)的分子回到基態(tài),同時釋放光能的過程。熱失活是指氧、一氧化氮等分子與激發(fā)態(tài)分子相碰撞,使能量以熱的形式耗散。能量轉移使指激發(fā)態(tài)分子與分子相碰撞,使另一個分子成為激發(fā)態(tài)的過程。 光化學過程:激發(fā)態(tài)分子通過各種反應生成新物質的過程。光化學過程包括單分子反應(光解、分子內重排、光致異構化),雙分子反應(摘取氫和光致聚合) 在某些情況下,化合物在吸收光量子后能夠引起分子內重排和異構化反應。而某些羰基化合物容易發(fā)生摘氫反應和光致聚合反應。 7. 簡述光化學的基本定律。 光化學第一定律:只有被體系吸收的光,對于產生光化學反應才是有效的。該定律指出,照射在反應體系中的光,必須在能量或波長上滿足體系中分子激發(fā)的條件,否則將不能被分子所吸收。但應指出的是,即使照射光的能量滿足激發(fā)所需,若未被體系中的分子所吸收,則光照同樣不能引發(fā)光化學反應。 光化學第二定律:分子吸收光的過程是單光子過程。這一定律簡單地說,就是每個分子只能依靠吸收一個光量子而達到它的激發(fā)態(tài)。在普通光照射的情況下,該定律是適用的?;瘜W物種吸收光子后,所產生的光物理或光化學過程的相對效率可用量子產率表示,其定義式為: 如果光物理和光化學過程具有發(fā)生,則∑Φi=1,即所有初級過程的量子產率之和必定等于1。 8. 影響污染物直接光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為什么? 直接光解速率常數的計算公式為: 可以看出直接光解速率與以下因素有關: ①光解量子產率:光化學反應的量子產率表示發(fā)生光化學反應的物質對光子的利用效率。 ②摩爾吸光系數;它表示物質對某一波長光的吸收特性,因而是鑒定化合物的重要依據。該值越大,表示物質對某一波長光的吸收能力越強。 ③光強 ④光程 其中,光程和光強主要反映了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量子產率和摩爾吸光系數則說明:分子的本質特征是決定其能否光解及光解速率大小的內因。 9. 簡述光催化反應原理。 答:定義:光催化降解指在有催化劑存在的條件下,有機物的降解(分解)反應。通常是催化劑吸收光子,通過鏈式反應,生成強氧化性/還原性的自由基,導致物質降解。 光催化反應的原理:半導體是一種活性粒子,含有能帶結構。當半導體催化劑受到能量大于其禁帶寬度的光輻射時,價帶里的電子被激活進入導帶,同時在價帶區(qū)形成空穴。電子具有高活性的還原位能而空穴具有高活性的氧化位能,從而可在半導體表面誘發(fā)一個催化反應。書112頁 10. 簡述大氣中重要吸光物質的光離解。 (1) 氧分子和氮分子 氧分子的鍵能為493.8 kJ/mol,通常認為240nm以下的紫外光可以引起O2的分解。 N2的鍵能較大,為939.4kJ/mol,對應的波長為127nm。 (2) 臭氧的光離解 臭氧吸收1180 nm以下的光就可以離解,但主要吸收290 nm以下的光,較長波長的光可能進入對流層和地面。 (3) NO2的光離解 NO2的鍵能為300.5 kJ/mol,是城市大氣中的重要吸光物質,在290-410 nm有吸收。 據稱是大氣中唯一已知O3的人為來源。 (4) 硝酸和亞硝酸的光解離 初級過程 次級過程 初級過程 次級過程 (5) SO2的光吸收 SO2的鍵能為545.1 kJ/mol。 (6) 甲醛光吸收 初級過程 次級過程 (7) 鹵代烴的光離解 以鹵代甲烷為例: 11. 簡述光化學煙霧的反應機理。 答:定義:含有氮氧化物NOx和碳氫化合物RH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氣,在日光照射下發(fā)生光化學反應而產生二次污染物(O3、醛、PAN(過氧乙酰硝酸酯)、H2O2等),這種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煙霧污染現象,稱為光化學煙霧。 產生條件:大氣中有氮氧化物與碳氫化物的存在;大氣溫度較低;有強的陽光照射。 機理:光化學煙霧簡化的反應機理,即關鍵性的反應如下: ① 引發(fā)反應主要是NO2光解導致O3的生成; ② 碳氫化合物(例如丙烯)氧化生成具有活性的自由基,如OH、HO2、RO2等; ③ 通過如上途徑生成的自由基促進了NO向NO2的轉化; ④ 反應終止的條件:NO、RH等消耗殆盡,O3、NO2、PAN、HNO3等最終形成。 其具體機理如下: 12. 簡述二氧化硫的氣相氧化過程。 答:(1) 直接光氧化 (2)被自由基氧化(如OH) 其他自由基氧化: CH3CHOO + SO2 CH3CHO + SO3 HO2 + SO2 HO + SO3 CH3O2 + SO2CH3O + SO3 CH3C(O)O2 + SO2 CH3C(O)O + SO3 13. 理解生物降解的基本概念。書155頁 答:生物降解是引起有機污染物分解的最重要的環(huán)境過程之一,依賴于環(huán)境微生物的酶催化分解反應。由于環(huán)境微生物的普遍存在,生物降解也是一種廣泛存在于水體、底泥、土壤中的環(huán)境行為,與光化學轉化、化學轉化并列成為環(huán)境中的三大轉化行為。 生物降解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使復雜的化合物結構破壞并分解為簡單物質的過程。該過程可在有氧或無氧的條件下進行,有氧條件下的最后產物主要是二氧化碳、水、硝酸鹽、硫酸鹽、磷酸鹽;無氧條件的最后產物是氨、硫化氫和有機酸等。生物降解是引起有機污染物分解的最重要的環(huán)境過程之一。有機物如果被降解成二氧化碳、水等簡單無機化合物,則為徹底降解,否則為不徹底降解。該過程改變了有機污染物的結構,使特定的化學物質從環(huán)境系統(tǒng)中去除。 14. 論述污染物在環(huán)境中能夠發(fā)生哪些轉化過程。書96頁 答:污染物的轉化(transformation of pollutants)是指污染物在環(huán)境中通過物理、化學或生物的作用改變其存在形態(tài)或轉變?yōu)椴煌镔|的過程。廣義上講,污染物的轉化可分為物理轉化、化學轉化和生物化學轉化。其中, ①物理轉化包括污染物的相變、凝聚及放射性元素的蛻變等。 ②化學轉化主要包括光化學轉化、氧化-還原和絡合水解等作用,通過化學轉化,往往發(fā)生了原有化學鍵的斷裂和新化學鍵的生成。 ③生物化學轉化是污染物通過生物的吸收和代謝作用而發(fā)生的變化,主要是指生物降解。 污染物的轉化與遷移不同,后者只是空間位置的相對移動。不過,環(huán)境污染物的遷移和轉化往往是伴隨進行的,例如酸沉降,既涉及酸性氣體(如SO2和NO2)的氧化反應,又涉及其轉化產物的遷移過程。 第四章: 1. 物質通過生物膜的方式主要有哪幾種?如何定義?分別有何特點? 答:(1) 膜孔過濾 直徑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物質,可借助膜兩側的靜水壓及滲透壓經膜孔濾過。 (2) 被動擴散 脂溶性物質從高濃度向低濃度側擴散。擴散速率服從費克定律。 特點:脂/水分配系數越大,分子越小,不容易離解的分子,擴散系數越大。被動擴散不需要耗能,不需要載體參與,沒有特異性選擇、競爭性抑制及飽和現象。 (3) 被動易化擴散 在高濃度側與膜上特性性蛋白質結合,通過生物膜,至低濃度側解離出原物質。 特點:它受到膜特異性載體及其數量的制約,因此有特異性選擇,競爭性抑制和飽和現象。 (4) 主動轉運 在需要消耗一定的代謝能量下,一些物質可在低濃度側與膜上高濃度特異性蛋白載體結合,通過生物膜,至高濃度側解離出蛋白質和原物質。所需要的能量來自于ATP。這種轉運具有特異性選擇、競爭性抑制和飽和現象。例如鉀離子的主動轉運 (5) 胞吞和胞飲 少數物質與膜上某種蛋白質具有特殊的親和力,當其與膜接觸后,可改變這部分膜的表面張力,引起膜的外包或內陷而被包圍進入膜內,固體物質的這一轉運稱為胞吞,液體物質的這一轉運稱為胞飲。 總之,物質通過生物膜的方式取決于膜內外環(huán)境、膜的性質和物質的結構。 2. 解釋ADME的內容。 答:ADME is an acronym in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logy for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and describes the disposition of a pharmaceutical compound within an organism. “ADME”即“生物轉化”,指機體對外源化學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謝(metabolism)及排泄(excretion)過程。外源化學物的代謝和排泄合成為消除,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的過程可能同時發(fā)生。 3. 何為劑量-反應關系和劑量-效應關系? 答:毒理學把讀物劑量或濃度與引起個體生物學的變化稱為效應,把引起群體的變化稱為反應。這種毒物劑量與反應(效應)變化之間的關系稱為劑量-反應(效應)關系。 劑量-反應關系: 指外源化合物的劑量與出現某種效應的個體在群體中所占比例的關系。 劑量-效應關系: 外源化合物的劑量與在個體中引起某種效應(計量指標)的強度改變的關系。 主要表現為直線關系(a)、對數曲線關系(c)和S狀曲線關系三種(b)(如圖所示)。 劑量-反應(效應)曲線 直線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劑量改變與效應強度或反應率成正比,這種關系是少見的 (線 a)。 對數曲線關系,是一條先銳后鈍的曲線,當將劑量換算成對數劑量時,可轉換成直線 (線 c) S狀曲線,當群體中的全部個體,對某一化合物的敏感性變異,呈對稱正態(tài)頻數分布時,劑量與反應率關系成S狀曲線 (線b)。如果將效應強度或發(fā)生率用概率單位表示,劑量用對數來表示,S形曲線亦變成直線。 4. 影響毒物毒性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指標可以量化毒物毒性大??? 答:毒物:進入生物機體后能使體液和組織發(fā)生生物化學變化,干擾或破壞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并引起暫時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損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質。 毒性(toxicity)影響因素 影響毒物毒性的因素很多,而且很復雜。概括來說: (1)有毒物的化學結構及理化性質(如毒物的分子立體結構,分子大小,官能團,溶解度,電離度,脂溶性等); (2)毒物所處的基體因素(如基體的組成,性質等); (3)機體暴露于毒物的狀況(如毒物劑量,濃度,機體暴露的持續(xù)時間、頻率、總時間、機體暴露的部位及途徑等); (4)生物因素(如生物種屬差異、年齡、體重、性別、遺傳及免疫情況、營養(yǎng)及健康情況等); (5)生物所處的環(huán)境 如生物環(huán)境(溫度、濕度、氣壓、季節(jié)及晝夜節(jié)律的變化、光照、噪聲等);其中關鍵因素之一是毒物的劑量(濃度)。 毒性指標 計量指標: 用測量值表示毒性強度的差別。如有機磷農藥抑制膽堿酯酶的程度,用膽堿酯酶的活性表示。 計數指標: 這類毒性效應只有"有或無"的差別,沒有性質和強度的差別。計數指標主要用于群體,所得到的測定值是非連續(xù)性的,通常以一個群體中某效應的出現率表示,常用于生態(tài)毒理研究及生態(tài)風險評價之中。 5. 什么是生物富集、生物放大和生物積累?它們的區(qū)別和聯系?影響生物富集因子的因素有哪些?生物富集因子和正辛醇/水分配系數之間有什么關系?如何推導生物積累的動力學。 答:【1】a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過非吞食方式,從周圍環(huán)境中蓄積某種元素或難降解性物質,使其在機體內的濃度超過周圍環(huán)境中的濃度的現象。 b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鏈上的高營養(yǎng)級的生物,通過吞食低營養(yǎng)級生物而蓄積某種元素或難降解物質,使其在機體內濃度隨營養(yǎng)級數升高而增大的現象。 c生物累積:所謂生物積累,就是生物從周圍環(huán)境和食物鏈蓄積某種元素或難降解性物質,使其在機體中濃度超過周圍環(huán)境中濃度的現象。生物積累也用生物濃縮系數表示。 【2】區(qū)別和聯系 生物富集是生物從周圍環(huán)境中續(xù)集某種元素或難降解性物質;生物放大專指具有食物鏈關系的生物說的,如果生物之間不存在食物鏈關系,則用生物富集或生物積累來解釋;生物放大或生物富集是屬于生物積累的一種情況 【3】影響生物富集系數的因素: a污染物質性質因素:脂溶性、水溶性和可降解性。一般,降解性小、脂溶性高、水溶性低的物質,生物濃縮系數高。 b生物特征方面影響因素:生物種類、大小、性別、器官、發(fā)育階段。 c環(huán)境條件方面的影響因素:溫度、鹽度、pH值、氧含量、光照狀況等。 【4】生物富集因子和正辛醇/水分配系數(KOW)之間的關系: 可以用KOW來估算生物富集因子,生物富集因子和KOW成線性相關。KOW增大,則BCF增大。 【5】動力學 水生生物對水中難降解性物質的富集是生物對其吸收速率、消除速率以及由于生物體的生長所造成的稀釋速率的總和。 6. 論述:有毒有機污染物在生物體內能發(fā)生哪些變化(MFO酶系、I相反應II相反應)? 答:有機毒物在生物體內的轉化途徑主要有氧化、還原、水解和結合反應四種。 通常將氧化、還原、水解四種反應稱為I相反應或第一階段反應;將結合反應稱為II相反應或第二階段反應。 微粒體混合功能氧化酶(MFO)是催化機體內外源化合物氧化降解的主要酶系。它利用細胞內分子氧,將其中的一個氧原子與有機底物結合,使之氧化,而使另一個氧原子與氫原子結合成水。在這一催化過程中,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成分之一,細胞色素P450起著關鍵作用。P450的活性部位是鐵卟啉的鐵原子。 第五章: 一、 列舉幾種典型的無機污染物(包括重金屬和無機非金屬物質),說明其主要來源和危害。 答:重金屬: 1.汞(Hg): 來源:俗稱水銀,是唯一在常溫下呈液態(tài)且能揮發(fā)的金屬。汞污染主要來自使用和生產汞及其化合物的工廠所排放的含汞“三廢”。氯堿、塑料、電子、煉金和雷汞生產排放的廢水是水體中汞的主要來源。土壤汞的污染主要來自燃煤、有色金屬冶煉等。大氣中汞的污染主要來自含汞金屬的冶煉廢氣以及化石燃料燃燒過程中排放出的含汞廢氣和顆粒態(tài)的汞塵。在正常的氧化還原電位和pH范圍內,汞主要以單質汞、HgOH2O和HgCl2的形式存在于環(huán)境中。 危害:汞是環(huán)境中毒性最強的重金屬元素之一,其熔、沸點在金屬中最低,無色、味,引起水污染,在水生生物體內富集,通過食物鏈又危害人及其他動物。汞具有很強的神經毒性,還會引起口腔消化道癥狀、腐蝕性腸炎等。金屬汞和無機汞在人體內大部分可以排泄出去,但在水中由于污泥中微生物的作用,汞被轉化為甲基汞,甲基汞是一種有機汞,有很強的親脂性,會積累在中樞神經,并排出緩慢。典型的有“水俁病”事件。 其中, 對于植物的危害體現在:汞是危害植物生長的元素,如果土壤中的共含量過高,那么汞不但能在植物體內積累,還會對植物產生毒害。 對于人類的危害體現在:汞可通過多種途徑進入人體,金屬汞以蒸氣形式通過呼吸道侵入人體,皮膚也有一定的吸收能力。汞化合物侵入人體,被血液吸收后可迅速彌散到全身各器官。人體對汞雖然有一定的解毒和排毒能力,但重復接觸汞后,可能引起腎臟損害,排汞能力隨之降低。同時,甲基汞能改變細胞通-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大連理工大學 環(huán)境 化學 所有 作業(yè) 答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szxfmmzy.com/p-13139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