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 專題2 第2單元 鈉、鎂及其化合物(第2課時)習題 蘇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學 專題2 第2單元 鈉、鎂及其化合物(第2課時)習題 蘇教版必修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化學 專題2 第2單元 鈉、鎂及其化合物(第2課時)習題 蘇教版必修1(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鈉、鎂及其化合物第二課時》 1.下列關于碳酸氫鈉(NaHCO3)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可溶于水 B.能與NaOH反應 C.受熱不分解 D.能與鹽酸反應 【解析】 NaHCO3受熱分解生成Na2CO3、CO2和H2O。 【答案】 C 2.少量的金屬鈉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它的最終產物是( ) A.NaOH B.Na2CO310H2O C.Na2CO3 D.Na2HCO3 【解析】 鈉在空氣中,通常發(fā)生下列轉化:Na→Na2O→NaOH→Na2CO310H2O→Na2CO3,由此得出,最終產物為Na2CO3。 【答案】 C 3.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 B.Na2CO3比NaHCO3穩(wěn)定 C.石灰水能與Na2CO3反應,而不能與NaHCO3反應 D.與足量鹽酸反應要得到相同質量的CO2,消耗NaHCO3的質量比Na2CO3的質量要少 【解析】 石灰水也能與NaHCO3反應,使酸式鹽變成正鹽:Ca(OH)2+2NaHCO3===CaCO3↓+Na2CO3+2H2O;制取相同質量的CO2,消耗NaHCO3的質量比Na2CO3的質量要少。 【答案】 C 4.(2012永泰一中高一期中)16.4 g NaOH和NaHCO3的固體混合物投入150 mL 2. 0 molL-1的鹽酸中恰好完全反應,不再產生氣泡,則所得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為多少( ) A.2.0 mol B.0.41 mol C.0.30 mol D.無法計算 【解析】 NaOH+HCl===NaCl+H2O NaHCO3+HCl===NaCl+H2O+CO2↑ 由上述反應和題意可知溶液中的溶質為NaCl,n(NaCl)=n(HCl)=0.15 L2.0 molL-1=0.3 mol。 【答案】 C 5.純堿和小蘇打是廚房中兩種常見的用品,它們都是白色固體。下列區(qū)分這兩種物質的方法中正確的是 ( ) A.分別用砂鍋加熱兩種樣品,全部分解揮發(fā),沒有殘留物的是小蘇打 B.用潔凈鐵絲蘸取兩種樣品在煤氣火焰上灼燒,火焰顏色發(fā)生明顯變化的是小蘇打 C.用兩只小玻璃杯,分別加入少量的兩種樣品,再加入等量的食醋,產生氣泡快的是小蘇打 D.先將兩種樣品配成溶液,分別加入等量的石灰水,無白色沉淀生成的是小蘇打 【解析】 NaHCO3受熱分解生成的Na2CO3不再分解或揮發(fā),A項,現象描述錯誤;純堿和小蘇打都是鈉鹽,焰色反應都呈黃色,B項錯誤;兩者分別和同體積同濃度的食醋反應時,NaHCO3產生的氣泡快(且多),C項正確;Na2CO3和NaHCO3均能和石灰水反應生成CaCO3沉淀,D項錯誤。 【答案】 C 6.(2012臺州市高一期末質量評估)關于Na2CO3和NaHCO3性質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熱穩(wěn)定性:NaHCO3<Na2CO3 B.與Ca(OH)2溶液反應:Na2CO3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NaHCO3溶液中沒有沉淀生成 C.相同溫度時,在水中的溶解性:NaHCO3>Na2CO3 D.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均小于7 【解析】 B項,均有白色沉淀生成;C項,溶解性Na2CO3>NaHCO3,D項,兩溶液均呈堿性,pH均大于7。 【答案】 A 7.可用于判斷碳酸氫鈉粉末中混有碳酸鈉的實驗方法是( ) A.加熱時有氣體放出 B.滴加鹽酸時有氣泡放出 C.溶于水后滴加BaCl2稀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D.溶于水后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解析】 溶于水形成溶液,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可確定混有Na2CO3,因為NaHCO3與BaCl2不反應。 【答案】 C 8.106 g Na2CO3和84 g NaHCO3分別與同濃度的過量的稀硫酸反應,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兩者放出的CO2一樣多 B.Na2CO3放出的CO2多 C.NaHCO3消耗的硫酸多 D.Na2CO3反應快 【解析】 n(Na2CO3)==1 mol n(NaHCO3)==1 mol 故與足量酸反應放出的CO2相同。 【答案】 A 9.碳酸氫鈉受熱容易分解為碳酸鈉?,F加熱5.00g的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混合物,使碳酸氫鈉完全分解,混合物質量減少了0.31 g,則原混合物中碳酸鈉的質量為 ( ) A.3.38 g B.4.58 g C.4.16 g D.4.41 g 【解析】 假設原混合物中NaHCO3的質量為x,則 2NaHCO3Na2CO3+H2O+CO2↑ Δm 842 g 106 g 842-106=62 g x 0.31 g 得:x=0.84 g。 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質量為5.00 g-0.84 g=4.16 g。 【答案】 C 10.(2012中山市高一期末)除去Na2CO3固體中少量NaHCO3的最佳方法是( ) A.加入適量鹽酸 B.加入NaOH溶液 C.加熱 D.配成溶液后通入CO2 【解析】 NaHCO3受熱分解生成Na2CO3。 【答案】 C 11.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是兩種重要的鈉鹽,有著非常廣泛的用途,試比較兩者的下列性質: (1)分別與濃度相等的鹽酸作用時,________放出二氧化碳的速率快。 (2)當質量相同時,________放出的氣體較少。 (3)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都易溶于水,其中________的溶解度相對較小。 (4)________在醫(yī)療上是治療胃酸過多的一種藥劑,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答案】 (1)NaHCO3 (2)Na2CO3 (3)NaHCO3 (4)NaHCO3 NaHCO3+HCl===NaCl+H2O+CO2↑ 12.如圖裝置中: 甲 乙 丙 加熱試管內的白色固體A(A的焰色反應為黃色),生成白色固體B并放出氣體C和D,這些氣體通過甲瓶的濃硫酸后,C被吸收;D通過乙裝置跟另一淡黃色固體E反應生成白色固體B和氣體F;丙瓶中的NaOH溶液用來吸收剩余的氣體D。 (1)寫出各物質的化學式:B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寫出試管中及丙瓶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試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題意可知淡黃色固體E為Na2O2,進而確定D為CO2,B為Na2CO3,A為NaHCO3,C為H2O,F為O2。 【答案】 (1)Na2CO3 Na2O2 O2 (2)2NaHCO3Na2CO3+CO2↑+H2O 2NaOH+CO2===Na2CO3+H2O 13.有4種鈉的化合物W、X、Y、Z,它們之間存在如下關系: ①WX+H2O+CO2↑ ②Z+CO2―→X+O2 ③Z+H2O―→Y+O2↑ ④X+Ca(OH)2―→Y+CaCO3↓ 試回答下列問題: (1)W、X、Y、Z的化學式分別是: W:________、X:________、Y:________、Z:________。 (2)以上4個化學反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的是________(填反應序號),反應中氧化劑是________(寫化學式),還原劑是________(寫化學式)。 【解析】 根據反應①②可確定W為NaHCO3,X為Na2CO3,Z為Na2O2,根據③可確定Y為NaOH。 【答案】 (1)NaHCO3 Na2CO3 NaOH Na2O2 (2)②③ Na2O2 Na2O2 14.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1)充分加熱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混合物95 g,完全反應后得到氣體5.6 L(標準狀況)。則混合物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為________。 (2)現有某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混合物樣品,請設計 兩種實驗方案測定其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解析】 (1)2NaHCO3Na2CO3+CO2↑+H2O 284 g 22.4 L m(NaHCO3) 5.6 L 即m(NaHCO3)==42 g; 則m(Na2CO3)=95 g-42 g=53 g。 故混合物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為100%≈56%。 (2)加熱法:利用測定生成CO2的量來確定NaHCO3的量。溶解法:利用加CaCl2確定Na2CO3的量。 【答案】 (1)56% (2)方案1:取一定量的樣品溶于水配成溶液,然后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過濾出沉淀,干燥,準確稱量CaCO3的質量,進而計算出Na2CO3的質量,求得質量分數。方案2:取一定質量的樣品充分加熱,將生成的氣體全部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過濾出沉淀,洗滌,干燥,準確稱量CaCO3的質量,可求出NaHCO3的質量,進而求得Na2CO3的質量分數。-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中化學 專題2 第2單元 鈉、鎂及其化合物第2課時習題 蘇教版必修1 專題 單元 及其 化合物 課時 習題 蘇教版 必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szxfmmzy.com/p-11811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