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 孔孟兩章 教案 粵教版必修4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及孔子思想在當時的地位、影響。2019-2020年高中語文第四單元14孔孟兩章檢測粵教版必修 不朽的思想總是與時俱進的。
孔孟兩章Tag內容描述:
1、2019-2020年高中語文 孔孟兩章 教案 粵教版必修4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及孔子思想在當時的地位、影響。 2.能夠歸納出“是、疾、止、見、過”五個詞語的義項;了解兩個句式:“無乃與”“何以為。
2、2019-2020年高中語文第四單元14孔孟兩章檢測粵教版必修 不朽的思想總是與時俱進的。孔子,這位為教育的實施、為正氣的傳播、為治國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奮斗的偉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煥發(fā)著耀眼的光芒,同。
3、2019-2020年高中語文 孔孟兩章 (1)教案 粵教版必修4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4、2019-2020年高中語文 4.14孔孟兩章-寡人之于國也-說課稿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一、教材分析: 寡人之于國也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元的重點篇目,該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縝密的思維。
5、第14課 孔孟兩章,季氏將伐顓臾,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國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的重要經典著作。,顓臾( )冉(。
6、孔孟兩章 第14課 孔孟兩章 第15課 勸學 節(jié)選 第16課 過秦論 第17課 師說 第18課 晏子治東阿 第19課 諫太宗十思疏 第14課 孔孟兩章 本課話題 量力而行 一 從課文中積累 陳力就列 不能者止 對于領導而言 要量才錄用 對。
7、第14課 孔孟兩章 第15課 勸學 節(jié)選 第16課 過秦論 第17課 師說 第18課 晏子治東阿 第19課 諫太宗十思疏 2019 2020年高中語文粵教版必修四教學案 第四單元 第14課 孔孟兩章 含答案 本課話題 量力而行 一 從課文中積。
8、第14課孔孟兩章 精研課文鍛煉思維 1 背景鏈接季氏將伐顓臾孔子時代的魯國 政治上處于動蕩變革之中 當時 魯桓公的后代季孫 孟孫 叔孫三大家族逐漸強大 魯國宮室日趨衰敗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魯國朝政 其中 季孫氏勢力最。
9、課時跟蹤檢測 十四 孔孟兩章 時間 40分鐘 分值 56分 一 文言基礎專練 25分 選擇題每小題3分 1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直不百步耳 直 只是 B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 通 毋 不要 C 而謀動干戈于邦。
10、第四單元 文言文 2 14 孔孟兩章 不朽的思想總是與時俱進的 孔子 這位為教育的實施 為正氣的傳播 為治國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奮斗的偉大先哲 他的思想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煥發(fā)著耀眼的光芒 同時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含義 孟子。
11、第14課孔孟兩章 季氏將伐顓臾 孔子 551 4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期魯國人 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 中國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論語 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是儒家的重要經典著作 顓臾 冉 稷 兕 柙 櫝 費 相 戈 zh。
12、第4單元 文言文 2 14 孔孟兩章 在儒家的傳統(tǒng)中 孔孟總是形影相隨 但仔細比較卻也會發(fā)現(xiàn)很多不同的地方 孔子有一種輕松愉快的感覺 能以 君子坦蕩蕩 的風格 避免 小人長戚戚 的態(tài)度去保持他的悠閑 孟子被稱為有 革命性。
13、孔孟兩章1對下面加點的實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疾:憎恨B陳力就列 就:居,充任C或百步而后止 或:或許D數(shù)罟不入洿池 數(shù):細密的【解析】C項,“或”的意思是“有的人”。【答案】C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B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C。
14、第四單元文言文(2)14孔孟兩章不朽的思想總是與時俱進的。孔子,這位為教育的實施、為正氣的傳播、為治國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奮斗的偉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煥發(fā)著耀眼的光芒,同時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含義。孟子,這位心憂天下、才華橫溢的熱血青年,滿懷治國良策,一心想救萬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他們懷一顆赤子之心,周游列國,以孜孜不倦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以孱弱的身軀擔負。
15、孔孟兩章1對下面加點的實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疾:憎恨B陳力就列 就:居,充任C或百步而后止 或:或許D數(shù)罟不入洿池 數(shù):細密的【解析】C項,“或”的意思是“有的人”?!敬鸢浮緾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B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C數(shù)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