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總復習 第六章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課時規(guī)范練14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docx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總復習 第六章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課時規(guī)范練14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docx》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總復習 第六章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課時規(guī)范練14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docx(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課時規(guī)范練14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高考題組 (2018天津卷,5~6)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為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發(fā)展低碳經(jīng)濟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讀圖文材料,完成1~2題。 科學家們考察了美國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狀況(如下圖)及產(chǎn)生的影響。 1.對上圖所示地區(qū)1936—2015年期間地表環(huán)境變化的表述,與實際情況相符的是( ) A.年蒸發(fā)量始終不變 B.河湖水量持續(xù)穩(wěn)定增加 C.生物種類保持不變 D.地表淡水資源總量減少 2.科學家們在推斷海平面上升所淹沒的陸地范圍時,不作為主要依據(jù)的是( ) A.沿海地區(qū)的海拔 B.海水受熱膨脹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總量 D.潮汐規(guī)模和洋流方向 答案1.D 2.D 解析第1題,從圖示信息看,2015年與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說明氣溫升高,則年蒸發(fā)量變大,A項錯;河湖水量開始會增加,但隨冰川融水量減少,水量會減少,B項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變,會導致生物種類減少,C項錯;圖中顯示地表冰川消融殆盡,從長久來看,該地位于美國西北部山地,該地為大陸性氣候,降水較少,冰川消融殆盡后,隨著蒸發(fā)不斷加劇,湖泊可能演變成咸水湖,導致地表淡水資源減少,D項對。第2題,潮汐規(guī)模和洋流方向不會因海平面上升發(fā)生改變,故不作為海平面上升所淹沒的陸地范圍的參考依據(jù);其他選項都是與水面上升幅度或陸地直接相關的信息,是必須參考的數(shù)據(jù)。 (2016全國Ⅱ卷,6~8)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國東北長白山高山苔原帶矮小灌木的凍害反而加劇。調查發(fā)現(xiàn),長白山雪期縮短;凍害與坡度密切相關,而與海拔基本無關;西北坡為凍害高發(fā)區(qū)。據(jù)此完成3~5題。 3.在高山苔原帶,與坡度密切相關,而與海拔基本無關的指標是 ( ) A.大氣溫度 B.降水量 C.積雪厚度 D.植被覆蓋度 4.長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凍害高發(fā),是因為該坡( )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氣溫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風力最大 5.氣候變暖但凍害加劇的原因可能是( ) A.蒸騰加劇 B.低溫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陽輻射減弱 答案3.C 4.D 5.C 解析第3題,在高山苔原帶,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大氣的溫度與海拔有關,A項錯;該帶由于海拔高,氣候嚴寒,濕度很大,降水量較多,降水量與海拔有關,B項錯;該地坡度較大的地區(qū),積雪厚度小;坡度較小的地區(qū)和洼地,積雪的厚度大,因此積雪的厚度與坡度有關,與海拔無關,C項對;坡度大小影響土層薄厚,海拔高低影響氣溫,土層和溫度都會影響植被的生長,D項錯。第4題,長白山為東北—西南走向,西北坡為冬季風的迎風坡,風力大,積雪薄,且易被風力吹散,導致凍害加劇。第5題,氣候變暖,一方面,降雪的條件不易形成,使得雪期退后;另一方面,由于溫度較高,積雪不易存留堆積,積雪冬季覆蓋時間變短,矮小灌木裸露,缺少積雪的覆蓋,加上強勁的風力,使得凍害加劇。 6.〔2016全國Ⅱ卷,37(1)(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陜西南部的秦嶺地區(qū)是我國大熊貓分布的重點區(qū)域。該地區(qū)曾經(jīng)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區(qū),20世紀70年代開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業(yè)在該區(qū)內進行采伐作業(yè),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圖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該地區(qū)大熊貓棲息地范圍的變化。 (1)描述該地區(qū)大熊貓棲息地范圍的變化。 (2)分析導致該地區(qū)大熊貓棲息地范圍變化的人為原因。 答案(1)20世紀70年代(1976年),棲息地連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棲息地面積退縮,碎片化嚴重;90年代至21世紀初(2000年),棲息地面積有所增加,碎片化趨勢減弱,分布范圍有向北、向西擴展的趨勢。 (2)大規(guī)模采伐森林(對植被破壞大),導致棲息地縮小;修建道路(國道、省道以及林區(qū)采伐道路),導致棲息地碎片化;人類干擾活動大幅減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國道秦嶺隧道通車等),植被得到了較快恢復,促進大熊貓棲息地的恢復與擴展。 解析第(1)題,為描述地理事物變化狀態(tài)類型的題目,需要注意整體趨勢描述和局部特例描述相結合。第(2)題,結合棲息地的變化趨勢以及圖中的人為因素即可得出答案。 模擬題組 土壤呼吸作用(土壤中的CO2逸散到近地面的現(xiàn)象)強度與土壤孔隙度、有機質含量呈正相關。土壤容積含水量約30%時,呼吸作用最強。下圖為我國某地區(qū)玉米活躍生長期靜風條件和一天中上午、下午、清晨不同時刻CO2濃度垂直分布示意圖。據(jù)此完成7~9題。 7.表示清晨CO2濃度隨高度變化的曲線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作物層底部CO2濃度的垂直變化規(guī)律是( ) A.隨高度上升而降低 B.先降低后升高 C.垂直變化不大 D.隨高度上升而增加 9.通過改變CO2濃度來提高作物產(chǎn)量的措施主要是( ) A.增加土壤的濕度 B.增施土壤有機肥 C.減少植株的密度 D.增加作物的高度 答案7.D 8.A 9.B 解析第7題,農(nóng)作物夜晚基本沒有光合作用,清晨時作物經(jīng)過一夜的呼吸作用,加上土壤的呼吸作用,CO2釋放量多,且越接近地表,CO2的濃度越高,故選D項。第8題,作物層底部光照少,光合作用弱,CO2濃度主要與土壤呼吸作用有關;離土壤表面越遠,土壤呼吸作用越弱,所以CO2的濃度隨著高度上升而降低,故A項正確。第9題,由材料可知,土壤濕度在30%左右土壤的呼吸作用最強,且土壤呼吸作用與有機質含量呈正相關,土壤過濕不利于土壤呼吸釋放CO2,故不利于提高作物產(chǎn)量,A項錯;增施土壤有機肥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釋放CO2,增加作物層CO2的濃度,B項對;減少植株密度增加底部的光照,不利于提高作物層CO2的濃度,故C項錯誤;CO2的濃度隨作物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增加作物的高度不利于提高作物層CO2的濃度,D項錯。 (2018陜西西安長安模擬)樹干液流是自然環(huán)境中營養(yǎng)物質循環(huán)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樹干的液流變化特征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明顯。下為我國某地樟樹在同一月份內三種不同天氣條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變化圖。據(jù)此完成10~11題。 10.依圖中信息推測一年中樟樹的液流量最大的時期出現(xiàn)在( ) A.春季 B.秋季 C.夏季 D.冬季 11.樟樹對干旱環(huán)境反映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減少,樟樹適應干旱的特征表現(xiàn)在( ) ①樹干脫皮,抑制水分蒸發(fā) ②根系枯萎,減少地下水吸收?、蹥饪资湛s,削弱蒸騰耗水?、芨珊岛笃?樹木大量落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10.C 11.D 解析第10題,由圖中不同天氣狀況的三天的液流量比較可知,晴天的液流量大于陰天,陰天大于雨天,說明液流量的變化與溫度和光照有關。夏天溫度高,光照強,植物的生長速度快,影響輸送較快,因此液流量應該是最大的。據(jù)此選C項。第11題,樹木適應干旱應該減少水分蒸發(fā)。氣孔收縮,可以減少蒸騰作用,削弱蒸騰耗水;干旱后期,樹木大量落葉,可以減少植物的蒸騰作用,因此③④正確。樹干脫皮是樹木生長的一種表現(xiàn),并非耐旱的特征,①錯誤;植被耐旱,根系應該發(fā)達,②錯誤。 (2018天津和平一模)斑點湖(49N,120W附近)位于美國和加拿大交界處山間盆地,每年6月至9月,這里會形成諸多白色鑲邊顏色多樣的淺池,這些小水坑呈現(xiàn)出深淺不同的黃、綠、藍等顏色,斑點湖由此得名。斑點湖的湖水和泥漿具有醫(yī)療功效,當?shù)赜〉诎餐林擞盟鼈儊碇委熞恍┘膊 O聢D為斑點湖的景觀示意圖。據(jù)此完成12~13題。 12.斑點湖所處地區(qū)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是( ) A.地殼運動活躍,火山活動頻繁 B.夏季高溫干燥,蒸發(fā)作用旺盛 C.地勢比較低洼,大量雨水匯集 D.巖溶地貌廣布,流水侵蝕強烈 13.斑點湖的小水坑呈現(xiàn)出白色鑲邊顏色多樣的主要原因是( ) A.湖底生物品種多樣葉綠素含量不同 B.湖底高低起伏使湖中水體溫度不同 C.湖水對陽光反射和吸收作用有差異 D.湖中礦物質種類多樣且含量有差異 答案12.B 13.D 解析第12題,斑點湖位于美國和加拿大交界處山間盆地,是諸多白色鑲邊顏色多樣的淺池。火山活動形成的湖泊應較深,推論此地地殼運動較弱,火山活動少,A項錯誤。白色鑲邊應是鹽分,判斷夏季高溫干燥,蒸發(fā)作用旺盛,B項正確。小水坑,地勢比較低洼,雨水匯集少,C項錯誤。山間盆地,降水少,流水侵蝕弱,D項錯誤。第13題,斑點湖的小水坑呈現(xiàn)出白色鑲邊顏色多樣的主要原因是湖中礦物質種類多樣且含量有差異,水分蒸發(fā),鹽分在水邊結晶形成,D項對。湖水鹽分含量高,沒有湖底生物,A項錯。湖中水體溫度差異、湖水對陽光反射和吸收作用差異,不是顏色多樣的原因,B、C兩項錯。 (2018浙江湖州上學期期末)互花米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往往生長于海邊長期受潮水淹沒的灘地;潮溝是水運動過程中塑造的地貌形態(tài)。下圖為江蘇某沿海1992—2012年的互花米草和潮溝變化示意圖。據(jù)此完成14~15題。 14.互花米草的生理特征是( ) A.根系淺 B.耐鹽堿 C.植株匍匐 D.耐干旱 15.潮溝的變化反映出( ) A.地殼抬升 B.海水水位抬高 C.鹽堿化加劇 D.海水沉積加強 答案14.B 15.D 解析第14題,根據(jù)材料可知,互花米草生長于海邊長期受潮水淹沒的灘地,可以判斷其生理特征是耐鹽堿,B項對。不怕潮水沖擊,說明根系較深,A項錯。可以在海水中生存,植株葉子纖長,C項錯。在海水中生存,不能體現(xiàn)耐干旱特點,D項錯。第15題,隨著互花米草的發(fā)展,潮溝數(shù)量越來越少,反映出海水沉積加強,一些潮溝被泥沙淤積消失,D項對。潮溝的變化不能體現(xiàn)出地殼抬升現(xiàn)象,A項錯。海水水位抬高,灘地會被淹沒,B項錯。位于海邊灘地,鹽堿化不會加劇,C項錯。 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哈德孫灣,平均深度約100米,最大深度274米,大致呈東北深、西南淺的分布趨勢。海冰密集度,是指海域中某一時刻的海冰覆蓋比例。哈德孫灣年平均海冰密集度北部地區(qū)是58.01%,到詹姆斯灣縮小到45.17%。1960年后,哈德孫灣夏季海冰密集度整體為減小趨勢,而研究表明哈得孫灣5—8月的海冰密集度與我國華北夏季降水有很好的負相關關系。 (1)分析哈德孫灣的詹姆斯灣海冰密度最小的原因。 (2)從大氣環(huán)流角度簡單解釋哈德孫灣海冰密集度變化趨勢對我國華北氣候的影響。 (3)對比溫哥華和溫尼伯氣候差異,并分析成因。 答案(1)緯度較低;海域狹長,受大陸影響大,夏季陸地吸收的熱量有助于海冰的融化;哈德孫灣海域封閉,詹姆斯灣又位于南部,受北部來的寒流影響較小。 (2)哈德孫灣夏季海冰密集度整體減小,導致我國的夏威夷高壓勢力增強、位置偏西,亞洲夏季風較強,利于副熱帶高壓西部的東南氣流將海洋水汽輸送到華北地區(qū),致使華北地區(qū)夏季降水增加,氣溫下降,氣候的大陸性減弱。 (3)溫哥華氣溫較高,最低氣溫大于0 ℃,氣溫年較差較小。原因:位于沿海,受海洋性影響和沿岸暖流影響。溫哥華年降水量大,冬季降水多于夏季。原因: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過渡地帶,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影響,降水較少;冬季西風影響大,降水較多。沿岸暖流增溫增濕效果顯著。位于沿海山地迎風坡,水汽充足,地形抬升作用明顯。 溫尼伯氣溫年較差大,冬季寒冷。原因:地處北美大陸內部,大陸性強;地形平坦,冬季北方冷氣團更易南下,冬溫更低。溫尼伯降水較少,且多分布在夏季。原因:地處內陸,且處于西風背風坡;冬季受北美高壓控制,降水較少;夏季來自海洋的偏南風易進入地勢開闊的內陸,從海洋帶來水汽較多。 解析第(1)題,海冰密度最小,說明水溫高。從緯度位置、海陸因素、洋流影響等角度分析原因。第(2)題,根據(jù)材料提示可知哈德孫灣夏季海冰密集度整體為減小趨勢,則我國華北地區(qū)降水增加。結合我國降水的主要來源分析引起降水增加的天氣系統(tǒng)變化。第(3)題,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總復習 第六章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課時規(guī)范練14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通用版 2019 高考 地理 復習 第六 自然地理 環(huán)境 整體性 差異性 課時 規(guī)范 14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鏈接地址:http://m.szxfmmzy.com/p-6390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