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生物 課時跟蹤檢測(十六)生物進化理論 蘇教版必修2.doc
《2018版高中生物 課時跟蹤檢測(十六)生物進化理論 蘇教版必修2.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版高中生物 課時跟蹤檢測(十六)生物進化理論 蘇教版必修2.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課時跟蹤檢測(十六) 生物進化理論 一、選擇題 1.達爾文進化學說的中心內容是( ) A.適者生存 B.繁殖過剩 C.生存斗爭 D.自然選擇 解析:選D 達爾文把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因此達爾文進化學說的中心內容是自然選擇。 2.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突變、選擇和隔離是生物進化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下列關于隔離的敘述,錯誤的是( ) A.隔離阻止了種群間的基因交流 B.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C.物種的形成都必須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 D.遺傳組成上的差異是產生生殖隔離的根本原因 解析:選C 有的物種形成可以不經過地理隔離。 3.如圖是某農場長期施用一種農藥的甲蟲群體密度變化曲線。下列敘述,不符合達爾文進化觀點的是( ) A.從開始施用農藥起,甲蟲群體抗藥性逐漸增強 B.A、C時期的甲蟲種群對該農藥有同樣強的抗藥性 C.B點可以證明甲蟲群體中本來就有抗藥性的個體 D.甲蟲抗藥性種群形成的原因是長期使用單一農藥 解析:選B 從開始施用農藥起,甲蟲群體抗藥性逐漸增強;與A點相比,C點種群密度幾乎相同,但抗藥性強的個體數(shù)量多;施用農藥時沒有把全部害蟲殺死,表明害蟲群體中原來就存在抗藥性個體;隨著農藥的施用,害蟲群體的抗藥性逐漸增強,害蟲抗藥性的形成是農藥對害蟲定向選擇的結果。 4.家蠅對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產生抗性,原因是神經細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個亮氨酸替換為苯丙氨酸。下表是對某市不同地區(qū)家蠅種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頻率調查分析的結果。 家蠅種群來源 甲地區(qū) 乙地區(qū) 丙地區(qū) 敏感性純合子(%) 78 64 84 抗性雜合子(%) 20 32 15 抗性純合子(%) 2 4 1 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變是基因堿基對缺失的結果 B.甲地區(qū)家蠅種群中抗性基因頻率為22% C.比較三地區(qū)抗性基因頻率可知乙地區(qū)抗性基因突變率最高 D.丙地區(qū)敏感性基因頻率高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解析:選D 由題意可以看出:家蠅產生抗性的直接原因是神經細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個亮氨酸替換為苯丙氨酸,氨基酸數(shù)目沒有改變,因此氨基酸的改變是由堿基對替換引起的;分析圖表數(shù)據(jù)可知:甲地區(qū)家蠅種群中抗性基因頻率為(2+20/2)/100=12%;乙地區(qū)家蠅種群中抗性基因頻率為(4+32/2)/100=20%,丙地區(qū)家蠅種群中抗性基因頻率為(1+15/2)/100=8.5%,乙地區(qū)抗性基因頻率最高,但不代表突變率最高;丙地區(qū)抗性基因頻率最低,則敏感性基因頻率最高,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5.在一個種群中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70%,Aa的個體占20%,aa的個體占10%,A基因和a基因的基因頻率分別是( ) A.70%、30% B.50%、50% C.90%、10% D.80%、20% 解析:選D 根據(jù)公式PA=PAA+PAa可知:A=70%+1/2 20%=80%,a=1-A=20%。 6.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某昆蟲的體色黑色(B)對灰色(b)為顯性。生活在某一個區(qū)域內的該昆蟲種群,原來B與b的基因頻率各為50%,后來該區(qū)域煤煙污染嚴重,若干年后發(fā)現(xiàn)B的基因頻率為90%,b的基因頻率為10%。由此可推斷出( ) A.該種群發(fā)生了進化 B.該種群沒有發(fā)生進化 C.該種群產生了新物種 D.該種群產生了生殖隔離 解析:選A 由題意知,該時間段內,B的基因頻率由50%增加到90%,b的基因頻率由50%降低到10%,因此該種群發(fā)生了進化。 7.某小島上的一種啄木鳥,其喙長分布如圖1所示。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種生存在樹干中的蟲,其深度分布如圖2所示。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學關于“子一代鳥喙的可能長度”的說法,合理的是( ) 甲:都比父母長,因為鳥需要適應它們的環(huán)境。 乙:都比父母長,基因較長的鳥喙是生存所必需的。 丙:都比父母短,因為在樹干淺處就很容易捕捉到蟲。 ?。翰灰欢ū雀改搁L,因為后代與父母相比變異是隨機的。 戊:不一定比父母長,因為僅一代的時間還不足以演化出較長的鳥喙。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戊 解析:選D 根據(jù)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觀點,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但自然選擇是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了進化的方向,但不能決定變異的方向。生物本身也不能產生適應性的變異,所以甲和乙的說法都是錯的。丙的說法有兩個錯誤,一是變異是不定向的,二是在樹干淺處捕捉到蟲子并不容易(因為數(shù)量少)。丁說明了變異的不定向性,說法正確;自然選擇雖然決定了進化的方向,但必須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戊的說法正確。 8.鑒定牧民放牧的馬和由國外贈送返回原產地放養(yǎng)的野馬是兩個物種的主要依據(jù)是( ) A.野馬比牧馬更善于奔跑 B.野馬與牧馬存在地理隔離 C.野馬與牧馬存在生殖隔離 D.野馬比牧馬更適合野生環(huán)境 解析:選C 不同物種之間存在生殖隔離。 9.下列形成了新物種的是( ) A.二倍體西瓜經秋水仙素處理成為四倍體西瓜 B.樺尺蠖體色的基因頻率由S(灰色)95%變?yōu)閟(黑色)95% C.馬與驢交配產生的騾 D.二倍體水稻的花藥離體培養(yǎng)獲得的單倍體水稻 解析:選A 二倍體的西瓜經秋水仙素處理成為四倍體西瓜,四倍體與二倍體存在生殖隔離,四倍體西瓜可以進行繁殖并產生可育后代,所以四倍體西瓜符合物種的概念,是一個新物種。騾和單倍體水稻都不屬于物種。 二、非選擇題 10.英國曼徹斯特地區(qū)的樺尺蠖在19世紀中期以前,體色幾乎都是淺色的,在20 世紀中期,由于環(huán)境污染,黑色樺尺蠖卻成了常見類型。雜交實驗表明,樺尺蠖的體色受一對等位基因D和d控制,黑色(D)對(d)是顯性。在19世紀以前,樺尺蠖種群中D基因頻率很低,在5%以下,而到了20世紀則上升到了95%,運用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對發(fā)生這種變化的正確解釋是: (1)在19 世紀時,環(huán)境未被煤煙熏黑,適應環(huán)境的____色個體得以生存繁衍,故種群中________基因頻率在這時較高。 (2)在20世紀中期,工廠排出的黑煙使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更適于________色個體生存繁衍,故________基因頻率不斷增高。 (3)這一事實說明,生物的變異是________的,____________可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導致生物進化朝著________方向進行。 (4)曼徹斯特地區(qū)的樺尺蠖,雖然種群中淺色個體不斷減少,黑色突變個體類型迅速發(fā)展,整個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并沒有新的物種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淺 d (2)黑 D (3)不定向 自然選擇 一定 (4)沒有產生生殖隔離 一、選擇題 1.害蟲抗藥性群體的出現(xiàn),按進化論的觀點,最好的解釋是( ) A.農藥濃度的增加使害蟲的抗藥性也增加 B.群體中有抗藥性的害蟲生存下來并不斷地繁殖 C.農藥使害蟲都產生了抗藥性 D.農藥引起害蟲的抗藥能力,可在后代中不斷積累而增強 解析:選B 害蟲的抗藥性的增加是定向自然選擇的結果,而與農藥濃度無關;由于農藥對害蟲的抗藥性變異進行了定向的自然選擇,群體中有抗藥性的害蟲生存下來并不斷繁殖;害蟲的抗藥能力是可遺傳變異產生的,而不是農藥引起。 2.在某一地區(qū),生物學家發(fā)現(xiàn)兩個形態(tài)特征相近,而鳴叫聲音不同的青蛙種群。生物學家將這兩個類型的青蛙通過人工授精的方式取得受精卵,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的受精卵在胚胎發(fā)育的原腸胚時期死亡。實驗結果表明這兩個類型的青蛙( ) A.存在地理隔離 B.存在生殖隔離 C.屬于同一物種 D.存在親緣關系 解析:選B 這兩個類型的青蛙通過人工授精的方式取得受精卵,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的受精卵在胚胎發(fā)育的原腸胚時期死亡,說明這兩種青蛙已經產生了生殖隔離,屬于兩個不同的物種。 3. 玉米的含油量隨選擇世代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據(jù)圖分析,選育過程對高含油量玉米品種的產生所起的作用是( ) A.改變了控制產油的一對等位基因的總頻率 B.改變了玉米的基因庫,導致新物種的產生 C.淘汰了一些表現(xiàn)型,從而導致含油量高的基因頻率增大 D.在逐步產生并選擇多對等位基因的同時,淘汰了多對等位基因 解析:選C 依曲線圖可知,隨著選擇世代數(shù)的增加,玉米的含油量逐漸增多,這是對含油量高的表現(xiàn)型進行了選擇,使含油量高的基因頻率增大的結果。任何一對等位基因的基因頻率之和都為1;人工選擇并沒有導致新物種的產生。 4.某植物單株年產數(shù)百粒種子,其中大部分被鳥所食,或因氣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長成成株,按達爾文的觀點,該現(xiàn)象說明( ) A.物種是可變的 B.繁殖過剩,生存斗爭 C.選擇的不定向性 D.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 解析:選B 題干所述反映了該植物存在繁殖過剩,因此要通過與不同類生物、環(huán)境之間進行生存斗爭從而出現(xiàn)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現(xiàn)象。 5.某生物基因(a)由正?;?A)序列中一個堿基對的替換而形成.研究表明,世界不同地區(qū)的群體之間,雜合子(Aa)的頻率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下列相關說法符合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是( ) A.地理隔離導致不同地區(qū)的基因型頻率不同 B.基因a的產生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了定向改變 C.不同地區(qū)基因突變的方向和頻率因環(huán)境的差異而不同 D.基因a增大了種群的基因庫,為進化提供了更多原材料 解析:選D 自然選擇導致不同地區(qū)的基因頻率不同;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了定向改變;基因a的產生增大了種群的基因庫,為進化提供了更多原材料。 6.在同一區(qū)域中生長著兩種杜鵑花,在人工條件下,它們之間都可以雜交成功。但在自然狀態(tài)下不能雜交,因為一種杜鵑花在6月初產生花粉,另一種在6月下旬產生花粉,這種現(xiàn)象屬于( ) A.優(yōu)勝劣汰 B.繁殖過剩 C.生殖隔離 D.性狀分離 解析:選C 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其后代也可能是不可育的;兩種杜鵑花的花期不同,不能進行基因交流,則兩者存在生殖隔離。 7.在一個數(shù)量足夠大的種群中,下列因素不改變基因頻率的是( ) A.抗維生素D佝僂病患者由于體型和正常人的差異很難找到配偶 B.雄羚羊之間為爭奪雌羚羊發(fā)生爭斗 C.豌豆通常自花傳粉,不能相互傳粉 D.在一個大的種群中,發(fā)生不定向的基因突變,如a→A,A→a 解析:選C 豌豆的自花傳粉,不能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 8.超級細菌因含有一種叫NDM1的基因,使這種細菌對現(xiàn)有的絕大多數(shù)抗生素都“刀槍不入”。下列有關“超級細菌”的敘述,正確的是( ) A.NDM1基因的產生是該細菌發(fā)生染色體變異的結果 B.濫用抗生素誘導細菌發(fā)生基因突變產生NDM1基因 C.細菌耐藥性增強的過程中NDM1基因頻率不斷增大 D.NDM1基因的產生標志著新的細菌(物種)已經產生 解析:選C 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有利變異將不斷積累,所以細菌耐藥性增強的過程中NDM1基因頻率不斷增大。 9.有一個老鼠的種群,最初都生活在一個地域,一條新建的高速公路將該種群分為甲和乙兩個種群。如果甲種群生活的地區(qū)最初發(fā)生了一系列的環(huán)境變化,而乙種群生活的環(huán)境沒有發(fā)生變化,種群甲進化的速率很可能( ) A.最初比乙慢 B.最初比乙快 C.與乙相同 D.開始比乙慢,然后比乙快 解析:選B 如果甲種群生活的地區(qū)發(fā)生了一系列的環(huán)境變化,而乙種群的地區(qū)沒有變化,則種群甲基因頻率改變的概率較乙大,因而種群甲進化的速率也較乙快。 二、非選擇題 10.根據(jù)相關生物進化理論回答下列問題: Ⅰ.下面為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概念圖,根據(jù)所學知識回答相關問題: (1)圖中①代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中③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圖中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回答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問題: (1)圖示為某小島上蜥蜴進化的基本過程,X、Y、Z表示生物進化的基本環(huán)節(jié),X、Y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該小島上的蜥蜴原種由許多個體組成,這些個體的總和是生物進化的____________。 (3)由于蜥蜴繁殖過剩,導致____________________加劇,一部分個體被淘汰。 Ⅲ.在一個種群中隨機抽出一定數(shù)量的個體,其中基因型AA的個體占24%,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72%,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4%,那么基因A的頻率是________;如果該種群足夠大,雖然出現(xiàn)個體遷出現(xiàn)象,但是整個種群不存在基因突變,個體間也隨機交配,自然選擇也沒有發(fā)生作用,那么該種群基因A的頻率會不會改變?________。 解析:Ⅰ.(1)圖中①代表了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原因是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2)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理論核心是自然選擇學說;(3)②表示可遺傳的變異,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4)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出現(xiàn)生殖隔離。Ⅱ.(1)圖示某小島上蜥蜴進化的基本過程,X、Y、Z表示生物進化的基本環(huán)節(jié),X表示變異、Y表示自然選擇、Z表示隔離。(2)該小島上的蜥蜴原種由許多個體組成,這些個體的總和構成了一個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3)由于蜥蜴繁殖過剩,導致生存斗爭加劇,一部分個體被淘汰。Ⅲ.由題意知,AA=24%,Aa=72%,aa=4%,因此該種群的基因頻率為:A=24%+1/2 72%=60%。在理想條件下,即種群足夠大、不發(fā)生基因突變、不發(fā)生選擇、沒有遷入遷出,種群基因頻率不會發(fā)生改變,在這里有個體遷出,所以該種群基因A的頻率會改變。 答案:Ⅰ.(1)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 (2)自然選擇學說 (3)突變和基因重組 (4)出現(xiàn)生殖隔離 Ⅱ.(1)變異 自然選擇 (2)基本單位 (3)生存斗爭 Ⅲ.60% 會-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8版高中生物 課時跟蹤檢測十六生物進化理論 蘇教版必修2 2018 高中生物 課時 跟蹤 檢測 十六 生物 進化 理論 蘇教版 必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szxfmmzy.com/p-609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