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級化學上冊《3.2 原子的結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年九年級化學上冊《3.2 原子的結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九年級化學上冊《3.2 原子的結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九年級化學上冊《3.2 原子的結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 學 目 標 知識 技能 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為什么原子不顯電性; 2.初步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 過程 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表等資料,借助模型,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化抽象為直觀,初步學會運用類比、想像、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情感 態(tài)度 1.對學生進行世界是物質的、物質的可分性等辯證唯物主義觀念的教育。 2.利用有關原子結構的科學史實,體會科學發(fā)展的曲折性,體會科學在人類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貢獻。了解科學家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原子的構成、相對原子量的概念 教學難點 原子的構成的感性和理性認識 教學內容及問題情境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引入)我們知道化學變化中原子是不可分的最小粒子,如果拋開化學變化這一前提,原子能否再分?根據(jù)你所了解的知識,有沒有可以證實你說法的事實依據(jù)? 【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的資料短片 [問題激疑]為什么“原子彈的爆炸”會產(chǎn)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原子結構的奧秘。 探究原子的構成 [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請?zhí)岢瞿愕募僭O。 [引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個沒有內部結構的圓球。讓我們追逐科學家的足跡看他們是怎樣發(fā)現(xiàn)原子結構的。 [多媒體呈現(xiàn)情景]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是一部壯麗的史詩 原子學說的提出者——道爾頓認為,原子是一種極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 對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結構到底如何的問題,科學家進行了長達近一個世紀的研究、探討、論證。 【展示】湯姆生發(fā)現(xiàn)電子的陰極射線的實驗過程,并介紹棗糕型原子模型 【展示】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α粒 教學內容及問題情境 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現(xiàn)象:絕大部分的α粒子沿著原來的行進方向,沒有發(fā)生偏轉;少部分α粒子的運動方向有所改變;甚至有極少數(shù)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轉,甚至是180度。 對于這種現(xiàn)象,利用湯姆生的原子理論是無法解釋的,因此作為湯姆生的學生,盧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設想:他認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電荷以及幾乎所有的質量,而電子帶負電,在核外很大的空間內作無規(guī)則的高速運動。 【提問】請大家來解釋一下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 【解釋】因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間,幾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夠很順暢的通過;因為α粒子帶正電荷,原子核也帶正電荷,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數(shù)的α粒子會有偏轉;而因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體積小,質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機會與α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彈。 盧瑟福同樣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將金原子改為氮原子,發(fā)現(xiàn)了原子中含有質子,經(jīng)過其他的科學家的不懈努力,終于發(fā)現(xiàn)原子核中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一個質子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而中子不帶電。 【問題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個什么樣的結構呢? 【展示】原子結構的放大模型 (介紹)原子核(質子、中子)和電子 【問題促思】我們知道,分子、原子都在不斷地運動著,那么,你們能否想像一下:構成原子的原子核和電子是如何運動的呢? 【播放】flash動畫:原子內部的運動 【投影】P70圖4-1 大家通過觀看“原子的動畫模型”并結合圖4-1,你對“原子的結構”是否有了一個更新的認識呢?誰能概括一下? (小結) 教學內容及問題情境 [活動探究]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 閱讀課本表4-1、表4-2,你能從中獲取哪些信息呢? 相對原子質量 [提出問題] 出示三種原子的質量測定值 1個碳原子:1.97710-26kg 1個氫原子:1.6710-27kg 1個氧原子:2.65710-26kg 用這樣小的數(shù)量來表示原子的質量很不方便,能不能用一種化繁為簡的方法使原子質量好寫、好記、好用呢? [誘 思] 會計記帳通常用“萬元”作單元,例如5萬元記作“5”,不用畫那么多“0”了。像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很多,如商店以“件”為單位記錄當天銷售汽水的量…… 同學們說得很好,這種處理問題的方法,高中化學還會遇到。今天你領悟了這種思想方法,對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會有幫助。 讓學生閱讀教材P71的相關內容 [投影出示]“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 【提問】哪位同學能用一個簡潔的式子表示原子的實際質量與相對質量的關系? 從中我們知道:相對原子質量是一個比值。運用這個式子我們來計算一下碳、氫、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閱讀感知]下面讓我們來熟悉一下某些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并記住張青蓮教授對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做出了卓越貢獻。 教學內容及問題情境 【投影】 原子種類 質子數(shù) 中子數(shù) 核外電子數(shù) 相對原子質量 氫 1 0 1 2 碳 6 6 6 12 氧 8 8 8 16 鈉 11 12 11 23 氯 17 18 17 35 鐵 26 30 26 56 請同學們觀察上表:各原子相對原子質量的近似值與什么有關? 檢測反饋:見幻燈片 課堂小結 小組交流“學完本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 思考舉例 觀看 交流討論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組匯報] 學生1:我們小組認為,原子像一個實心小球。 學生2:原子像一個乒乓球。 學生3:像我們家的櫻桃?!? 靜聽 理解 觀看 學生活動 討論分析現(xiàn)象 理解 靜聽 觀看模型認識原子內部的結構 自由想像 分小組討論匯報結果 邊欣賞邊與剛才的想像對比 交流討論 個別發(fā)言,相互補充,不斷完善 學生活動 對比歸納 學生1:原子是由質子、中子、電子三種微粒構成的。 學生2:我認為應該加“一般”兩個字。 學生3:在原子中質子數(shù)等于電子數(shù),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數(shù)。 學生4:原子很小,但有一定的質量,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學生5: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原子雖然由一些帶電的微粒構成,但它并不顯電性?!? 觀看 [討論交流]以小組為單位,設想解決問題的方法。 [交流討論] 學生1:我明白了,用一個比實際質量更小的質量作比較的標準,小的原子質量被它除,得數(shù)就變大了。 學生2:這樣的數(shù)字最好在兩位數(shù)以內,這樣用起來方便一些…… 閱讀 口答 練習 計算 閱讀P71資料及P75表4-3 練習查表 學生活動 觀察找規(guī)律 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 獨立完成,獨立回答。 學生1:我們知道了原子的構成 學生2:我知道了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 學生3: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質子、中子構成的?!? 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初步建立原子可分的觀點 設疑引起思考,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 通過原子結構發(fā)現(xiàn)史的介紹讓學生體會科學研究永無止境,學習科學家不斷地發(fā)現(xiàn)新問題,研究新問題的思想方法 設計意圖 了解科學家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 通過模型,化抽象為直觀,幫助學生用微粒的觀點初步認識原子結構和物質的微粒性。 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 運用現(xiàn)代技術把抽象知識形象化,讓學生感受微觀世界的神奇,激發(fā)興趣 讓學生學會用歸納概括的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培養(yǎng)表達能力 設計意圖 讓學生學會用對比歸納的方法獲取新知識,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培養(yǎng)表達能力 通過列舉數(shù)字,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原子質量書寫、使用時的不便,從而更能理解原子質量的表示方法——相對原子質量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歸納能力 學以致用,加深對概念的認識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設計意圖 通過對數(shù)據(jù)的觀察與分析,找出規(guī)律,拓展思維,便于運用。 使知識形成脈絡,讓學生鞏固知識 板 書 設 計 課題1原子的構成 一、原子的構成 二、相對原子質量 1.定義 2.計算式 3.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 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 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不顯電性 教 學 反 思-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3.2 原子的結構 2019-2020年九年級化學上冊3.2 原子的結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 2020 九年級 化學 上冊 3.2 原子 結構 教案 新版 新人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szxfmmzy.com/p-3261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