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文獻]濟南市養(yǎng)老機構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質量的現(xiàn)狀及分析
《[專業(yè)文獻]濟南市養(yǎng)老機構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質量的現(xiàn)狀及分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專業(yè)文獻]濟南市養(yǎng)老機構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質量的現(xiàn)狀及分析(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法學院 社工0301班 學生許永霞 學年論文 第 8頁 共 7 頁 濟南市養(yǎng)老機構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質量的現(xiàn)狀及分析 摘要: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社會化養(yǎng)老的發(fā)展,養(yǎng)老機構中的老年人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關注他們的生活質量是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必須和必要。在生活質量中,精神生活質量最為值得我們關注。在2006年初所做的《濟南市養(yǎng)老機構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調查》基礎之上,結合老年學的理論進行分析,并針對濟南市養(yǎng)老機構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質量的現(xiàn)狀利用老年社會工作的理論提出適當?shù)慕槿敕椒ǎ岣呃夏耆说木裆钯|量以提高老年人的整體生活質量。 關鍵
2、詞:老年人 機構養(yǎng)老 精神生活質量 老年社會工作 一、研究背景 (一)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年輕人口數(shù)量減少,年長人口數(shù)量的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tài)過程[1]。 我國由于人口基數(shù)龐大和嚴格實行了計劃生育的控制人口政策,新生兒在總人口中的比重迅速縮小,老年人口的比重迅速增加。國家統(tǒng)計局的資料顯示,我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接近老年型社會的標準(1982年世界老齡大會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10%當作老齡社會的標準),1994年底,老年人口已達1.17億,占總人口的9.76%。據(jù)預測,到2030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的比例將達到14.
3、7%[2]。 我國老年人口的增加具有突發(fā)性特征。根據(jù)第三次、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計算,我國1982年至1990年間平均增加老年人口300多萬,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增加400萬,21世紀前十年每年將增加400萬-500萬,2010年至2030年每年將增加的老年人口將多達900萬-1000萬。我國將在短期內形成規(guī)模異常龐大的老人群體,這無疑需要我們建立適合國情的、為老年人服務的制度體系[3]。 中國有尊老敬老的光榮傳統(tǒng),老年人口的增加,尤其是高齡老年人口的增多,更需要我們關注老人的生活質量。 (二)社會化養(yǎng)老的興起 中國傳統(tǒng)的養(yǎng)老方式是家庭養(yǎng)老,但是近幾年由于家庭結構核心化、規(guī)
4、模縮小化、家庭功能向外轉移,使得家庭養(yǎng)老面臨許多挑戰(zhàn),如由于子女減少、婦女工作和重幼輕老等原因使家庭能夠提供的養(yǎng)老資源有所減少;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老年人的壽命延長和老年人的數(shù)量增加使得老人對養(yǎng)老資源的總需求增加;社會的發(fā)展使老年人對晚年生活質量與多樣性有了新的要求[4]。家庭養(yǎng)老漸漸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化養(yǎng)老[5](即家庭以外的各種社會性幫助,有社區(qū)照顧和機構養(yǎng)老)應運而生,隨著社會關于養(yǎng)老觀念的轉變,采用社會化養(yǎng)老方式的人也越來越多。據(jù)濟南市民政局的資料顯示:截止2002年底,濟南市已注冊養(yǎng)老機構共20家,擁有床位1648張,入住老人805人,平均每個老年
5、公寓擁有床位87.4張[6]。在我們2006年初的調查中,濟南市養(yǎng)老機構已有30多家,入住率很高,一些服務設施尤其是醫(yī)療設施較好的機構甚至達到100%,有入住意愿的老人需要提前數(shù)月預定床位;而且近幾年養(yǎng)老機構的發(fā)展良好,大多數(shù)養(yǎng)老機構都在盈利,有一家機構跟我們透露他們一個月的凈收入高達7萬元;養(yǎng)老機構的基礎服務設施也在逐步完善,日益滿足老年人的需要。 社會化養(yǎng)老已經成為一個“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養(yǎng)老機構必須完善服務設施和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以滿足老人的多養(yǎng)樣性需求,吸引更多的老人入住。 這些生活在養(yǎng)老機構中的老人,脫離了原來熟悉的生活社區(qū),甚至脫離了原來的人際關系 ,關注這
6、一群體的生活質量尤為重要。 (三)“精神贍養(yǎng)”問題凸顯 精神贍養(yǎng)在法律上是有依據(jù)的?!独夏耆藱嘁姹U戏ā返谑粭l規(guī)定:“贍養(yǎng)人應當履行老年人經濟上供養(yǎng)、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2006年10月30日(即重陽節(jié))的《齊魯晚報》有一則報道:在濟南一些基層法院受理的贍養(yǎng)案件中,近半數(shù)是由于子女對老年人態(tài)度上不敬或不夠關心而導致的?!熬褓狆B(yǎng)”缺失成為一個日益突出的問題[7]。 基于以上原因,針對濟南市養(yǎng)老機構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質量現(xiàn)狀進行研究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二、相關研究 (一)關于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研究 1. 《老年人生活質
7、量研究的國際動態(tài)》.北京大學老齡健康與家庭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杜克大學人口研究中心的曾毅、顧大男的《老年人生活質量研究的國際動態(tài)》中提出老年弱勢群體的生活質量研究成為研究熱點,如女性老年人、高齡老人、患病老年人和殘障老年人、住養(yǎng)老機構的老年人、少數(shù)民族老年人、貧困老年人、臨終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的研究。對住養(yǎng)老機構的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研究主要在兩方面:一是住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生活質量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二是住養(yǎng)老機構的時間長短及其影響因素[8]。 2.《提高城市老年人群精神生活質量的有效措施》.江蘇教育學院的劉頌在“十五”規(guī)劃的項目《城市老年人群精神需求狀況的調查與研究》的中期成果中提出了提
8、高“城市老年人群精神生活質量的有效措施”,主要觀點有:逐步提高老年群體的經濟收入,使之在衣食無憂的同時,擁有可用于精神消費的經濟空間;針對老年群體的興趣愛好,大力發(fā)展對老年群體具有吸引力的休閑文化學習;積極推進社區(qū)建設,把人文關懷直接送到千家萬戶;加強信念教育,普及現(xiàn)代科學[9]。 (二)關于濟南市養(yǎng)老機構的研究 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社會發(fā)展學院社會工作專業(yè)的劉連偉等人在2003年做《濟南市老年公寓基本狀況調查》,主要側重對老年公寓的興辦、運營、存在問題及探索性的解決思路,關于老年人的只有籠統(tǒng)的生活滿意度調查,精神生活方面只有一句“老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貧乏”,其提出的解決方法是“
9、提倡廣大學生定期到老年公寓開展志愿性活動,與公寓老人表演節(jié)目、與他們談心等”[10]。有一定可取之處,但是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老年人精神生活貧乏的問題,達不到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質量的目標。 三、相關概念及老年學的理論 (一)相關概念 1.老年人 老年人[11]是達到或者超過國家根據(jù)人的日歷年齡參照生理年齡、心里年齡的共性特征并結合人口的結構、人的預期壽命,結合社會經濟發(fā)展實際所確定的老年人年齡標準的人。1982年世界老齡大會把60歲以上作為劃分老年人的界限,我國一直采用這一標準。 2.機構養(yǎng)老 所謂機構養(yǎng)老[12]是在機構或院舍提供集體和個人照顧?;拘问桨葱再|可劃分為老年公寓、
10、社會福利院、敬老院和老人托老所,按經營機構性質可劃分為私營、政府資助或補貼。提供的基本服務:住宿:符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例如無障礙設計),注意老年人的隱私權和個性化需求;社交:幫助老人適應機構環(huán)境和群體,安排小組或個人社交,促進機構中老年人的人際關系、親屬關系和社區(qū)關系;保健:維持健康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防止惡化,為個別疾病老年人提供護理和個人照顧,安排醫(yī)生為行為不便者治療,為服務人員提供基本的醫(yī)療和常見疾病的知識培訓。 現(xiàn)在老人的生活需求多元化,要求發(fā)展各類型的機構照顧,不同類型的機構照顧服務綜合在一起即綜合服務類型。 3.精神生活質量 (1)精神生活質量
11、 在一定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下,人的精神生活特性滿足個人的精神生活需求,以實現(xiàn)個人精神發(fā)展的程度及其自我感受[13]。 (2)具體指標 首先,精神生活特性[14],是指個人享受精神資源后其精神生活所呈現(xiàn)的特有的性質,從精神生活對人的發(fā)展的角度,可以用愉悅性、發(fā)展性、超越性等詞匯來表示。愉悅性是指精神資源是用于滿足個人緩解壓力、消除疲勞、放松身心甚至是純粹娛樂或享樂的需要。精神資源更有價值的是發(fā)展性和創(chuàng)造性。其次,精神生活需求,包括個人對知識的追求、對情感的渴望、對美的需求、對生活意義的追尋、對信仰的向往等等。第三,精神發(fā)展程度,可以從人的主體性和文明性反映出來。人的主體性主要
12、是人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等。自主性反映的是人作為自己的主人,自己主宰自己的特征,人有自主性就會在活動中煥發(fā)熱情和積極性,增強成就意識,就更有機會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目標。能動性表現(xiàn)為個人在具體活動的目的性、計劃性、行為的選擇性、發(fā)展的預見性等。創(chuàng)造性則是人的精神發(fā)展的高級表現(xiàn)。人的精神發(fā)展程度從社會的角度評價就是精神生活的文明性:比如精神需要的文明性、精神活動的文明性、知識運用的文明性、社會行為的正義性、價值觀的合理性等[15]。第四, 精神感受,主要來自于個人對自身精神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后的一種體驗。 (二)老年學的理論 1.社會撤離理論 老年學家提出的第一個
13、主要理論,也稱脫離理論或休閑理論,代表是1961年出版的卡明和亨利所著的《年事日譜》。 主要觀點:老年人撤離的生理基礎是身體衰弱;撤離動力是老年人或社會啟動;撤離結果是利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和社會繼承;撤離特征是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撤離形式是社會采取必要手段促進撤離過程或老年人自動退入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活。 這一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期老齡社會的事實,總結了老人口與社會互動關系的特征;但是忽視個性差異、忽視地位差異、忽視脫離所造成的弊端、忽視脫離的文化特征、忽視老年人口現(xiàn)象的復雜性。 2.活動理論 該理論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在哈維格斯特艾玉白的著作《老年人》中提出。 (1)
14、含義:老人應積極參與社會,只有參與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認識自我,保持生命的活力。 (2)主要觀點:進入老年期老人所扮演的非強制性角色的來源越來越多,就越不會因為失去了強制性角色而情緒失落,在成年期這些強制性角色通常置于首位。 (3)四個基本假設:老人的角色喪失的越多參與的活動就越少;老人的自我認識需要在社會活動中形成和證明;自我認識的穩(wěn)定性源于角色的穩(wěn)定性;自我認識越高生活滿意度越高。這四個假設闡明了一種邏輯關系,即生活滿意度源于清晰的自我認識,自我認識源于新的角色,新的角色源于參與社會的程度。 這一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與我們社會的價值體系相一致的,他強調參與活動與社會的認同。其基本觀
15、點得到大多數(shù)老年社會工作者的認同。 3.次文化理論 是羅斯提出的,也稱老年亞文化群體論。旨在揭示老年群體的共同特征,并認為老年亞文化群體是老年人重新融入社會的最好方式。這一理論指出了老年人活動和地位的特征,即老年人加入了老年人群體,發(fā)展出有別于主流文化的亞文化,可以使老人保持自重,保持較高的士氣。 四、濟南市養(yǎng)老機構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質量現(xiàn)狀 我們在2006年初的《濟南養(yǎng)老機構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調查中》發(fā)現(xiàn),入住的老人中差不多有2/3是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這直接導致我們不能按照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訪談者。我們以我們能與老人正常交流為標準選取訪談對象,對于那些不能與人正常交
16、流的老人的精神生活無法了解,使得我們的研究結論的代表性有一定局限。 根據(jù)廖小琴的《精神生活質量指標體系研究》結合老人的特點和我們的調查研究,我將精神生活質量的指標具體化為以下: (一)精神生活的愉悅性 老人由于文化水平和身體狀況的限制,多數(shù)是與其他老人聊天和看電視,讀書看報的不多,但是他們滿意于這樣的生活。 (二)情感生活 1.家庭的情感生活 養(yǎng)老機構中的老年人95%是喪偶,他們的情感慰藉主要來自于子女及孫子女,子女探望的頻率有50%的是一周數(shù)次(機構距離家很近是條件),27%的是半月一次,老年人對這樣的頻率較滿意的有60%,滿意的20%,過得去的有13%,不滿意7%。我們
17、在訪談中發(fā)現(xiàn)子女探望主要關心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探望的時間較短,一般是安排完事情就匆匆離開,老年人雖然希望與子女多交流,但是考慮到子女工作忙也就滿足于現(xiàn)狀,不要求子女什么。 2.人際關系 老年人住進養(yǎng)老機構,基本上脫離了原來的人際關系,需要與機構中的老年人和服務人員建立新的人際關系。有近60%的老年人經常與別的老人接觸,偶爾接觸的和很少接觸的都是20%,有10%的從不與其他老人接觸(原因是長期臥床,住單人間)。但是老年人接觸的人一般是自己同室的或者是鄰居或者是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而結識的。那些行動不便又有交流能力的老年人,他們與別人交流的機會很少。與服務人員的相處有53%是相處一般,47%的相
18、處是和諧愉快的,但是由于服務人員照顧的老年人多,任務繁重,她們(用“她們”而非“他們”,是因為養(yǎng)老機構中的一線服務人員基本上都是女性,多為失業(yè)人員和近郊農民)沒有太多時間與老年人交流,交流內容基本上是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很少注意精神生活。 (三)生活自主性 1.養(yǎng)老機構的選擇 在是否入住養(yǎng)老機構的選擇上,有53%的是由家人決定老年人住機構的,有27%是由自己決定,其他的是家人決定但經過老年人同意的;在選擇具體的養(yǎng)老機構上,有50%的是家人決定,有33%的是老年人自己決定,其他是家人決定但經過老年人同意的。 2.養(yǎng)老機構決策的參與性 養(yǎng)老機構做某項與老年人相關的決定時只是偶爾(27%)和
19、很少(27%)征求老人的意見,在與具體的決策時老年人是完全不參與的。而且由于養(yǎng)老機構的空間有限,他們不允許老年人帶過多的生活用品,自己布置房間也是有限的。 3.社會參與 在老人暫時離開公寓出去活動方面,一般需要與服務人員打招呼以便于了解老人的活動,對于那些腿腳不利索或者健忘的老人,他們是不允許出去的。在濟南市的一家養(yǎng)老機構中,專門為老年人配備胸卡,上面寫有老年人姓名、養(yǎng)老機構的地址和聯(lián)系電話,老年人出去活動時一定要佩帶,以免老年人在外迷路,回不了“家”。 在訪談中我們發(fā)現(xiàn)老人的“機構化”特別嚴重,因為中國是個集
20、體意識非常濃的國家,尤其是這個時代的老人,他們住在集體性養(yǎng)老機構中,自然的服從機構的決定,包括飲食、房間布置、活動安排等,很少有自己的個性化需求,除非是有非常不滿意嚴重損害他們利益的情況。 五、探索社會工作的介入模式 老年社會工作是在社會工作理論的指導下,結合經濟社會文化等實際,通過專業(yè)的老年社會工作者服務于全體老年人和幫助有困難的老年人走出困境的社會服務工作,基本目標是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權益,在中國具體化為“六個老有”即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教 。 根據(jù)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精神生活質量的現(xiàn)狀結合老年學理論和老年社會工作的理論與方法,我們
21、可以從以下方面介入: (一)老人 1.個案工作 對于剛入住的老年人要輔導其盡快適應機構生活,融入機構,與同室老年人和其他老年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家庭保持較密的聯(lián)系,以成功的從家庭生活過渡到機構生活。 對于身體狀況良好、文化素質較高、有志于發(fā)揮余熱的老年人,可了解其想法,與機構協(xié)調,讓老年人參與機構管理(活動理論的運用)。因為他們是老年人的一份子,最了解老年人的需要,由他們?yōu)闄C構老年人代言,這樣使得機構管理更具針對性,利于提高機構整體的服務質量,提升整個機構中老人的福祉,對于參與其中的老人也可以豐富他們的晚年生活,提高精神生活質量。是多方共贏的方法之一。 對于問題老人.如A.孤獨老
22、年人,要積極與他們溝通,排遣其孤獨感;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機構活動或與他們交流,融入養(yǎng)老機構這個集體,增強其歸屬感。對于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可嘗試安排熱心的其他老年人與其交流。B.疾病老年人,為其介紹有關疾病的醫(yī)藥知識,幫助他全面了解疾病,樹立與疾病抗爭的信心,并逐漸培養(yǎng)起樂觀的心態(tài);如果是瀕臨死亡,可運用緬懷法,幫助其整合生命,無憾的離開人世。 2.小組工作 (1)興趣小組,可以把有共同興趣愛好的老年人組織起來,在一起相互促進和發(fā)展,根據(jù)不同的興趣可以細分為讀書小組、太極小組、麻將小組等。 (2)宗教小組,老年人中有基督徒,可以把他們組織起來,布道、做禮拜等。 還可以有成長小組等。 在小
23、組中,可以形成小組文化、小組的凝聚力和認同感等,在經驗分享的基礎上老年人可以從小組中獲得情感慰藉、情緒支持,形成或維持健康的心態(tài),安度晚年。 (二)機構 1.基礎服務質量 提高服務人員素質、增加服務人員數(shù)量、完善機構設施以提高養(yǎng)老機構的服務質量,首先滿足老年人的物質生活,為老人追求精神生活打下堅實基礎,讓老年人有更愉悅的心情去發(fā)展精神生活。 2.社會工作人才的引進 引進專業(yè)的社會工作人才,提高養(yǎng)老機構服務的專業(yè)質量,針對不同的老年人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服務計劃滿足老人的物質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 3.養(yǎng)老機構的理念 改變老年人是“客”的觀念(調查中一家養(yǎng)老機構的負責人對我們
24、說,他們機構的理念是“賓至如歸”,認為老年人是“客”),樹立養(yǎng)老機構是老年人的“家”的理念。 改變機構的不合理觀念,如不準隨意布置房間,更加尊重老年人的隱私、滿足老年人個性化需求。 4.養(yǎng)老機構的活動 增強老年人的歸屬感,養(yǎng)老機構組織活動,最好是與其他養(yǎng)老機構聯(lián)誼,增強老人對機構的歸屬感。 定期舉行精神文化方面的活動,如與一些學校建立聯(lián)系,由學生定期到養(yǎng)老機構演出但是要注意節(jié)目要符合老年人的口味,站在老年人的角度編排節(jié)目。 5.引導老人的精神文化方向,形成特有的養(yǎng)老機構文化。 比較典型的做法是在養(yǎng)老機構中辦報紙,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黑板報,內容可以是有關老年人的專業(yè)雜志
25、的文章,也可以是機構中老年人自己撰寫的文章。在做志愿服務時,我們在濟南市市中區(qū)的老年公寓辦了一年的黑板報,老年人(一般是有閱讀能力的老年人)非常樂意閱讀,效果很好。 (三)老年人的家庭 1.問題家庭 對于與老人關系不好,不孝順老人的子女(訪談中曾有一位老人是因為大女兒不孝順才住養(yǎng)老機構的,大女兒不但霸占了老人的房子,還把老人氣病了),要改變其對老人的看法協(xié)調與老年人的關系。 如果是老人的原因則輔導老人。 2.一般家庭 與老人的家人聯(lián)系,讓其更加注重老人的情感需求,通過多種方式(如不時的接老人回家與所有家人聚會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滿足情感需求。 六、小結 本次研究只是探索性的,嘗
26、試性的提出提高養(yǎng)老機構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質量的社會工作介入模式,但是由于本人的理論修養(yǎng)不高、實踐操作經驗不足,使得這次研究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所提出探索性的社會工作介入模式是表明的、淺層次的,對于深入具體的提高養(yǎng)老機構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質量的社會工作介入模式還需要根據(jù)當時當?shù)氐木唧w情況做進一步的研究。 注釋: [1]李偉峰.老年社會工作(待出教材).2005. [2]張樂天.社會工作概論[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3]張樂天.社會工作概論[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4]李偉峰.老年社會工作(待出教材).2005. [5]李偉峰.老年社會工作(待出教材).2
27、005. [6]劉連偉.濟南市老年公寓基本狀況調查[Z]. [7]高園,趙嶺.老人告子女半數(shù)要精神贍養(yǎng)[N].齊魯晚報.2006.10.30. [8]曾毅,顧大男.老年人生活質量研究的國際動態(tài)[Z]. [9]劉頌.提高城市老年人群精神生活質量的有效措施[Z]. [10]劉連偉.濟南市老年公寓基本狀況調查[Z]. [11]李偉峰.老年社會工作(待出教材).2005. [12]李偉峰.老年社會工作(待出教材).2005. [13]廖小琴.精神社會質量指標體系研究[J].學術交流.2005(12). [14]廖小琴.精神社會質量指標體系研究[J].學術交流.2005(12
28、). [15]廖小琴.精神社會質量指標體系研究[J].學術交流.2005(12). 參考文獻: [1]李偉峰.老年社會工作(待出教材).2005. [2]顧東輝.社會工作概論[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3]張樂天.社會工作概論[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4]劉連偉.濟南市老年公寓基本狀況調查[Z]. [5]曾毅,顧大男.老年人生活質量研究的國際動態(tài)[Z]. [6]劉頌.提高城市老年人群精神生活質量的有效措施[Z]. [7]廖小琴.精神社會質量指標體系研究[J].學術交流.2005(12). [8]翟進,張曙.個案社會工作[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9]范克新,肖萍.團體社會工作[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10]建設和諧社會關注老年人的生活質量[Z]. 濟南大學學年論文用紙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