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考點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課件.ppt
《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考點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課件.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考點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課件.ppt(5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必修第一冊,考點3 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1 排查基礎知識,,2 細講核心考點,內(nèi)容索引,3 精練真題新題,排查基礎知識,一、漢朝州刺史的設置——(b),1.設置:漢武帝時期,全國被劃分為13個監(jiān)察區(qū)域,稱為十三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監(jiān)察地方高官和諸侯王。其職責是監(jiān)察地方政治。 2.目的: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3.演變:東漢后演變?yōu)榈胤叫姓C構——州。,二、唐朝三省六部制——(b),1.機構與職能:唐代中央設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核)和尚書省(執(zhí)行),三省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尚書省設吏、戶、 、兵、刑、 六部。 2.特點:相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各司其職、分工合作。 3.影響:相權一分為三,有利于加強皇權;三省分工明確,既有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有利于科學決策,提高行政效率;標志著中國古代中央官僚制度的完善,為后世所沿用。,禮,工,,微點撥 隋唐時期確立的三省體制,使相權一分為三,皇權得以加強,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的成熟。,三、宋朝分割相權的措施——(b),1.行政權:設中書門下(政事堂)掌管,長官稱“ ”(簡稱同平章事),職務相當于宰相,增設參知政事為副宰相,分散相權。 2.軍事權:設樞密院管軍事,長官為樞密使。 3.財政權:設三司總理財政,長官為三司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元朝行省制度——(b),1.設置 (1)以行中書省作為常設地方行政機構,全國分設十個行中書省(行省)。行省行使權力時受 的節(jié)制,行政官員不能更改賦稅征收制度,不得調(diào)動軍隊。 (2)兩個單列的行政區(qū)劃,即中書省直轄的“腹里”和 管轄的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區(qū)(宣政院是管理全國佛教和藏族軍民政教事務的中央官署)。,中央,宣政院,2.行省與中央的關系 (1)行省行使權力時受中央節(jié)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 ,軍政要務呈報樞密院;行省官員不得隨意更改賦稅,也不得調(diào)動軍隊。 (2)行省官員要定期覲見皇帝,向皇帝述職。 (3)監(jiān)察機構監(jiān)督行省官員。 (4)省官互遷等。 3.意義: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調(diào)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為明清所沿用,成為我國行省制的開端。,中書省,,微點撥 (1)在古代,中書省的職權并不完全相同。唐朝的中書省是三省中的一省,是決策機構,元代的中書省則為最高行政機構。(2)元代并不是所有地區(qū)都由行省管轄,如河北、山西、山東由中央直轄(中書省),邊遠民族地區(qū)設宣慰司,西藏由宣政院管理。,五、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d),六、中國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變的特點——(d),,微點撥 從漢至元在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中,中央一直強化對地方的領導、監(jiān)督和制約,采取調(diào)整地方結構和分割限制地方權力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治。,七、中國古代王朝的監(jiān)察體制【加試】——(c),1.演變,2.評價 (1)積極: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監(jiān)督官員規(guī)范執(zhí)法,防止貪污腐敗。 (2)消極:專制制度的本質(zhì)決定其實際效能有限;監(jiān)察官員是皇帝的耳目,并不代表社會履行職責;監(jiān)察機構貪贓枉法的情形司空見慣。,八、中國古代的世官制、察舉制與科舉制【加試】——(d),1.世官制 (1)概念:先秦時期貴族世代為官的選官用人制度。 (2)評價:積極:作為王朝統(tǒng)治者的貴族,在“世官制”下與王朝形成較長時期的共存共榮關系,從而使王朝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維持了正常的統(tǒng)治局面。 消極:貴族壟斷教育與政治權力。 (3)消亡: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世官制逐漸走向消亡。,2.察舉制 (1)概念:漢武帝時期,由官吏察訪合適的人才向中央舉薦,考試后中央予以重任的選官制度。 (2)演變:魏晉南北朝時演變?yōu)榫牌分姓?地方行政部門設立“中正”,對舉薦的人才按照家世、道德、才能分成九等,“中正”評定的品級作為授官的依據(jù))。 (3)評價:積極:打破了 ,對社會各階級相對公平,有利于人才的選拔和中央集權的加強。 消極:從考選的對象、內(nèi)容、方式、程序看都體現(xiàn)封閉性,以官舉士,權操于上,百姓不得參與,民意無從體現(xiàn)。,世卿世祿制,,微點撥 漢代察舉的科目可分為歲科與特科兩大類。歲科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祿四行,以孝廉一科為最重要;特科中以賢良方正為重要。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為先,在學問上則以儒學為主。,3.科舉制:考試選官的制度 (1)背景:門閥士族衰弱;庶族地主崛起。 (2)發(fā)展歷程: 創(chuàng)立,科舉制成為歷朝主要的選官制度;明清發(fā)展為八股取士。 (3)評價:(科舉制是讀書、考試、選官三位為一體) ①積極性:突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社會公平與公正;中央掌握了選官權,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消極性: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多為儒家經(jīng)典,壓抑了知識分子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科舉制實際上是將知識分子引入統(tǒng)治集團,且被最高統(tǒng)治者控制的制度。,隋朝,,微點撥 隋朝以后,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科舉制成為選官的主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恩蔭制度、舉薦制度、破格提拔等方式在選官途徑中,起著輔助的作用。,細講核心考點,主題一 古代中國中樞權力的演變(皇權與相權),1.由服務于皇家到服務于國家——中央權力運行 史料,史料實證,②,①,論從史出 ①各部門分工明確,職權分明,有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有利于君主專制,同時九卿主要服務于皇族一家,“家國一體”特色明顯。②服務對象由王室到國家政務,體現(xiàn)了國家政務與皇家事務分離的趨勢。,2.節(jié)制君權——中樞決策程序的規(guī)范 史料 《朱子語類》云:“唐制:每事先經(jīng)由中書省,中書做定將上,得旨,再下中書,中書以付門下?;蛴形串敚瑒t門下繳駁……若可行,門下又下尚書省,尚書但主書撰奉行而已?!?論從史出 以上政務流程體現(xiàn)出相權分工合作、相互制衡、職權分明的特點,這既加強了皇權,又因規(guī)范的決策流程而制約了皇權泛濫,有時在一些問題上爭執(zhí)不下,影響行政效率。,1.唐代中樞權力運行機制的三大特點 (1)相權三分:中書省擬定政令,門下省審核政令,尚書省執(zhí)行政令,這樣既能相互制衡,也能分工合作,從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職權分明:三省職權按行政程序劃分,一切政令從起草(中書省)、審核(門下省)至執(zhí)行(尚書省),都經(jīng)由三省處理。 (3)加強皇權:分散了宰相及中樞機構的權力,互相牽制;同時,將尚書省權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據(jù)勢力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又推動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zhuǎn)。 (4)節(jié)制君權:皇帝所頒政令,未經(jīng)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jié)制君權,可彌補君主才干的不足。,歷史理解,2.漢至元中樞權力體系演變的四大趨勢及原因 (1)四大趨勢 ①皇帝通過不斷壓抑、侵奪相權來加強皇權。宰相制度沿著相權的步步削弱、君權的逐漸強化這根主線發(fā)展演變。 ②內(nèi)朝官向外朝官轉(zhuǎn)化。內(nèi)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久而久之逐步發(fā)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 ③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zhuǎn)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反映的是宰相權限及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專職是對相權的限制壓縮。 ④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實行宰相分權,在同一機構中,往往設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重事權的相對集中,彌補分權的效率低下的弊端。,(2)四大原因 ①防范宰相專政。 ②力求加強統(tǒng)治。 ③提高行政效率。 ④彌補宰相才干不足。,主題二 地方行政機構的演變(中央集權VS地方分權),1.歷代地方行政區(qū)劃設置圖解,時空觀念,解讀 圖①為西周分封制;圖②為秦朝郡縣制,郡縣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圖③為漢朝郡國并行制,兼有封國制與郡縣制的特點,封國可以世襲,使中央集權受到威脅;圖④為元朝行省制,行省屬于中央派出機構,長官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襲。,2.歷代地方行政管理機制的變與不變,論從史出 縣是最穩(wěn)定的一級行政區(qū),州的地位呈現(xiàn)由高到低的演進,二級、三級行政設置是古代行政區(qū)劃的主體。,中央應對地方分權挑戰(zhàn)的舉措 (1)西漢:王國問題的形成及解決,歷史理解,(2)唐宋:藩鎮(zhèn)割據(jù)的由來及解決,主題三 從“任人唯親”到“選賢任能”的選才機制,1.漢代——察舉制:讓民眾更接近政府 史料 兩漢孝廉之中家世可考知者的分類統(tǒng)計表 論從史出 相對于商周時期的世襲選官與秦代的按軍功選官,漢代察舉制官員源自各階層,選官途徑明顯多元化,民眾與政府逐步接近。,史料實證,2.魏晉——九品中正:用人權由帝王轉(zhuǎn)移到豪門 史料 (兩晉)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jù)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二者茍然,則蓽門蓬戶之俊,安得不有陸沈者哉! ——《隋唐五代史論集》 論從史出 中央選擇中正官,對其當?shù)厝宋锏虏胚M行評定,區(qū)分高下九等,成為授官依據(jù);由于門閥士族勢力強大,門第家世成為選官依據(jù),既無從體現(xiàn)民意,也使皇帝用人權旁落到地方士族手中。,3.唐代以來——科舉制:文官考試機制的起源 史料 鄉(xiāng)會試考官、房考、監(jiān)臨、知責舉、監(jiān)試、提調(diào)之子孫及親族,例應回避。雍乾間,或另試,或題由欽命,另簡大臣校閱。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彌封、謄錄、對讀等官子弟、戚族亦一體回避。 自經(jīng)此項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會,窮苦子弟,棲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躍登上第?!X穆《國史新論》 論從史出 考試選拔組織嚴密,以制度建設防范特權舞弊,選拔范圍廣泛。體現(xiàn)了此制度公平的趨勢,擴大了人才來源,平民有了入仕平臺,凸顯標準客觀、方式公平、范圍廣泛,趨向公平的特點。,1.辯證唯物史觀認識科舉制 (1)演變過程:科舉制萌發(fā)于隋,以隋煬帝創(chuàng)立進士科為標志,經(jīng)唐代、五代的發(fā)展,至宋走向成熟、完備。之后,科舉制在元代遭受打擊,明清時期得到恢復,但最終走向僵化衰落。1905年,清廷進行全面改革,科舉制度被廢除。,唯物史觀,(2)兩大轉(zhuǎn)變 ①選官主體變化——從世家大族到中央政府。 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選官依據(jù)變化——從血緣門第到學識能力。 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lián)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zhì)。,(3)“一分為二”認識科舉制的影響,2.古代中國選官制度演變與趨勢 (1)演變,(2)趨勢 ①選官標準:由家世門第逐漸發(fā)展為才學。 ②選拔方式:由推選逐漸發(fā)展為公開考試。 ③選官原則:逐步制度化、公開、公平、客觀。 ④選官基礎:日益擴大,官員的素質(zhì)不斷提高。 ⑤主要啟示:公開公正、德才兼?zhèn)?、考試錄用?精練真題新題,1.主干知識——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的時代特征 (2017·11月浙江選考)中國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圍繞集權與分權,官僚體制不斷調(diào)整和變化。下列與“分宰相之權”相關聯(lián)的是 A.漢刺史制 B.宋參知政事 C.明內(nèi)閣制 D.清軍機處,真題回顧,答案,解析,1,2,3,4,5,6,7,8,√,解析 漢代刺史制度是中央為監(jiān)察地方所設,明太祖時期廢丞相,此后相權已廢,內(nèi)閣和軍機處與削弱相權無關,故答案為B。,2.歷史理解——政治機構的職能 (2016·浙江高考)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強化,往往通過采取弱化相權、完善監(jiān)察體制、調(diào)整中央和地方關系等手段來實現(xiàn),在這一過程中政治架構的設計與職權的變更較為突出。下列選項中,在地位和職權上大體相當?shù)囊唤M是 A.東周諸侯國與元行省 B.唐政事堂與宋中書門下 C.西漢州刺史與明監(jiān)察御史 D.宋提點刑獄司與明通政司,答案,解析,1,2,3,4,5,6,7,8,√,1,2,3,4,5,6,7,8,解析 唐代實行三省六部制,另設政事堂作為宰相議事的機構,后來逐漸演化為協(xié)助皇帝統(tǒng)治全國的決策機關,凌駕于三省之上,宋代在三省之外,另設“二府三司”,中書門下掌握行政大權,負責處理政務,二者的地位和職權相當,故B項正確。,3.基礎知識——辨析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2015·7月浙江學考)古代中國某政治制度規(guī)定,凡遇軍國大事,中書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擬意見,送門下省審議,由尚書省執(zhí)行。該制度是 A.三省制 B.科舉制 C.行省制 D.內(nèi)閣制,解析 根據(jù)材料信息“中書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擬意見,送門下省審議,由尚書省執(zhí)行”可以判斷該制度是三省制,故A項正確。,答案,解析,1,2,3,4,5,6,7,8,√,4.史料實證——論證有關科舉制的認識觀點 (2015·10月浙江學考)讀史閱世,提升歷史學科素養(yǎng)。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關于科舉制,學術界有不同的認識:①以往流行的看法認為,以科舉考試為目的的應試教育,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扼殺了創(chuàng)新精神。②20世紀末葉,一些學者發(fā)現(xiàn)以前對科舉制的看法,過于簡單化。放在古代的歷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會、階級之間不可跨越的鴻溝,使平民子弟通過苦讀,也有可能成為狀元、榜眼、探花。僅憑這一點,都應該為它譜上一曲贊歌?!x自李伯重《八股之外》等,1,2,3,4,5,6,7,8,在歷史的變遷中,科舉制留下深刻的烙印。對材料中的兩種看法,您更傾向于哪一種?請結合所學談談自己的認識。,1,2,3,4,5,6,7,8,答案,答案 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言簡意賅。 傾向于①儒生因科舉而地位提升,但也成了專制政治的仆從。士人醉心功名利祿,導致專心從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傾向于②保證了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為行政效率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條件。促成讀書風尚,有益于形成重學風氣。以考試選官,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5.(2017·浙江溫州學考滿分檢測)貞觀初,唐太宗下敕征兵年十八以下之體壯者,但門下給事中(掌駁正政令之事)魏征拒之,遂無果。此事說明 A.兵部隸屬門下省 B.門下省獨掌大權 C.唐太宗大權旁落 D.君權受相權制約,解析 本題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根據(jù)題干材料“唐太宗下敕征兵……但門下給事中魏征拒之”可知門下省有封駁審議的職責,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皇帝的權力,故選D項。,答案,解析,1,2,3,4,5,6,7,8,√,新題聚焦,6.(2017·溫州選考滿分檢測)史載“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參知政事佐之;樞密使專掌武事,副使佐之”。這一現(xiàn)象發(fā)生于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解析 聯(lián)系所學知識可知是宋朝的二府。,答案,解析,1,2,3,4,5,6,7,8,√,7.(2017·浙江學考命題交流)中國歷史上,中央集權的加強往往推動地方行政制度的變化,如多次出現(xiàn)監(jiān)察區(qū)轉(zhuǎn)為行政區(qū)的現(xiàn)象。下列行政區(qū)的出現(xiàn)屬于這一現(xiàn)象的是 A.秦朝郡 B.漢代州 C.宋代府 D.元代行省,答案,解析,1,2,3,4,5,6,7,8,√,解析 秦朝的郡不具有監(jiān)察職能,故A項錯誤; 漢代州是為監(jiān)察地方而設立的,后成為地方行政區(qū)劃,故B項正確; 宋代府是地方行政區(qū)劃,與題意不符,故C項錯誤; 元代行省是朝廷的派出機構,逐漸演化為常設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故D項錯誤。,1,2,3,4,5,6,7,8,8.(2017·浙江嘉興聯(lián)考)(加試題)察舉制在兩漢時期歷經(jīng)損益。起初,被舉薦的吏、民經(jīng)皇帝策問后授官;后來,被舉薦者需通過朝廷設置的相應科目考試后,才能得到官職。這說明察舉制 A.按出身授官不能適應統(tǒng)治需要 B.逐漸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C.以考舉士成為主要的選拔方式 D.選拔官吏標準趨向客觀,答案,解析,1,2,3,4,5,6,7,8,√,解析 材料中體現(xiàn)出察舉制的積極作用,故A項錯誤; 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出察舉制被九品中正制所取代的信息,故B項錯誤; 以考舉士成為主要的選拔方式是科舉制的特點,故C項錯誤; “起初,被舉薦的吏、民經(jīng)皇帝策問后授官;后來,被舉薦者需通過朝廷設置的相應科目考試”說明選拔官吏標準趨向客觀,故D項正確。,1,2,3,4,5,6,7,8,-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考 歷史 一輪 復習 專題 古代 中國 政治制度 考點 君主專制 政體 演進 強化 課件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szxfmmzy.com/p-2136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