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4 百丈山記課件 粵教版選修《唐宋散文選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語文 4 百丈山記課件 粵教版選修《唐宋散文選讀》(1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4百丈山記,走進作品,基礎練習,1.連線作者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南宋高宗紹興年間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官至寶文閣待制。謚號“文”,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他是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明清以來,奉為“大賢”,配享孔廟,在日本和朝鮮半島廣有影響。其著作豐富,除詩集傳等專著外,另有朱文公文集。,走進作品,基礎練習,2.寫作背景 朱熹的祖籍是婺源,但其父朱松,在宋徽宗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后定居福建,朱熹就出生于福建。14歲,父親去世,他隨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五里夫,紹興十八年
2、(1148)他19歲時,以建陽籍參加鄉(xiāng)試、貢試,榮登進士榜。因此,朱熹對建陽的風景,尤其是建陽東北的百丈山非常熟悉。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他與朋友一道重游百丈山,寫下了這篇山水名作。,走進作品,基礎練習,1.注字音,走進作品,基礎練習,2.解多義,,,,,,,走進作品,基礎練習,,,,,,走進作品,基礎練習,,,,,,,,,,走進作品,基礎練習,3.辨活用 (1)南與東谷水并注池中(南:名詞作狀語,在南面) (2)獨夜臥其上(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3)于林薄間東南望(東南:名詞作狀語,向東南) (4)循磴而東,即得小澗(東:名詞用作動詞,向東走) (5)度而北,躡石梯數(shù)級入庵
3、(北:名詞用作動詞,向北走) (6)日光燭之,璀璨奪目(燭:名詞用作動詞,照耀) (7)自高淙下(下:名詞用作動詞,流下) (8)出山門而東(東:名詞用作動詞,向東走) (9)旦起下視(下:名詞作狀語,向下),,,,,,,,,,走進作品,基礎練習,4.明句式 (1)而最其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也(判斷句) (2)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定語后置) (3)而作神祠于其東(介賓短語后置) 5.積名句 (1)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春日) (2)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其一)),,,,,,句段點評,自主探究,1.庵才老屋數(shù)間,卑庳迫隘,無足觀,獨其西閣為勝
4、。 翻譯庵里只有幾間老屋,低矮局促,沒有什么值得觀賞的,只有庵中的西閣樓風景優(yōu)美。 點評此句巧設懸念。幾間老屋,低矮局促狹窄,不值得觀賞,而西閣樓又美在何處呢?讓讀者急于閱讀下文,尋找答案。 2.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 翻譯唯獨在夜里睡在西閣樓上,枕席下面就整夜都響著潺潺的流水聲,聽久了更感到悲涼,這種情境是令人喜愛的。 點評此句寫出了作者自己夜宿聽泉的感受。夜宿西閣,聽著枕席下潺潺的流水聲,久了也會讓人感到悲涼。而作者筆鋒一轉(zhuǎn),認為此情此景可愛之至,可見作者心胸之開闊,境界之高遠。,,,,,句段點評,自主探究,3.于林薄間東南望,見瀑布自前巖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數(shù)
5、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噴霧,日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 翻譯在密林之中向東南眺望,可以看見瀑布由前方巖石洞穴中噴涌而出,凌空而下長達幾十尺,瀑布的飛沫就像飛散的珍珠、噴灑的霧氣,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鮮明、晃人眼目,讓人不敢正視。 點評作者遠眺瀑布,用詞精當,設喻巧妙?!板俊币辉~,表現(xiàn)出了水勢之大。將瀑布的飛沫比作飛散的珍珠也頗具神韻。我們不禁聯(lián)想到李白的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句段點評,自主探究,4.旦起下視,白云滿川,如海波起伏,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若飛浮來往,或涌或沒,頃刻萬變。 翻譯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視,滿山遍野白云飄蕩,像大海波濤起伏,而遠近各座山峰隱現(xiàn)于其中,就
6、像時而在飛奔,時而在漂浮來往,有的涌現(xiàn),有的隱沒,頃刻之間,變化萬千。 點評作者借助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清晨白云繚繞下的群山,以動態(tài)的形式形象地展現(xiàn)于讀者面前,讓讀者感覺靜止的群山也具有了生命的活力。,,,句段點評,自主探究,5.畏險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 翻譯那些畏懼險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觀賞的景物到此也就窮盡了。 點評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是百丈山本身優(yōu)美的風景沒有了,而是對于那些畏懼涉險的人來說它的優(yōu)美風景也就不存在了。無限風光在險峰,風景再美,如果不敢前往觀賞,那跟沒有還有什么區(qū)別呢?此語寓意深刻,蘊含著精妙的人生哲理,也含蓄地說明了付出與回報、奮斗與收獲的
7、道理。,,,句段點評,自主探究,1.本篇游記主要表現(xiàn)了百丈山哪些美的特點? 提示第一段重在表現(xiàn)其險奇之美,第二段重在表現(xiàn)其幽秀之美,第三段則重在表現(xiàn)其壯美。 2.為什么作者筆下的山能寫得極具層次感? 提示作者先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從缺口中遙望遠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組合,形成了一幅層次感極強的圖畫。接著作者以固定的景點,用傍晚和清晨兩個不同時間的景觀,構思兩幅圖畫,進一步渲染了壯美的特征。晚景突出的是色彩絢爛之美,晨景凸現(xiàn)的則是云海的變幻美。這樣,在作者詳盡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險奇、幽靜、五彩、飛動、變幻等諸種美的形態(tài)。,,,句段點評,自主探究,3.作者是如何把百丈
8、山的美同文章詳略安排結(jié)合到一起的? 提示作者的審美判斷決定了景物的可觀與不可觀,安排了呼應的藝術結(jié)構,從而相應地規(guī)定了文字詳略的差異。簡言之,可觀處則詳寫,不可觀處則從略。本文具有將景點敘述的安排和結(jié)構的呼應相結(jié)合的特點,由于詳略安排,那條對稱呼應的結(jié)構線索就顯得更為明晰。略寫處一筆帶過,略無滯礙;詳寫處必細為描繪,從多個層次、角度來顯示百丈山的優(yōu)美姿態(tài)。如次段山門前后諸景點的描述歷歷如繪,細數(shù)途中經(jīng)見的諸多景象。在詳略安排中作者又能突出重點,這段描寫以“澗”為中心,以水的描寫為重點。“蒼藤古木”的掩映,“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的恬靜,“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的神韻,幽靜怡人,清冽爽心,讓人神游嗟賞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