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太陰、少陰、厥陰病篇 期末復(fù)習(xí)資料
《傷寒論-太陰、少陰、厥陰病篇 期末復(fù)習(xí)資料》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傷寒論-太陰、少陰、厥陰病篇 期末復(fù)習(xí)資料(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 第四章 辨太陰病脈癥并治 第1節(jié) 太陰病辨證綱要 1、 太陰病提綱 (273) 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jié)硬。 病機:脾陽虛衰,寒濕困滯 癥狀:腹?jié)M、吐、食不下、自利、腹痛 治禁:下。 【解析】中陽虛而濁陰上逆,故胸下結(jié)硬。 2、 太陽病欲解時 (275)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第2節(jié) 太陰病證 (277)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dāng)溫之,宜服四逆輩。 病機:脾臟虛寒。 主癥:自利不渴。 治法:溫中祛寒。如四逆湯、理中丸。 【解析】太陰自利,脾臟虛寒。少陰自利,脾腎兩虛。陽明自利,熱結(jié)旁流。 第3節(jié) 太陰病兼變證 1、 太陰病兼表證 (276)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 【解析】太陰病里虛寒兼表證,里寒不甚,故先解表,用桂枝湯。(無汗亦可用桂枝。) 病機:太陰病里虛寒兼表證,里寒不甚。 治法:發(fā)汗,調(diào)和營衛(wèi)、解肌祛風(fēng)。 2、 太陰病腹痛證 (279)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爾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詞解】腹?jié)M時痛:腹?jié)M疼痛時輕時重。 大實痛:腹?jié)M痛甚,或腹痛拒按,或大便不通。 【解析】太陽病誤下傷脾。 桂枝加芍藥湯 病機:脾虛失運,氣滯絡(luò)瘀。 主癥:腹?jié)M時痛。 治法:通陽健脾,活絡(luò)緩急止痛。 桂枝加大黃湯 病機:脾傷氣滯,絡(luò)瘀兼實邪。主癥:大實痛。 治法:和絡(luò)止痛,兼通實滯。 (280)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xù)自便利,設(shè)當(dāng)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解析】脾胃虛弱,慎用酸苦。 第四節(jié) 太陰病預(yù)后 一、太陰中風(fēng)欲愈候 (274)太陰中風(fēng),四肢煩疼,脈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解析】太陰中風(fēng),指脾陽素虛、寒濕內(nèi)盛之人感風(fēng)邪。四肢煩疼:脾主四肢。 脈浮取微:邪氣漸輕,外邪將解。沉取澀:脾虛氣弱夾濕邪。 2、 太陰陽復(fù)自愈證 (278)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dāng)發(fā)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dāng)去故也。 (187)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dāng)發(fā)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詞解】脾家實:脾陽恢復(fù)。 【解析】278-太陰病轉(zhuǎn)愈。 手足溫:太陰為至陰,抗邪力弱,不足以全身發(fā)熱。脾主四肢,故。下利日十余行:脾陽恢復(fù)之兆。 187-太陰病轉(zhuǎn)陽明。 第五章 辨少陰病脈癥并治 第一節(jié) 少陰病辨證綱要 一、少陰病提綱 (281)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2、 少陰病治禁 (285)少陰病,脈細沉數(shù),病為在里,不可發(fā)汗。 (286)少陰病,脈微,不可發(fā)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fù)不可下之。 【解析】太陰病氣血兩虛,禁汗禁下。 3、 少陰病欲解時 (291)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第2節(jié) 少陰病證 1、 少陰寒化證 (1) 少陰寒化證辨證要點 (282)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3)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dāng)咽痛,而復(fù)吐利。 【解析】 282-少陰寒化的病機及主癥。欲吐不吐:腎陽虛衰,濁陰上逆,而胃腑空虛。自利而渴:腎虛不溫脾土,瀉傷津。 283-陰盛亡陽。脈陰陽俱緊,寒盛。汗出:虛陽外亡。咽痛:少陰之脈循喉嚨。 (2) 四逆湯證 病機:腎陽虛衰,陰寒內(nèi)盛。 主癥:四肢厥逆,身蜷惡寒,自利而渴等。 治法:急溫回陽。 (323)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場。 (324)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fù)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dāng)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dāng)溫之,宜四逆湯。 【解析】324-少陰病膈上寒飲及其與胸中實邪之鑒別。 實邪:病初即見手足寒、脈弦遲有力,當(dāng)吐。 寒飲:干嘔,不可吐下。 (3) 通脈四逆湯證 病機:陰寒內(nèi)盛、格陽于外。 主癥:下利清谷,肢厥脈微,不惡寒,面赤。 治法:破陰回陽,通達內(nèi)外。 (317)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解析】陽氣極虛,故利止脈不出。//面赤加蔥白,腹痛加芍藥,咽痛加桔梗,嘔加生姜,利止脈不出加人參。 (4) 白通湯證 病機:陰寒內(nèi)盛,格陽于上。 主癥:下利,面赤,肢厥脈微,但欲寐。 治法:破陰回陽,宣通上下。 (314)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解析】以面赤為主的戴陽證。較通脈四逆湯證輕。 蔥白、干姜、附子。 (5) 白通加豬膽汁湯證 病機:陽脫陰竭,寒熱格拒。 主癥:白通湯證兼見寒盛格拒熱藥。下利不止、厥逆無脈、面赤干嘔心煩。 治法:破陰回陽,宣通上下,兼咸苦反佐。 (315)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 (6) 真武湯證 病機:腎陽虛衰,水邪泛濫。 主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 治法:溫補腎陽,化氣行水。 (316)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解析】五苓散:太陽表邪不解,熱如膀胱,水熱互結(jié)。苓桂術(shù)甘湯:脾陽虛,陽虛水泛,飲停中焦。 (7) 附子湯證 病機:少陰陽虛,寒濕凝滯。 主癥:背惡寒、口中和、身體骨節(jié)疼痛,手足寒、脈沉。 治法:溫陽除濕、祛寒鎮(zhèn)痛。 方:附子、人參、白術(shù)、茯苓、芍藥。 (304)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dāng)灸之,附子湯主之。 (305)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詞解】口中和:口中不苦、不燥、不渴。(里無邪熱。) 【解析】附子湯重扶正,真武湯重祛邪、溫散水飲。 (8) 吳茱萸湯證 病機:腎陽虛衰,寒邪上干于胃,濁陰上逆。 主癥:吐(為主)、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正邪劇爭)。 治法:溫胃散寒,降濁暖腎。 (309)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9) 桃花湯證 病機:脾腎陽虛,大腸滑脫。 主癥:下利不止,便膿血,白多赤少。 治法:溫澀固脫。 方:赤石脂、干姜、粳米。 (306)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307)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10) 正虛氣陷證 (325)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shù)更衣,反少者,當(dāng)溫其上,灸之。 【解析】少陰陽虛血少,當(dāng)灸。 2、 少陰熱化證 (1) 黃連阿膠湯證 病機:腎陰虛、心火旺。 主癥:心煩不得眠,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腎陰,清心火。 方:黃連、黃芩、雞子黃,芍藥,阿膠。 (303)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2) 豬苓湯證 病機:陰虛有熱,水熱互結(jié)。 主癥:小便不利、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 治法:育陰清熱利水。 方: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 (319)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3、 少陰陽郁證(四逆散證) 病機:少陰陽氣郁遏不達。 主癥:四肢厥逆。 治法:舒暢氣機,透達郁陽。 柴胡,芍藥,枳實,甘草 (318)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解析】兼肺寒氣逆,咳。兼心陽虛,心悸。兼氣化失司,小便不利。兼陽虛中寒,腹痛。兼中寒氣滯,瀉下。 第三節(jié) 少陰病兼變證 一、少陰兼表證 (一)麻黃細辛附子湯證(少陰病兼表證) 病機:風(fēng)寒之邪,初客少陰,正虛不甚。 主癥:發(fā)熱惡寒無汗,頭身痛,脈沉。 治法:溫經(jīng)解表。 (301)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解析】對比陰盛格陽之發(fā)熱:不惡寒,手足厥逆,下利脈微欲絕。 (2) 麻黃附子甘草湯證(少陰病兼表輕證) (302)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fā)汗也。 2、 少陰急下證 (320)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321)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氣湯。 (322)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解析】急下存陰:1.燥熱傷津,真陰將竭。2.熱結(jié)旁流,筋傷熱熾。3.腑氣壅塞,土燥水竭。 3、 熱移膀胱證 (293)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4、 傷津動血證 (284)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動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zé)少陰汗也。 (294)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fā)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解析】284-少陰病被火劫傷陰。 294-少陰發(fā)汗致下厥上竭。下厥:陽衰與下,厥從下起;上竭:血從上出,陰從上竭。 第4節(jié) 咽痛證 1、 豬膚湯證 (虛火上炎所致。滋腎潤肺、和中止利) (310)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 2、 甘草湯證、桔梗湯證(客熱循經(jīng)上擾所致。清熱解毒,開肺利咽) (311)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 3、 苦酒湯證 (痰濁壅阻所致。清熱滌痰,斂瘡消腫。 半夏、雞子、米醋) (312)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4、 半夏散及湯證 (寒客咽喉,痰濕凝聚。散寒通陽,滌痰開結(jié)。 半夏,桂枝,甘草) (313)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第5節(jié) 少陰病預(yù)后 1、 正復(fù)欲愈 (287)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頓,下利必自愈。 (290)少陰中風(fēng),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解析】脈之陰陽就尺寸而言。少陰中風(fēng)寸?。ū硎茱L(fēng)邪)尺沉(正氣不足)。 2、 陽回可治證 (288)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踡臥,手足溫者,可治。 (289)少陰病,惡寒而踡,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292)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fā)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3、 正衰危重證 (295) 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296) 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297) 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298)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299)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300)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fù)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第6章 辨厥陰病脈癥并治 第1節(jié) 厥陰病辨證綱要 1、 厥陰病提綱 (326)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解析】肝主疏泄,內(nèi)寄相火。邪入厥陰,疏泄失常,氣郁化火則為上熱,肝氣橫逆,克伐脾土則為下寒。饑不欲食:肝火犯胃,肝木乘脾。食入則吐:脾虛腸寒。不可下。 消渴:厥陰肝火燔熾,灼傷津液。***太陽蓄水:膀胱氣化失司,水停氣阻,津不上承。 2、 厥陰病欲解時 (328)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第2節(jié) 厥陰病證 1、 寒熱錯雜證 (1) 烏梅丸證 病機:上熱下寒,蛔蟲內(nèi)擾 主癥:時作,嘔吐腹痛,痛劇手足厥。 治法:清上溫下,安蛔止痛。 (338)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dāng)吐蚘。今病者靜,而復(fù)時煩者,此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fù)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2)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證 病機:胃熱脾寒,寒熱相格。 主癥:食入口即吐,下利便溏。 治法:苦寒泄降、辛溫通陽。 (359)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fù)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3) 麻黃升麻湯證 病機:陽氣內(nèi)郁,肺熱脾寒。 主癥: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手足厥逆,寸脈沉遲,下部不至。 治法:發(fā)越郁陽,清肺溫脾。 麻黃升麻-發(fā)越郁陽,苓桂術(shù)甘草-溫脾,知母黃芩石膏葳蕤天冬-滋陰清熱,歸芍。 (357)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2、 厥陰寒證 (1) 當(dāng)歸四逆湯證 病機:血虛寒凝,血脈不暢。 主癥:手足厥寒,脈細欲絕。 治法:養(yǎng)血通脈,溫經(jīng)散寒。 (351)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dāng)歸四逆湯主之。 (2) 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證 病機:血虛寒凝,肝胃沉寒。 主癥:當(dāng)歸四逆湯證加脘腹冷痛、嘔吐涎沫、寒疝囊縮等。 治法:養(yǎng)血溫經(jīng),暖肝溫胃。 (352) 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宜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3) 吳茱萸湯證 病機:肝寒犯胃,濁陰上逆。 主癥:頭痛、嘔吐等。 主癥:暖肝溫胃,散寒降濁。 (378)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3、 厥陰熱證 病機:肝經(jīng)濕熱,下迫大腸。 主癥:下利膿血便,熱證。 治法:清熱燥濕,涼肝止利。 方:白頭翁、黃柏、黃連、秦皮。 (371)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373)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第3節(jié) 辨厥熱勝復(fù)證 (331)傷寒先厥,后發(fā)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fù)利。 (334)傷寒先厥后發(fā)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fā)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336)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shè)六日,當(dāng)復(fù)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341)傷寒發(fā)熱四日,厥反三日,復(fù)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dāng)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332)傷寒始發(fā)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dāng)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fā)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直醽沓龆鴱?fù)去也,后三日脈之,其熱續(xù)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fā)熱六日,厥反九日,復(fù)發(fā)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yīng)。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脈之而脈數(shù),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余,必發(fā)癰膿也。 (333)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fù)除其熱,腹中應(yīng)冷,當(dāng)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第四節(jié) 辨厥逆證 一、厥逆的病機與證候特點 (337)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二、厥逆證治 (一)熱厥 1.熱厥的特點與治禁 (335)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fā)熱,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yīng)下之,而反發(fā)汗者,必口傷爛赤。 2. 熱厥輕證 (339)傷寒熱少微厥,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shù)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后必便血。 3. 熱厥重證 病機:熱盛于內(nèi),陽郁不達四末。 主癥:肢厥,胸腹熾熱,口渴舌燥,心煩尿赤,脈滑。 治法:辛寒清熱 (350)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二)寒厥 1.陽虛陰盛厥 (353)大汗出,熱不去,內(nèi)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解析】汗出熱不去,知非表證,為陰盛格陽。 2. 冷結(jié)關(guān)元證 (340)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給胸,小腹?jié)M,按之痛者,此冷結(jié)在膀胱關(guān)元也。 (3) 痰厥 (355)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jié)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dāng)須吐之,宜瓜蒂散。 (4) 水厥 病機:陽虛水停中焦。 主癥:四肢厥心下悸,口不渴。 治法:溫中化飲。 主方:茯苓甘草湯。 (356)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dāng)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3、 厥證治禁與寒厥灸法 (330)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347)傷寒五六日,不結(jié)胸,腹濡,脈虛復(fù)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349)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第5節(jié) 辨嘔噦下利證 1、 辨嘔證 (1) 陽虛陰盛證 (377)嘔而脈弱,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2) 邪傳少陽證 (379)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3) 癰膿致嘔證 (376)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2、 辨噦證 (1) 誤治胃寒證 (380)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fù)極汗者,其人外氣佛郁,復(fù)與之水,以發(fā)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2) 噦而腹?jié)M證 (381)傷寒,噦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3、 辨下利證 (1) 下利辨證 (358)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zhuǎn)氣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365)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自止,雖發(fā)熱,不死。 (2) 實熱下利證 (374)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375)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3) 虛寒下利證 1. 陽虛陰盛下利證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2. 虛寒下利兼表證 (364)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3. 虛寒下利轉(zhuǎn)歸 (360)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361)下利,脈數(shù),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shè)復(fù)緊,為未解。 (363)下利,寸脈反浮數(shù),心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366)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心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367)下利,脈數(shù)而渴者,今自愈。設(shè)不差,心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368)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369)傷寒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 第六節(jié) 厥陰病預(yù)后 一、正復(fù)可愈證 (327)厥陰中風(fēng),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329)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2、 正衰危重證 (343)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344) 傷寒發(fā)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345) 傷寒發(fā)熱,下利至在甚,厥不止者,死。 (346)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fā)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348)發(fā)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362)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biāo),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biāo)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傷寒論-太陰、少陰、厥陰病篇 期末復(fù)習(xí)資料 傷寒論 太陰 厥陰病篇 期末 復(fù)習(xí)資料
鏈接地址:http://m.szxfmmzy.com/p-12832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