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高考備戰(zhàn)2020年高考生物 考點一遍過10 核酸是遺傳物質的證據(含解析)
《浙江新高考備戰(zhàn)2020年高考生物 考點一遍過10 核酸是遺傳物質的證據(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浙江新高考備戰(zhàn)2020年高考生物 考點一遍過10 核酸是遺傳物質的證據(含解析)(2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考點10 核酸是遺傳物質的證據 高考頻度:★★★☆☆ 難易程度:★★☆☆☆ 考向一 DNA是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 1.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1)思路:T2噬菌體是一種專門寄生在細菌體內的病毒,它的頭部和尾部的外殼是由蛋白質構成的,頭部內含有一個DNA分子。基于病毒的結構和生理特點,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別標記DNA和蛋白質,直接、單獨地去觀察它們的作用。 (2)噬菌體的復制式增殖過程 (1)模板:進入細菌體內的是噬菌體DNA。 (2)合成噬菌體DNA的原料:大腸桿菌提供的四種脫氧核苷酸。 (3)合成噬菌體的蛋白質 (4)噬菌體侵染細菌時,只有DNA進入
2、細菌細胞,蛋白質外殼沒有進入。 2.方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用35S標記蛋白質,用32P標記DNA。 (1)實驗過程 (2)結論:在噬菌體中,保證親代與子代之間具有連續(xù)性的物質是DNA,即DNA是遺傳物質。 3.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 (1)含32P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 (2)含35S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 提示?。?)該實驗不能標記C、H、O、N這些DNA和蛋白質共有的元素,否則無法將DNA和蛋白質區(qū)分開。 (2)35S(標記蛋白質)和32P(標記DNA)不能同時標記在同一噬菌體上,因為放射性檢測時只能檢測到存在部位,不能確定是何種元素的
3、放射性。 (3)含放射性標記的噬菌體不能用培養(yǎng)基直接培養(yǎng),因為病毒營專性寄生生活,故應先培養(yǎng)細菌,再用細菌培養(yǎng)噬菌體。 1.某研究人員模擬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進行了以下4個實驗: ①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 ②未標記的噬菌體侵染35S標記的細菌 ③用18O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 ④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 適宜時間后攪拌和離心以上4個實驗檢測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是 A.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C.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 D.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答案】C
4、 【解析】本題考查噬菌體侵染實驗的結果,解答此題需要明確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步驟:分別用35S或32P標記噬菌體→噬菌體與大腸桿菌混合培養(yǎng)→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細菌→在攪拌器中攪拌,然后離心,檢測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質;噬菌體侵染細菌時,DNA進入細菌,蛋白質外殼留在外面;離心的目的是將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和含有噬菌體DNA的細菌分開,因此上清液是親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沉淀物是含子代噬菌體的細菌。 ①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主要是標記親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故離心后主要在上清液檢測到放射性;②用未標記的噬菌體侵染35S標記的細菌,35S將出現在新的噬菌體中,所以離心后
5、主要在沉淀物中檢測到放射性;③用18O標記噬菌體,可以標記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侵染未標記的細菌后,上清液和沉淀物均可檢測到放射性;④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32P標記噬菌體的DNA,將出現在新的噬菌體中,所以離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檢測到放射性,故選C。 【點睛】標記放射性元素最終放射性出現的位置總結: 1、只標記親代噬菌體中35S,出現在上清液中; 2、只標記親代噬菌體中32P,出現在沉淀物中; 3、凡是標記的是細菌,不管是S、P、N、H、O等元素,都是出現在沉淀物中。 【歸納總結】 噬菌體營活細胞寄生生活,不能直接用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噬菌體;攪拌是使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與
6、細菌分離,經過離心,噬菌體顆粒到了上清液中,細菌留在沉淀物中;如果攪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體蛋白質外殼吸附在細菌表面,會隨細菌離心到沉淀物中。保溫時間要適當,時間過短,部分噬菌體沒有侵染到細菌細胞內,經離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時間過長,噬菌體在細菌內增殖后釋放出子代,經離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2.下列對32P標記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的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32P標記的是T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 B.離心后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較低 C.子代噬菌體都能夠檢測到放射性 D.該組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答案】C 【解析】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①研究者:19
7、52年,赫爾希和蔡斯; ②實驗材料:T2噬菌體和大腸桿菌等; ③實驗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 ④實驗思路:S是蛋白質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質中幾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別標記DNA和蛋白質,直接單獨去觀察它們的作用; ⑤實驗過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體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體的DNA;原料:細菌的化學成分)→組裝→釋放; ⑥實驗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噬菌體中S是蛋白質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質中幾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標記T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DNA,A正確;噬菌體的DNA注入了大腸桿菌,離心后32P標記的T
8、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DNA應都在大腸桿菌體內,沉淀物放射性高,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較低,B正確;DNA具有半保留復制的特點,噬菌體合成DNA的原料是大腸桿菌體內不帶放射性標記的,故子代噬菌體只有部分能夠檢測到放射性,C錯誤;實驗結果中,子代噬菌體能夠檢測到放射性32P標記的DNA,故該組實驗能證明DNA是遺傳物質,D正確。 【歸納總結】 “二看法”判斷子代噬菌體標記情況 考向二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原理:活的S型菌使小鼠患敗血癥而死亡。 (2)材料:S型(有毒)和R型(無毒)肺炎雙球菌、小鼠。 (3)過程 ①活體細菌轉化實驗過程和結論
9、 ②離體細菌轉化實驗過程和結論 2.肺炎雙球菌離體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比較 比較項目 肺炎雙球菌離體轉化實驗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設計思路 設法將DNA與其他物質分開,單獨地、直接地研究它們各自不同的遺傳功能 處理方法 直接分離:分離S型菌的DNA、莢膜物質、蛋白質等,分別與R型菌混合培養(yǎng) 同位素標記法:分別用同位素35S、32P標記蛋白質和DNA 結論 ①證明DNA是遺傳物質,而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②說明了遺傳物質可發(fā)生可遺傳的變異 ①證明DNA是遺傳物質,但不能證明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②說明DNA能控制蛋白質的合成; ③說明DNA能自我復
10、制 3.利用表格比較兩個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區(qū)別 項目 活體細菌轉化實驗 離體細菌轉化實驗 培養(yǎng)細菌 在小鼠體內 體外培養(yǎng)基 實驗對照 R型菌與S型菌的毒性對照 S型菌各組成成分的作用進行對照 巧妙構思 用加熱殺死的S型菌注射到小鼠體內作為對照實驗來說明確實發(fā)生了轉化 將物質提純分離后,直接地、單獨地觀察某種物質在實驗中所起的作用 實驗結論 加熱殺死的S型菌體內有“轉化因子” S型菌的DNA是遺傳物質 3.如圖為肺炎雙球菌的活體轉化實驗,下列推測不科學的是 A.S型菌是由活的R型菌轉化而來 B.S型菌轉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基因突變 C.
11、S型菌中的毒性成分因加熱而失效 D.轉化因子存在于S型菌中且有較高的熱穩(wěn)定性 【答案】 B 【解析】 由于將加熱殺死的S型菌與R型菌混合后同時注入小鼠體內,小鼠患肺炎大量死亡,而單獨注射加熱殺死的S型菌小鼠未死亡,說明S型菌是由活的R型菌轉化而來,A項正確;S型菌轉化的原因最可能是基因重組,B項錯誤;S型菌中的毒性成分經加熱而失效,所以單獨注射加熱殺死的S型菌小鼠未死亡,C項正確;轉化因子存在于S型菌中且有較高的熱穩(wěn)定性,所以將加熱殺死的S型菌與R型菌混合后同時注入小鼠體內,能使R型菌轉化成S型菌,導致小鼠患肺炎大量死亡,D項正確。 【歸納總結】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認識誤區(qū) (1
12、)在加熱殺死的S型菌中,其蛋白質變性失活,但不要認為DNA也變性失活。DNA在加熱過程中,雙螺旋解開,氫鍵被打開,但緩慢冷卻時,其結構可恢復。 (2)轉化的實質是基因重組而非基因突變: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是指S型菌的DNA 片段整合到 R型菌中,使受體細胞獲得了新的遺傳信息,即發(fā)生了基因重組。 (3)轉化的只是少部分R型菌:由于轉化受DNA的純度、兩種細菌的親緣關系、受體菌的狀態(tài)等因素的影響,所以轉化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菌都轉化成S型菌,而只是少部分R型菌轉化成S型菌。 4.甲圖表示將加熱殺死的S型菌與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體內后兩種細菌的含量變化,乙圖是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部分操作
13、步驟。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甲圖中小鼠體內能分離出活的S型菌和R型菌 B.甲圖中小鼠體內的S型菌由R型菌轉化而來 C.乙圖中如果噬菌體和細菌混合培養(yǎng)后不經過攪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增強 D.乙圖中噬菌體被標記的成分是蛋白質,但在沉淀物中也有少許放射性 【答案】 C 【解析】 R型活菌會被加熱殺死的S型菌轉化成有毒性的S型活菌,且這些S型活菌可以繁殖后代,因此甲圖中小鼠體內能分離出活的S型菌和R型菌,A項、B項正確;從乙圖所示可知,該實驗用35S標記的是T2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攪拌的目的是使噬菌體外殼與細菌分離,經過離心后,重量較輕的噬菌體外殼會在上清液中,而較重的細菌則在沉淀物中
14、,如果噬菌體和細菌混合培養(yǎng)后不經過攪拌,上清液中的噬菌體外殼會減少,因此上清液的放射性會減弱,C項錯誤;由于攪拌不充分,部分被標記的噬菌體仍然吸附在細菌的表面,因此乙圖中的沉淀物(細菌)中也有少量放射性,D項正確。 【歸納總結】 活體與離體細菌轉化實驗的比較 比較項目 活體細菌轉化實驗 離體細菌轉化實驗 培養(yǎng)細菌 用小鼠(體內) 用培養(yǎng)基(體外) 實驗對照 R型菌與S型菌的毒性比較 S型菌的各成分作用的相互對照 實驗結論 S型菌體內有“轉化因子” 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等其他物質不是遺傳物質 兩實驗的聯系 (1)所用材料都是R型和S型肺炎雙球菌; (2)活體
15、轉化實驗是基礎,離體轉化實驗進一步證明了“轉化因子”是DNA; (3)兩實驗都遵循了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 考向三 煙草花葉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實驗 1.煙草花葉病毒對煙草葉細胞的感染實驗 (1)煙草花葉病毒的結構 煙草花葉病毒(TMV)由一條RNA鏈和蛋白質外殼組成,能使煙草患病。 (2)實驗過程及現象 (3)結論:RNA是煙草花葉病毒的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2.病毒重建及其對煙草葉細胞的感染 (1)實驗過程及現象 (2)結果分析與結論:重組病毒所繁殖的病毒類型取決于提供RNA的株系,而不是提供蛋白質的株系。 3.生物體內核酸種類及遺傳物質 生
16、物類型 所含核酸 遺傳物質 舉例 細胞生物 真核生物 DNA和RNA DNA 酵母菌、玉米、人 原核生物 DNA和RNA DNA 細菌、藍細菌、放線菌 非細胞生物 大多數病毒 僅有DNA DNA 乙肝病毒、T2噬菌體、天花病毒 極少數病毒 僅有RNA RNA 煙草花葉病毒、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等 對探索遺傳物質的經典實驗的5點總結 (1)一切生物(朊病毒除外)的遺傳物質是核酸(DNA或RNA)。 (2)細胞內既有DNA又有RNA,但只有DNA是遺傳物質,其細胞中的RNA只是遺傳信息表達的媒介。 (3)病毒只含有一種核酸——DNA或RNA
17、,遺傳物質是DNA或RNA。 (4)原核細胞的DNA分布于擬核和細胞質中的質粒中。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存在于染色體上,少數存在于細胞質中的葉綠體、線粒體或質粒中。 (5)只有針對“所有生物”時,才可稱“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否則,針對任何一種生物,其遺傳物質均無“主要”之說——任何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唯一”的核酸(要么為DNA,無DNA時為RNA)。 5.已知煙草花葉病毒(TMV)和車前草病毒(HRV)都能侵染煙草葉片,且兩者都由蛋白質和RNA組成。如圖是探索HRV的遺傳物質是蛋白質還是RNA的操作流程圖。據圖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該實驗的自變量是煙草葉上出現的不同病斑
18、 B.雜交病毒1和雜交病毒2產生的原理是基因重組 C.該實驗只能說明TMV、HRV的遺傳物質是RNA D.若實驗運用同位素標記法??梢赃x擇15N進行標記 【答案】C 【解析】1、本實驗屬于病毒重建實驗,病毒的結構簡單,含有蛋白質外殼和核酸。2、分析實驗可知:用煙草花葉病毒(TMV)和車前草病毒(HRV)的蛋白質和核酸的分離和聚合方法,合成雜交病毒1和雜交病毒2,只有雜交病毒2含有HRV的衣殼蛋白和TMV的RNA,當將其感染植株后,只產生由TMV-RNA提供的病癥,且可從植株病灶中分離出TMV病毒,從而證明在植物病毒中,決定其遺傳性的遺傳物質是RNA。 該實驗的因變量是煙草葉上出現的不同
19、病斑,自變量是不同病毒,A錯誤;基因重組主要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重新組合,B錯誤;根據相互對照實驗只能證明HRV和TMV的遺傳物質是RNA,C正確;病毒的蛋白質外殼和RNA均含有N,故無法用15N將蛋白質外殼和RNA區(qū)分開,因此不能選擇15N標記,D錯誤。 6.下列關于核酸是遺傳物質的證據的相關實驗描述正確的是 A.將加熱殺死的S型菌和R型菌進行液體懸浮培養(yǎng)后,可觀察到光滑型菌落。 B.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32P標記的大腸桿菌,子代噬菌體少部分帶有放射性。 C.由R型菌轉化成S型菌產生的子代均為S型,是因為基因突變產生了穩(wěn)定的遺傳變異。 D.單獨使用
20、煙草花葉病毒的RNA侵染煙草細胞,即可引起煙草出現感染癥狀。 【答案】D 【解析】菌落是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上形成的,因此在液體培養(yǎng)基中觀察不到菌落,A錯誤;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32P標記的大腸桿菌,子代噬菌體全部帶有放射性,B錯誤;由R型菌轉化成S型菌產生的變異屬于基因重組,C錯誤;煙草花葉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因此單獨使用煙草花葉病毒的RNA侵染煙草細胞,即可引起煙草出現感染癥狀,D正確。 1.在用肺炎雙球菌證明核酸是遺傳物質的證據的歷史探究實驗中,科學家進行了活體細菌轉化實驗(實驗一)和離體細菌轉化實驗(實驗二)。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加熱殺死的S型菌中的DNA和蛋白質均變性失
21、活 B.光滑型肺炎雙球菌DNA可使小鼠患敗血癥死亡 C.實驗一證明S型菌中的轉化因子DNA進入R型菌體內 D.實驗二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轉化發(fā)生了基因重組 2.用15N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培養(yǎng)一段時間,再經攪拌、離心后進行放射性檢測。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攪拌的目的是使噬菌體可以從細胞中釋放出來 B.離心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試管的沉淀物中 C.合成子代噬菌體所需的模板、原料均來自大腸桿菌 D.此實驗不能證明DNA是噬菌體的遺傳物質 3.為驗證DNA是遺傳物質,某同學利用R型和S型肺炎雙球菌做了如下實驗。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組別 接種菌株 添加物質 菌落生長情況
22、 ① R型 S型活菌DNA ? ② S型活菌DNA(經DNA酶處理) ? ③ 無菌水 ? A.①為實驗組,實驗結果是一定有S型菌落出現 B.②為對照組,實驗結果是一定有R型菌落出現 C.實驗進行的全過程一定要采用懸浮培養(yǎng)方法 D.結果說明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4.肺炎雙球菌離體轉化實驗的部分過程如圖所示。 其中設置乙組對照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證明 A.DNA是轉化因子 B.脫氧核苷酸不是轉化因子 C.DNA酶不是轉化因子 D.經DNA酶處理后的R型菌不能轉化 5.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經培養(yǎng)、攪拌、離心、檢測,上清液
23、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帶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攪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腸桿菌上的噬菌體未與細菌分離 B.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后,大腸桿菌裂解釋放出子代噬菌體 C.離心時間過長,上清液中析出較重的大腸桿菌 D.32P標記了噬菌體蛋白質外殼,離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6.圖1、圖2表示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兩個實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甲處的子代噬菌體不一定含有放射性 B.乙處的子代噬菌體不一定都含有放射性 C.兩個實驗均不能證明DNA是T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 D.如果培養(yǎng)2代以上,乙處含放射性的噬菌體所占比例越來越小 7.下列探索核酸是遺傳物質的經典實驗中,
24、對“核酸是遺傳物質”結論的得出不是必需的是 A.用DNA酶處理從S型菌中提取的DNA樣品,再做轉化實驗 B.用TMV的蛋白質和RNA分別感染煙葉后,再做TMV的重建實驗 C.從活的S型菌中提取蛋白質、莢膜等物質,分別與活的R型菌混合 D.噬菌體32P標記組除了要檢測沉淀中的放射性,還要檢測上清液中的放射性 8.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部分實驗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①中的細菌為子代噬菌體的產生提供了模板和原料 B.上清液出現放射性的原因是攪拌不充分 C.②操作可使細菌外的噬菌體與細菌分離 D.放射性32P大量存在于沉淀中,即可說明DNA是遺傳物質 9.下列關于“核酸是遺傳物
25、質的證據”的經典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用S型肺炎雙球菌的莢膜多糖注射到小鼠體內,則小鼠死亡 B.用RNA酶處理煙草花葉病毒后再去感染煙草葉片,煙草會出現病斑 C.將S型菌的DNA注入到小鼠體內,可分離出活的S型菌 D.32P標記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經離心后,放射性集中在沉淀中 10.某研究人員模擬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進行了以下4個實驗: ①用未標記的噬菌體侵染35S標記的細菌 ②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 ③用未標記的噬菌體侵染3H標記的細菌 ④用3H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 以上4個實驗,經過一段時間后離心,檢測到放射性主要部位是 A.沉淀、沉淀、
26、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D.沉淀、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11.在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中,將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與R型活細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體內,在小鼠體內活S型細菌和活R型細菌含量變化情況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A.R型菌的菌體外有膠狀莢膜,S型菌的菌體外沒有膠狀莢膜 B.圖中活R型菌含量下降的原因是活R型菌轉化成活S型菌 C.圖中活R型菌含量上升,與活S型菌在小鼠體內增殖導致小鼠免疫抵抗力降低有關 D.活S型菌數量從零開始是由活R型菌基因突變的結果 12.(2019浙江4
27、月選考·20)為研究R型肺炎雙球菌轉化為S型肺炎雙球菌的轉化物質是DNA還是蛋白質,進行了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其基本過程如圖所示: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甲組培養(yǎng)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測加熱不會破壞轉化物質的活性 B.乙組培養(yǎng)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測轉化物質是蛋白質 C.丙組培養(yǎng)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測轉化物質是DNA D.該實驗能證明肺炎雙球菌的主要遺傳物質是DNA 13.(2019江蘇卷·3)赫爾希和蔡斯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證實了DNA是遺傳物質,下列關于該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實驗中可用15N代替32P標記DNA B.噬菌體外殼蛋白是大腸桿菌編碼的 C.
28、噬菌體DNA的合成原料來自大腸桿菌 D.實驗證明了大腸桿菌的遺傳物質是DNA 14.(2018·浙江4月學考)下列關于“核酸是遺傳物質的證據”的相關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后的子代噬菌體多數具有放射性 B.肺炎雙球菌活體細菌轉化實驗中,R型肺炎雙球菌轉化為S型菌是基因突變的結果 C.肺炎雙球菌離體細菌轉化實驗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說明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D.煙草花葉病毒感染和重建實驗中用TMV A的RNA和TMV B的蛋白質重建的病毒感染煙草葉片細胞后,可檢測到A型病毒,說明RNA是TMV A的
29、遺傳物質 1.【答案】 D 【解析】 加熱殺死的S型菌中的蛋白質變性失活,而DNA仍有活性,A錯誤;光滑型肺炎雙球菌的蛋白質可使小鼠患敗血癥死亡,B錯誤;實驗一證明S型菌中的轉化因子進入R型菌體內,但是并不知道轉化因子是DNA,C錯誤;實驗二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轉化發(fā)生了基因重組,D正確。 2.【答案】D 【解析】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攪拌的目的是使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與大腸桿菌分離開來,A錯誤;15N能標記的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和DNA,離心后上清液中含放射性標記的蛋白質外殼,沉淀物含注入了DNA的大腸桿菌,故放射性同位素分布在試管的上清液和沉淀物中,B錯誤;合成子代噬菌
30、體所需的模板來自親代噬菌體,原料來自大腸桿菌,C錯誤;由于DNA和蛋白質都含有N元素,所以此實驗不能證明DNA是噬菌體的遺傳物質,D正確。 3.【答案】B 【解析】①為實驗組,因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且轉化的效率比較低,實驗結果中不一定有S型菌落出現,A錯誤;②為對照組,實驗結果是一定有R型菌落出現,B正確;實驗進行的過程中,進行懸浮培養(yǎng)后,應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形成菌落,C錯誤; 該實驗中沒有涉及蛋白質的實驗組,因此該實驗能說明DNA是遺傳物質,但不能說明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D錯誤。 4.【答案】A 【解析】甲組將S型菌的DNA與R型菌混合后,培養(yǎng)基上出現了S型菌,說明S菌的DNA
31、能使R型菌完成轉化。為了進一步證明這種猜測,乙組將DNA用DNA酶水解后與R型菌混合培養(yǎng),結果培養(yǎng)基上沒有出現S型菌,進一步證明了DNA是轉化因子。 分析兩組實驗可知,S型菌的DNA可使R型完成轉化,而將DNA經DNA酶水解后,不能再完成轉化過程,從而進一步證明DNA是轉化因子,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 5.【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①研究者: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②實驗材料:T2噬菌體和大腸桿菌等;③實驗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④實驗思路:S
32、是蛋白質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質中幾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別標記DNA和蛋白質,直接單獨去觀察它們的作用;⑤實驗過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體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體的DNA;原料:細菌的化學成分)→組裝→釋放;⑥實驗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攪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腸桿菌上的噬菌體未與細菌分離,則上清液中應該沒有放射性,A錯誤;P是DNA的特征元素,用32P標記噬菌體的DNA,在侵染大腸桿菌時,能夠進入到細菌體內。但經培養(yǎng)、攪拌、離心、檢測,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原因可能是時間偏長,噬菌體大量繁殖后,大腸桿菌裂解釋放出子代噬菌體,B正確;不論
33、離心時間多長,上清液中也不會析出較重的大腸桿菌,C錯誤;是DNA的特征元素,32P標記噬菌體的DNA,D錯誤。 6.【答案】A 【解析】噬菌體的增殖過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體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體的DNA;原料:細菌的化學成分)→組裝→釋放。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步驟:分別用35S或32P標記噬菌體→噬菌體與大腸桿菌混合培養(yǎng)→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細菌→在攪拌器中攪拌,然后離心,檢測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質。 分析圖1可知,大腸桿菌用放射性32P或35S處理過,所以,甲處的噬菌體一定含有放射性,A錯誤;由于親代噬菌體用放射性32P處理過,所以乙處只有2個噬菌體中含放射性,
34、所以乙處的子代噬菌體不一定含放射性,B正確;由于圖1中的大腸桿菌用放射性32P或35S處理過,而噬菌體沒有用放射性處理過;圖2只用32P標記噬菌體,缺少對照組,所以都不能證明DNA是T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C正確;如果培養(yǎng)2代以上,乙處仍只有2個噬菌體中含放射性,所以乙處含放射性的噬菌體并不增多,所以含放射性的噬菌體所占比例越來越小,D正確。 7.【答案】B 【解析】核酸有兩種:DNA和RNA.1、DNA是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有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2、R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證據是煙草花葉病毒的感染實驗。 用DNA酶處理從S型菌中提取的DNA樣品,再做轉化實驗,可以與S型
35、菌的DNA進行對照,說明DNA是遺傳物質,而DNA水解物不是,故A是必須的;用TMV的蛋白質和RNA分別感染煙葉后,即可證明RNA是遺傳,無需再做TMV的重建實驗,故B不是必須的;從活的S型菌中提取蛋白質、莢膜等物質,分別與活的R型菌混合,與S型菌的DNA進行對照,說明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莢膜不是,故C是必須的;噬菌體32P標記組除了要檢測沉淀中的放射性,還要檢測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來證明DNA進入細菌內部,是遺傳物質,故D是必須的。 8.【答案】C 【解析】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過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體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體的DNA;原料:來源于細菌)→組裝→釋放。噬菌體侵染
36、細菌的實驗步驟:分別用35S和32P標記噬菌體→噬菌體與大腸桿菌混合培養(yǎng)→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細菌→在攪拌器中攪拌,然后離心,檢測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質。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a。保溫時間過短,部分噬菌體沒有侵染到大腸桿菌細胞內,經離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現放射性。b。保溫時間過長,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增殖后釋放子代,經離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會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①中噬菌體DNA復制的模板是由噬菌體提供的,而原料、能量、酶均由細菌提供,A錯誤;根據上述分析可知,上清液出現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溫時間過長或過短,B錯誤;②操作可使細菌外的噬菌
37、體與細菌分離,C正確;本實驗缺少對照組,不能充分說明DNA是遺傳物質,D錯誤。 9.【答案】D 【解析】1、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包括格里菲斯體內轉化實驗和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其中格里菲斯體內轉化實驗證明S型細菌中存在某種“轉化因子”,能將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2、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步驟:分別用35S或32P標記噬菌體→噬菌體與大腸桿菌混合培養(yǎng)→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細菌→在攪拌器中攪拌,然后離心,檢測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質。 3、煙草花葉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實驗,證明了RNA是遺傳物質。 莢膜多糖無毒,用S型肺炎雙球菌的莢膜多糖注射到小
38、鼠體內,小鼠不會患病而死亡,A錯誤;煙草花葉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所以用RNA酶處理煙草花葉病毒后再去感染煙草葉片,煙草不會出現病斑,B錯誤;將S型菌的DNA注入小鼠體內,不能產生活的S型菌,不會使小鼠死亡,C錯誤;32P標記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DNA分子注入到大腸桿菌體內,經離心后,放射性集中在沉淀中,D正確。 10.【答案】D 【解析】噬菌體侵染細菌后,噬菌體的外殼留在了外面,而DNA侵入到了細菌細胞內,所以經離心后,沉淀中含有的是細菌和進入細菌細胞內的噬菌體的DNA,上清液中含有的是原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 ①用未標記的噬菌體侵染35S標記的細菌,離心后被35S標記的細菌分布
39、在沉淀中,故檢測到放射性主要部位是沉淀; ②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32P標記的噬菌體DNA會被注入到細菌內,出現在新的噬菌體中,所以離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檢測到放射性; ③用未標記的噬菌體侵染3H標記的細菌,離心后被3H標記的細菌分布在沉淀中,故檢測到放射性主要部位是沉淀; ④用3H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由于3H同時標記了DNA和蛋白質,侵染時蛋白質外殼留在外面,3H標記的噬菌體DNA將出現在新的噬菌體中,故離心后在沉淀物和上清液中都能檢測到放射性;故反射性分布依次是沉淀、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D正確。 11.【答案】C 【解析】據圖分析,加熱殺死的S型菌的
40、DNA能將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隨著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S型細菌的數量呈現S型曲線的變化;R型細菌在小鼠體內開始時大部分會被免疫系統(tǒng)消滅,隨著S型菌數量的增加,小鼠免疫系統(tǒng)抵抗力降低,R型細菌數量又開始增加。 S型細菌外面有多糖類的莢膜,有致病性,其菌落是光滑的,R型細菌外面沒有莢膜,無致病性,其菌落是粗糙的,A錯誤;R型細菌在小鼠體內開始時大部分會被免疫系統(tǒng)消滅,所以曲線開始段下降,B錯誤;隨著S型菌數量的增加,導致小鼠免疫抵抗力降低,圖中活R型菌含量上升,與活S型菌在小鼠體內增殖導致小鼠免疫抵抗力降低有關,C正確;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屬于基因重組,D錯誤。 12.【答案】C
41、【解析】艾弗里的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中,將S型菌的DNA、蛋白質和莢膜等物質分離開,與R 型菌混合培養(yǎng),觀察S型菌各個成分所起的作用。最后再S型菌的DNA與R型菌混合的培養(yǎng)基中發(fā)現了新的S型菌,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甲組中培養(yǎng)一段 時間后可發(fā)現有極少的R型菌轉化成了S型菌,因此甲組培養(yǎng)皿中不僅有S型菌落也有R型菌落,A選項錯誤;乙組培養(yǎng)皿中加入了蛋白質酶,故在乙組的轉化中已經排除了蛋白質的干擾,應當推測轉化物質是DNA,B選項錯誤;丙組培養(yǎng)皿中加入了DNA酶,DNA被水解后R型菌便不發(fā)生轉化,故可推測是DNA參與了R型菌的轉化,C選項正確;該實驗只能證明肺炎雙球菌的遺傳物質是DNA,無法
42、證明還有其他的物質也可做遺傳物質,D選項錯誤。 13.【答案】C 【解析】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步驟:分別用35S或32P標記噬菌體→噬菌體與大腸桿菌混合培養(yǎng)→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細菌→在攪拌器中攪拌,然后離心,檢測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質;結論:DNA是遺傳物質。N是蛋白質和DNA共有的元素,若用15N代替32P標記噬菌體的DNA,則其蛋白質也會被標記,A錯誤;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是由噬菌體的DNA在大腸桿菌體內編碼的,B錯誤;噬菌體的DNA合成的模板來自于噬菌體自身的DNA,而原料來自于大腸桿菌,C正確;該實驗證明了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D錯誤。 14.【答案】 D 【解析】 DNA復制為半保留復制,新鏈合成過程中的原料由細菌提供,只有少部分子代噬菌體具有放射性,A錯誤;肺炎雙球菌活體細菌轉化實驗中,R型肺炎雙球菌轉化為S型菌是基因重組的結果,B錯誤;肺炎雙球菌離體細菌轉化實驗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說明DNA是遺傳物質,不能說明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C錯誤;煙草花葉病毒感染和重建實驗,說明RNA是TMV A的遺傳物質,D正確。 20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川渝旅游日記成都重慶城市介紹推薦景點美食推薦
- XX國有企業(yè)黨委書記個人述責述廉報告及2025年重點工作計劃
- 世界濕地日濕地的含義及價值
- 20XX年春節(jié)節(jié)后復工安全生產培訓人到場心到崗
- 大唐女子圖鑒唐朝服飾之美器物之美繪畫之美生活之美
- 節(jié)后開工第一課輕松掌握各要點節(jié)后常見的八大危險
- 廈門城市旅游介紹廈門景點介紹廈門美食展示
- 節(jié)后開工第一課復工復產十注意節(jié)后復工十檢查
- 傳統(tǒng)文化百善孝為先孝道培訓
- 深圳城市旅游介紹景點推薦美食探索
- 節(jié)后復工安全生產培訓勿忘安全本心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
- 預防性維修管理
- 常見閥門類型及特點
- 設備預防性維修
- 2.乳化液泵工理論考試試題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