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京津瓊專用)2020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考點知識針對練 第51練 百家爭鳴(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魯京津瓊專用)2020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考點知識針對練 第51練 百家爭鳴(含解析)(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51練 百家爭鳴
1.(2018·重慶市三模,24)中國文化經夏商周不斷的“損巫益禮”,最終由周公確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禮文化體系,孔子則進一步揚棄了周禮文化中“神道設教”等內容,奠定了儒學之本。這說明( )
A.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于周公
B.先秦文化具有人文色彩
C.儒學與周禮完全對立
D.思想解放推動社會變革
2.(2018·江西九江市二模,24)先秦儒家學派主張將“學”、“思”和“行”相結合,“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形成了“養(yǎng)心、養(yǎng)氣”之說,即所謂“求放心”、“有心養(yǎng)心”、“養(yǎng)浩然之氣”等等。這說明了先秦儒家學派( )
A.強調仁禮重要性 B.注重主體自
2、覺性
C.突出教化功能性 D.主張格物致知論
3.(2018·廣東肇慶三模,24)錢穆在《中國文化導論》中提出:大體在孔子以前,那時的書籍,后世稱之為“經書”;在孔子以后的書籍,后世稱之為“子書”。這一變化反映了( )
A.傳統(tǒng)禮樂制度逐漸沒落
B.新興儒學對經學的沖擊
C.學術向平民階層轉移
D.城市商品經濟的興起
4.春秋時周室衰微,諸侯爭霸。寫史本應直筆“紀事”,孔子則曲筆作《春秋》以“講禮”,懲惡揚善,使“亂臣賊子懼”。故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梁啟超也認為《春秋》“只能作經讀,不能作史讀”。這是因為孔子著《春秋》( )
A.嚴重背離
3、客觀歷史事實
B.偏離了儒家的禮樂傳統(tǒng)
C.帶有強烈個人政治觀點
D.違背了統(tǒng)治階級的意愿
5.《孟子·離婁上》說:“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薄抖Y記·大學》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材料反映的理念是( )
A.仁政民本 B.官僚政治
C.君主專制 D.家國一體
6.(2019·山西孝義名校模擬一,24)有學者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魯文化說明著過去,晉秦文化改造著現實,齊國文化則預言著未來”。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文化( )
A.都具有延續(xù)性、一致性
B.適應了社會轉型的需要
C.彰顯儒家學說的適用性
D.加劇了國家
4、政治的分裂
7.(2018·福建省廈門市二模,24)以黃老之學為官學的稷下學宮,是齊國君主問政及學者議論國事的場所。孟子曾兩次來齊,在稷下治學,“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后來,荀子卻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學宮之長)。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
A.孟子秉持性善學說 B.黃老之學退出歷史舞臺
C.荀子忠實儒學正宗 D.儒學在爭鳴融合中發(fā)展
8.(2018·安徽蚌埠一模,1)(《史記》載)伍子胥(楚國人)為報父兄被楚平王所殺之仇,逃至吳國,最終引吳兵攻楚并破城。當時對此持肯定態(tài)度的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9.墨子認為,如果任憑“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的“交相
5、非”發(fā)展下去,必然帶來“內者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的結果。這顯露出( )
A.百家融合的趨勢 B.人性本惡的思維慣性
C.專制統(tǒng)治的特征 D.“尚同”的治世理想
10.(2018·四川廣安、遂寧、內江、眉山四市二模,25)《史記》通常將類似的人物放在同一個列傳中,如《仲尼弟子列傳》《白起王翦列傳》等;在《老子韓非列傳》中,司馬遷則將道家與法家的代表人物同列。這一作法旨在( )
A.強調思想流派的嬗變傳承
B.突出編撰體例的完整性
C.彰顯道法兩家的學術地位
D.強調史學著作的多元化
11.(2018·河南安陽二模,25)下表為關于古
6、代民本思想的名句。這說明我國古代( )
言論者
名句
出處
老子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老子》
管仲
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牧民》
孟子
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孟子·離婁上》
A.民本思想植根于歷史傳統(tǒng)
B.對神崇拜觀念的淡化
C.思想家關注民眾政治權利
D.通過隆君以實現重民
12.(2018·天津和平區(qū)二模,1)戰(zhàn)國后期,諸子思潮激蕩,交互影響。例如墨者習儒者之學,老莊、申韓學術頗有互通之處……調和折中之思潮逐漸成熟。呂氏春秋之編纂可視為先秦思潮發(fā)展的結局。這種思想局面折射出( )
A.思想復雜、流派林立 B.相互學習、
7、思潮趨一
C.經濟轉型、走向統(tǒng)一 D.諸侯爭霸、禮崩樂壞
答案精析
1.B [根據史實我們很容易得知,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孔子而非周公,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先是周公確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禮文化體系,而后又有孔子進一步揚棄了周禮文化中“神道設教”等內容,這些都充分顯示出先秦文化“重人輕神”的特點,故B項正確;根據所學我們不難得知,孔子向來是十分推崇和維護周禮,“克己復禮”,故C項錯誤;材料中并沒有對思想解放和社會變革關系的相關論證,故D項錯誤。]
2.B [題干強調的是“養(yǎng)心”“養(yǎng)氣”,而沒有強調仁禮的重要性,故A項錯誤;形成“養(yǎng)心、養(yǎng)氣”意在強調人的自覺性,故B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人的
8、自覺性,并不是突出教化外在的影響,故C項錯誤;格物致知是理學的認識論,不是先秦儒家學派,故D項錯誤。]
3.C [材料提及書籍與禮樂制度無關,故A項錯誤;經書本身就是儒家經典,故B項錯誤;孔子后稱“子書”反映出經書經過孔子創(chuàng)辦的私學傳播,體現了春秋由學在官府到走向學在民間的狀況,故C項正確;材料中書籍的稱呼的變化與商品經濟興起無直接關聯(lián),故D項錯誤。]
4.C [材料未體現孔子著《春秋》嚴重背離客觀歷史事實,故A項錯誤;“孔子則曲筆作《春秋》以‘講禮’”“懲惡揚善”,正符合儒家的禮樂傳統(tǒng),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梁啟超也認為《春秋》‘只能作經讀,不能作史讀’”,說明孔子著《春秋》時帶有強烈的
9、個人政治觀點,故C項正確;據材料可知孔子著《春秋》以維護周禮,符合春秋時期統(tǒng)治階級的意愿,故D項錯誤。]
5.D [仁政民本與材料中強調的“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無關,故A項錯誤;官僚政治是在秦朝得以確立,故B項錯誤;君主專制是秦朝確立,是法家的思想主張,并且與材料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中強調“家與國”,故D項正確。]
6.B [據材料“周魯文化過去,晉秦文化現實,齊國文化未來”可知這一時期文化具有多樣性而非一致性,故A項錯誤;周魯文化代表著西周時期“禮樂”文化,晉秦先后稱霸體現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宗法分封制的崩潰,齊國率先改革,主觀承認土地私有,這些文化都充分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轉型,
10、故B項正確;儒家學說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不受重視,故C項錯誤;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春秋戰(zhàn)國不同地區(qū)的文化而不是國家政治分裂,故D項錯誤。]
7.D [孟子秉持性善學說符合史實,但材料強調的是孟子在稷下治學,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故A項錯誤;黃老之學不會因為孔子的加入而退出歷史舞臺,故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孟子在稷下治學,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荀子忠實儒學正宗不合題意,故C項錯誤;以黃老之學為官學的稷下學宮,由儒家的代表人物擔任祭酒,說明了儒學在爭鳴融合中發(fā)展,故D項正確。]
8.A [儒家強調人倫關系、宗法血緣,故A項正確;法家強調服從君主,法家對伍子胥的行為會反對,故B項錯誤;道家強調順其自然,故C項
11、錯誤;墨家強調兼愛非攻、尚賢尚力,故D項錯誤。]
9.D [為了避免出現“如果任憑‘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的‘交相非’發(fā)展下去,必然帶來‘內者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的結果,墨子開出的治世良藥叫“尚同”,百家融合的趨勢不符合題意,故A項錯誤;人性本惡的思維慣性不符合題意,故B項錯誤;專制統(tǒng)治的特征不符合題意,故C項錯誤;“尚同”的治世理想符合題意,故D項正確。]
10.A [“《仲尼弟子列傳》”“《老子韓非列傳》”可以看出先后的學術的繼承以及變化的關系,故A項正確;“《史記》通常將類似的人物放在同一個列傳中”不能體現體例的完整,故B項錯誤;“在《老
12、子韓非列傳》中,司馬遷則將道家與法家的代表人物同列”在漢代儒家的主體地位已經確立,故C項錯誤;“《史記》通常將類似的人物放在同一個列傳中”這只是講了這個著作的一個體例編寫原則,無法體現多元化,故D項錯誤。]
11.A [材料中“言論者”包含了先秦時期重要人物,故A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對神崇拜,故B項錯誤;政治權利與材料中“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不符,故C項錯誤;隆君與材料中“貴以賤為本”不符,故D項錯誤。]
12.C [材料“諸子思潮激蕩,交互影響”“調和折中之思潮逐漸成熟”,A項只反映出諸子思想的對立,故A項錯誤;B項只是“調和折中之思潮逐漸成熟”表面現象的體現,故B項錯誤;戰(zhàn)國后期百家爭鳴折射出當時政治上從諸侯爭霸到走向統(tǒng)一,經濟上從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轉型,故C項正確;D項沒有反映出政治上從諸侯爭霸到走向統(tǒng)一的趨勢,故D項錯誤。]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