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4 中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練習 人民版必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4 中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練習 人民版必修2(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一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時間:40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12個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人們的穿著反映了社會生活的變化。新中國成立以來,西裝開始成為社會時尚是在( )
A.民國初年 B.新中國成立初期
C.“文革”時期 D.改革開放新時期
解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項“民國初年”不符合“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時間限制,故A項錯誤;新中國成立初期,列寧裝等服裝頗為流行,西裝沒有成為社會時尚,故B項錯誤;“文革”時期服裝主要是國防綠的軍裝,故C項錯誤;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發(fā)展,生活水平提高,西裝開始成為社會時尚,故D項正確。
答案:D
2、
2.19世紀90年代以前,西式服裝在中國還只是少數獵奇者和洋務買辦們的穿著,但到20世紀初期,西式服裝開始廣為流行,不僅一些大城市中的學生制服日漸洋化,就連一些窮鄉(xiāng)僻壤也不能免俗。20世紀初期,西式服裝在中國廣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 )
A.近代工業(yè)文明的影響
B.近代西方思想的傳入
C.近代教育的發(fā)展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
D.中國封建制度的結束及社會的進步
解析:該題是逆向思維型題目,注意題干中“原因不包括”。20世紀初期中國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封建制度并未結束,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西式服裝在中國廣為流行與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發(fā)展、觀念轉變的關系密切,故A、B、C三項正確,不
3、符合題意。
答案:D
3.(2018·遼寧錦州市二模)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認為:“歷史事件是一次性的,或自以為是獨一無二的;雜事則反復發(fā)生,經多次反復而取得一般性,甚至變成結構。它侵入社會的每個層次,在世代相傳的生存方式和行為方式上刻下印記……我們發(fā)掘瑣聞軼事和游記,便能顯露社會的面目。社會各層次的衣、食、住方式絕不是無關緊要的?!痹诓牧现?,布羅代爾強調( )
A.日常生活的瑣碎性使其不能成為獨立、完整的史學體系
B.可以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變化考察中國資本主義產生
C.可站在歐洲史學家的立場從總體考察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
D.史學家的主要工作是挖掘瑣聞軼事顯露社會的真實面目
4、解析:根據材料中的“我們發(fā)掘瑣聞軼事和游記,便能顯露社會的面目”,以及材料闡述的“瑣聞軼事”和“社會的面目”之間的關系來看,論者強調史學家的主要工作是挖掘瑣聞軼事以此顯露社會的真實面目,故答案為D項;A項與材料中的“雜事則反復發(fā)生,經多次反復而取得一般性,甚至變成結構”不符,B、C兩項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三項。
答案:D
4.中國傳統(tǒng)飲食十分豐富。19世紀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開始出現西餐,吃西餐成為當時有錢人的一種時尚。這主要是因為( )
A.伴隨著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吃西餐成為資產階級的生活追求
B.鴉片戰(zhàn)爭后,通商口岸的開放,西方文化隨之傳入
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國,實行
5、同化政策
D.對中國人來說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解析:19世紀中后期,伴隨著列強的入侵,西方人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也傳入中國,所以答案選B項,排除C項;A項說法太絕對了,排除;D項與史實不符。
答案:B
5.位于江蘇無錫市中心的城中公園,原是建于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的錫金公園,是中國近代史上由民眾集資修建,具有現代“公園”意義和特征的公園,又稱為“公花園”。這種公園的出現反映了( )
A.工業(yè)文明傳入中國
B.辛亥革命促進了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
C.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D.晚清統(tǒng)治者拒絕一切西方文明
解析:辛亥革命發(fā)生于1911年,新文化運動發(fā)生于1915年,故
6、排除B、C兩項;公園是由西方傳入的,反映出西方的工業(yè)文明傳入中國,故選A項;晚清統(tǒng)治者被迫接受了西方文明,排除D項。
答案:A
6.(2019·遼寧本溪一中月考)出生于顯宦家庭的孫寶瑄在1902年的日記中記載了他觀外國劇的感想:“西人之劇,男女合演,其裳服之華潔,景物之奇麗,歌詠舞蹈合律而應節(jié)。人問其佳處何在?余曰:無他,雅而已矣。我國梨園,半皆俗樂,西人則不愧為雅奏?!边@表明( )
A.社會上崇洋媚外的心理
B.上流社會對新劇的接受和歡迎
C.戲劇出現中西合璧趨勢
D.京劇已經失去了娛樂主流地位
解析:題干“出身于顯宦家庭的孫寶瑄”“無他,雅而已矣”是解題的關鍵信息點。材料表
7、明官宦出身的孫寶瑄認識到了西人之劇具有高雅的特點,由此表明了西劇受到了上流社會的歡迎,故B項正確;A項錯在“崇洋媚外的心理”;材料中沒有體現出戲劇出現中西合璧趨勢和地位的喪失,故C、D兩項錯誤。
答案:B
7.1902年,天津《大公報》刊登了一則征婚廣告,要求女子:一不能纏足,二要通曉中西學術,三要“聘娶儀節(jié)悉照文明通例,盡除中國舊有之陋俗”。這反映出( )
A.新式婚俗成為主流 B.纏足陋習全面廢除
C.社會生活趨向文明 D.生活習俗全盤西化
解析:題干現象表明部分中國人的婚姻觀念發(fā)生了變化,趨向文明。A項中的“主流”、B項中的“全面”、D項中的“全盤西化”說法太絕對。故
8、答案選C項。
答案:C
8.在社會風俗方面,民國時期實現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的主要方式是( )
A.維新派人士推動 B.報刊宣傳引導
C.市民自發(fā)組織 D.政府頒布法令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民國政府頒布法令實現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故D項正確;維新派人士推動,是在清政府時期,故A項排除;報刊宣傳引導,不是主要方式,故B項排除;市民自發(fā)組織也不是主要方式,故C項排除。
答案:D
9.(2018·廣西貴港聯考)20世紀80年代初,戴蛤蟆鏡、穿喇叭褲是最時髦的扮相,一部《霹靂舞》帶動了蝙蝠衫、高幫運動鞋、發(fā)帶的流行。此外,大墊肩、超短裙都是街頭的風景,牛仔褲也逐漸為大眾所
9、接受,從香港傳來的蘿卜褲成為潮流。上述材料從本質上反映了( )
A.民主政治進一步發(fā)展 B.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C.內陸與香港密切聯系 D.生活觀念發(fā)生變化
解析:衣著打扮的變化在本質上體現了生活觀念的變化,所以選項D符合題意,正確;材料根本就不涉及民主政治、生活水平的問題,所以選項A、B均不符合題意,排除;內陸與香港密切聯系僅僅是材料反映的現象而非本質,所以選項C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D項。
答案:D
10.民國初年,鎮(zhèn)江、揚州等地舉行新式婚禮,有證婚人演說、新人行三鞠躬禮,圍觀者有上千人。時人有詩云: “無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牽羊禮早更。最愛萬人齊著眼,看儂親手挽郎行?!边@一
10、社會景象說明( )
A.自由戀愛結婚之風盛行 B.國人普遍接受西方禮儀
C.傳統(tǒng)婚俗已經徹底廢除 D.辛亥革命推動移風易俗
解析:材料沒有反映自由戀愛結婚之風,只是提及到了新式婚禮,故A項錯誤;B項中“普遍”說法絕對;C項中“徹底”廢除說法絕對化;新式婚禮說明了移風易俗,而辛亥革命符合民國初年的時代特點,故D項正確。
答案:D
11.(2018·江蘇五校聯考)民國初年……各地離婚率上升,《夏津縣志》云“近數年來,結婚、離婚頗尚自由,通都大邑時有所聞”。對上述材料現象的分析正確的是( )
A.婚姻自由蔚然成風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社會環(huán)境相對寬松 D.西式婚禮成為
11、時尚
解析:民國初年婚姻尚未做到自由,故A項錯誤;材料主要論述是婚姻觀念變化,與民主共和思想沒有關系,故B項錯誤;材料中“近數年來,結婚、離婚頗尚自由”說明社會對婚姻限制相對自由,故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提及西式婚禮的信息,故D項錯誤。
答案:C
12.結婚“三大件”,就是結婚必需品的代名詞。20世紀70年代:手表、自行車、縫紉機。20世紀80年代:冰箱、彩電、洗衣機。20世紀90年代:空調、音響、錄像機。21世紀:房子、車子、票子。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不包括( )
A.思想觀念的變化 B.政府政策的引導
C.經濟的發(fā)展 D.科技的進步
解析: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一直倡導婚
12、事簡辦,反對鋪張浪費,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收效甚微,故選B項。
答案:B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個小題,每個小題26分,共52分)
13.(26分)(2018·山東臨沂市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國自古以來是大家庭制度,這個大家庭源于農業(yè)社會。定居,種田,那人愈多愈好,人多好做事。所以就鼓勵多子多孫,多少代都不分家。這是中國的長處,中國社會的優(yōu)點,自古以來就過社會團體生活,團體生活要照顧別人,因此中國人心量也就大。
大家庭好處在哪里?教育,父母不用操心,那是整個家族的事情。養(yǎng)老不用操心,老了怎么辦?落葉歸根,是回家養(yǎng)老,享天倫之樂。你在外面做事情,無論遇到什么困
13、難,家庭支持你,家庭是最可靠的支持者。你在外面所賺的,都貢獻給家庭,讓家庭這個力量愈來愈大,你在外面辦事愈來愈好。
——摘編自《古代中國的大家庭制度》
材料二:20世紀初,家庭制度在中國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通過把工作轉移到家庭之外,工廠也從不同的方向吸引父親、母親、孩子遠離家庭,從而改變傳統(tǒng)的家庭生活模式。人們的工作不再局限于以家庭為本位,而是轉變?yōu)樵诓煌墓I(yè)、商業(yè)機構之中。因此,年輕人大多離家工作,甚至離開自己生長的農村,到城市、工廠尋找工作機會。在這種生活環(huán)境下,父母子女、夫婦之間的工作隨著職業(yè)、地點而不同,毋須透過大家庭帶來生產力,因此小家庭模式逐漸衍生。
另外,由于人與人之間的
14、感情隨著彼此生活環(huán)境不同而較易變得淡薄,導致夫婦的關系較難長久地發(fā)展,離婚個案增多,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亦變得較為疏離,兄弟姊妹的爭吵亦趨于頻繁。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傳統(tǒng)以家庭為本的觀念漸為個人為本的觀念所取代,人們更重視個人的發(fā)展與地位,傾向于將個人置于家庭之上,沖擊傳統(tǒng)家庭文化所建立的道德價值觀與行事規(guī)范。
——據李永芳《改革開放30年中國家庭文化的嬗變》等整理
(1)根據材料一,指出我國古代大家庭制度形成的社會根源和積極作用。(10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家庭制度的變化及其原因,談談你對家庭建設的認識。(16分)
解析:第(1)問,社會根源:從材料中“這個大家庭
15、源于農業(yè)社會?!笨梢缘贸錾鐣磥碜杂谥袊淖越o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積極作用:從“大家庭好處在哪里?教育,父母不用操心,那是整個家族的事情。養(yǎng)老不用操心,老了怎么辦?落葉歸根,是回家養(yǎng)老,享天倫之樂?!笨梢缘贸鰣F體意識強;社會保障功能強,解決了教育和養(yǎng)老問題。從“你在外面做事情,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家庭支持你,家庭是最可靠的支持者。”可以得出為家庭成員提供財力支持和幫助。從“你在外面所賺的,都貢獻給家庭,讓家庭這個力量愈來愈大,你在外面辦事愈來愈好”可以得出保持了中華文明的延續(xù)性。
第(2)問,變化:從“人們的工作不再局限于以家庭為本位,而是轉變?yōu)樵诓煌墓I(yè)、商業(yè)機構之中……父母子女、
16、夫婦之間的工作隨著職業(yè)、地點而不同,毋須透過大家庭帶來生產力”可以看出大家庭逐漸解體,被小家庭取代;個人為本的觀念取代家庭為本的觀念。原因: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變化的原因主要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方面,一一分析即可。認識:結合上述分析,歸納出這種變化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影響,進而給出你的認識即可。
答案:(1)社會根源: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
積極作用:團體意識強;社會保障功能強,解決了教育和養(yǎng)老問題;為家庭成員提供財力支持和幫助;保持了中華文明的延續(xù)性。
(2)變化:大家庭逐漸解體,被小家庭取代;個人為本的觀念取代家庭為本的觀念。
原因: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新式教育的發(fā)展;民
17、主、平等、自由思想的傳播;國家法律建設和法治觀念不斷進步。
認識:高度重視家庭和家風建設;發(fā)揚尊老愛幼、互愛互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建立民主、平等、互愛的和諧家庭關系;國家政策、社會輿論應該引導建設良好的家風。
14.(26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將零散而混亂的過去信息整理成有條理的歷史知識是歷史解釋的基本任務;探討因果是歷史解釋的重要形式。
——據李劍鳴《歷史學家的修養(yǎng)和技藝》
根據材料二對歷史解釋的認識,結合所學知識解釋材料一圖中所示近代中國新事物的出現。
答案:整理:圖中所示新事物具體表現在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遷、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變遷、大眾傳播媒介的更新等幾個方面,集中體現了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
因果: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先進的西方工業(yè)文明對傳統(tǒng)中華文明的沖擊;部分先進的中國人倡導向西方學習和社會變革運動的影響。這些新事物的出現,促進了人們行為方式、思想觀念等方面的變化。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