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物理 高頻考點解密 專題01 質點的直線運動教學案.doc
-
資源ID:3887690
資源大?。?span id="24d9guoke414" class="font-tahoma">271KB
全文頁數:18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2019年高考物理 高頻考點解密 專題01 質點的直線運動教學案.doc
專題01 質點的直線運動
核心考點
考綱要求
參考系、質點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勻變速直線運動及其公式、圖象
Ⅰ
Ⅱ
Ⅱ
考點1 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
1.基本公式
(1)速度公式:v=at。
(2)位移公式:x=at2。
(3)速度與位移關系式:v2=2ax。
2.速度–時間圖象
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直線,直線的斜率代表加速度,斜率越大,表明加速度越大。
3.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重要比例關系
設T為等分的時間間隔,則有
①1T末、2T末、3T末、的速度之比:v1:v2:v3::vn=1:2:3::n
②1T內、2T內、3T內、的位移之比:x1:x2:x3::xn=1:22:32::n2
③第一個T內、第二個T內、第三個T內、的位移之比xⅠ:xⅡ:xⅢ::xN=1:3:5::(2N–1)
④通過前x、前2x、前3x、的位移所用時間之比t1:t2:t3::tn=1::::
⑤通過連續(xù)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時間之比t1:t2:t3::tn=1: (–1):(–)::(–)
⑥通過連續(xù)相等的位移末的速度之比v1:v2:v3::vn=1::::
如圖所示,在公路的十字路口,紅燈攔停了一車隊,攔停的汽車排成筆直的一列,第一輛汽車的前端剛好與路口停止線相齊,汽車長均為l=4.0 m,前面汽車尾部與相鄰汽車的前端相距均為d1=1.0 m。為了安全,前面汽車尾部與相鄰汽車的前端相距至少為d2=5.0 m才能開動,若汽車都以a=2 m/s2的加速度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綠燈亮起瞬時,第一輛汽車立即開動,求:
(1)第六輛汽車前端剛到達停止線時的速度大小v;
(2)從綠燈剛亮起到第六輛汽車前端與停止線相齊所需最短時間t。
【參考答案】(1) (2)
【試題解析】(1)第六輛汽車前端與停止線的距離,
由,得
(2)設第二輛汽車剛開動時,第一輛汽車至少已行駛的時間
則第二輛汽車剛開動時,第一輛至少行駛的距離:
由
解得
從綠燈剛亮起到第六輛汽車剛開動至少所需時間:
第六輛汽車剛開動到前端與停止線相齊所需時間:
從綠燈剛亮起到第六輛汽車前端與停止線相齊所需最短時間:
解得
1.(2018上海高中物理合格考模擬試題)對于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相鄰、相等時間間隔內的位移之差為常數
B.任意兩個相等時間內的速度變化量都相等
C.從開始運動起,在連續(xù)相等時間內通過的位移之比為1∶2∶3∶…
D.從開始運動起,通過連續(xù)相等的位移所需的時間之比為∶∶∶…
【答案】C
【解析】相鄰、相等時間間隔內的位移之差為常數,即?x=aT2,選項A正確;任意兩個相等時間內的速
考點2 初速度不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
1.一般公式法
一般公式法指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及推論三式。它們均是矢量式,使用時要注意方向性。
2.平均速度法
定義式對任何性質的運動都適用,而只適用于勻變速直線運動。
3.比例法
對于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與末速度為零的勻減速直線運動,可利用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重要特征的比例關系,用比例法求解。
4.逆向思維法
如勻減速直線運動可視為反方向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5.推論法
利用Δx=aT2:其推廣式xm–xn=(m–n)aT2,對于紙帶類問題用這種方法尤為快捷。
6.圖象法
利用v–t圖可以求出某段時間內位移的大??;追及問題;用x–t圖象可求出任意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
羚羊從靜止開始奔跑,經過50 m的距離能加速到最大速度25 m/s,并能維持一段較長時間,獵豹從靜止開始奔跑,經過60 m的距離能加速到最大速度30 m/s,以后只能維持這個速度4.0 s,設獵豹距離羚羊x米時開始攻擊,羚羊則從獵豹1.0 s后開始奔跑,假設羚羊和獵豹在加速階段分別做勻加速運動,且沿同一直線,求:
(1)獵豹要在最大速度減速前追上羚羊,x應在什么范圍內取值?
(2)獵豹要在加速階段追上羚羊,x應在什么范圍內取值?
【參考答案】(1) (2)
【試題解析】羚羊在加速時平均速度為
則加速所需時間為
其加速度為
獵豹加速的平均速度為則加速時間為
其加速度為
(1)獵豹從開始攻擊到減速運動的距離為
而羚羊在這段時間內的位移為
要追上羚羊,則有,故
(2)獵豹在加速階段時間內運動距離為
而羚羊在這段時間內的運動距離為
依題意有:故有
1.(2018云南宣威三中)一列火車做勻變速直線運動駛來,一人在軌道旁邊觀察火車運動,發(fā)現在相鄰的兩個10 s內,火車從他跟前分別駛過8節(jié)車廂和6節(jié)車廂,每節(jié)車廂長8 m(相鄰車廂連接處長度不計),求:
(1)火車加速度的大??;
(2)這20 s內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
(3)人剛開始觀察時火車速度的大小。
【答案】(1)0.16 m/s2 (2)5.6 m/s (3)7.2 m/s
【解析】(1)由題知,火車做勻加速運動,設火車加速度大小為a,L=8 m
,即
考點3 自由落體運動
1.自由落體運動
(1)影響落體運動快慢的因素是空氣阻力。忽略空氣阻力時,只在重力作用下輕重不同的物體下落快慢相同。
(2)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2.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
(1)自由落體的加速度
①定義: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都相同,這個加速度叫做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②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③大?。涸诘厍蛏喜煌牡胤?,g的大小是不同的,一般的計算中可以取g=9.8 m/s2或g=10 m/s2。如果沒有特別說明,都按g=9.8 m/s2進行計算。
(2)自由落體運動的實質是初速度v0=0,加速度a=g的勻變速直線運動。
(3)自由落體運動的公式:v=gt,h=gt2,v2=2gh。
3.自由落體運動解題的一般步驟
(1)審題,弄清題意,確定物體所做的運動是否為自由落體運動;
(2)明確已知的物理量和帶求的物理量;
(3)規(guī)定正方向,一般取豎直向下的方向為正方向,確定已知物理量的正負號;
(4)選擇恰當的規(guī)律求解。
某同學站在一平房邊觀察從屋檐邊滴下的水滴,發(fā)現屋檐邊滴水是等時的,且第5滴正欲滴下時,第1滴剛好到達地面;第2滴和第3滴水剛好位于窗戶的下沿和上沿,他測得窗戶上、下沿的高度差為1 m,由此求屋檐離地面的高度。
【參考答案】3.2 m
【試題解析】解法一(基本規(guī)律求解)設屋檐離地面高為x,滴水時間間隔為T
由x=gt2得第2滴水的位移為x2=g(3T)2
第3滴水的位移為x3=g(2T)2
又因為x2–x3=1 m
聯立解得T=0.2 s
屋檐高x=g(4T)2=3.2 m
解法二(比例法求解)
作出如圖所示的示意圖。
5滴水滴的位置等效為一滴水做自由落體運動連續(xù)相等時間內的位置。圖中自上而下相鄰點之間的距離比為1:3:5:7,因點“3”、“2”間距為1 m,可知屋檐離地面高度為(1+3+5+7) m=3.2 m
1.(2018廣州天河區(qū)一一三中)關于自由落體運動,下面說法錯誤的是
A.它是豎直向下,,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B.在開始連續(xù)的三個內通過的位移之比是
C.在開始連續(xù)的三個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
D.從開始運動起連續(xù)通過三個相等的位移所經歷的時間之比為
【答案】BD
考點4 豎直上拋運動
將物體以某一速度v0豎直向上拋出,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運動就是豎直上拋運動。
1.豎直上拋運動的性質
初速度v0≠0,加速度為a=–g的勻變速直線運動。
2.豎直上拋運動的規(guī)律
(1)基本公式
速度公式:v=v0–gt
位移公式:x=v0t–gt2,v2–=–2gx。
(2)推論
上升、下落時間t上=t下=,運動的總時間t總=t上+t下=,最大高度。
3.豎直上拋運動的基本特點
(1)上升到最高點的時間
時間
速度
運動方向
表示物體正在向上運動
表示物體處在最高點
表示物體正在向下運動
(2)上升的最大高度
時間
速度
運動方向
表示物體在拋出點上方
表示物體回到拋出點
表示物體在拋出點下方
4.豎直上拋運動的處理方法
(1)分段法:上升過程是a=–g,的勻變速直選運動;下落階段是自由落體運動。
(2)整體法:將全過程看成是初速度為v0、加速度為–g的勻變速直線運動。習慣上取v0的方向為正方向,則時正在上升,時正在下降,時物體在拋出點上方,時物體在拋出點下方。
(2018山東臨沂十九中)從地面上以初速度2v0豎直上拋物體A,相隔時間Δt后再以初速度v0從同一地點豎直上拋物體B,不計空氣阻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A、B可能在物體A上升過程中相遇
B.物體A、B只能在物體A下降過程中相遇
C.要使物體A、B相遇需要滿足條件
D.要使物體A、B相遇需要滿足條件
【參考答案】BD
【試題解析】A物體上升時,A的初速度大于B的初速度,且A先拋出,所以A的位移大于B的位移,不可能在A上升的過程中相遇,故A錯誤;物體A、B相遇有兩種可能:①A、B均在下降,A追上B;②A在下降,B在上升,即只能在物體A下降過程中相遇,故B正確;A在空中的總時間為,B在空中的總時間為,要使A、B能在空中相遇,,即得,故C錯誤,D正確。
1.某人站在三樓陽臺上,同時以10 m/s的速率拋出兩個小球,其中一個球豎直上拋,另一個球豎直下拋,它們落地的時間差為Δt;如果該人站在六樓陽臺上,以同樣的方式拋出兩個小球,它們落地的時間差為Δt′。不計空氣阻力,Δt′和Δt相比較,有
A.Δt′<Δt B.Δt′=Δt
C.Δt′>Δt D.無法判斷
【答案】B
考點5 剎車問題
1.汽車運動模型
將汽車的啟動過程、行駛過程和剎車過程分別簡化為勻加速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和勻減速直線運動,這樣就可以運用運動學的知識分析汽車的運動問題。
2.有關汽車行駛的幾個概念
(1)反應時間:人從發(fā)現情況到采取相應的行動經過的時間叫反應時間。
(2)反應距離:汽車行駛過程中,駕駛員發(fā)現前方有危險時,必須先經過一段反應時間才做出制動動作,在反應時間內汽車以原來的速度行駛,所行駛的距離成為反應距離。
(3)剎車距離:從制動剎車開始到汽車完全停下來,汽車做勻減速直線運動,所通過的距離叫剎車距離。
(4)停車距離:反應距離和剎車距離之和就是停車距離。
3.時間過量問題
在計算汽車剎車類速度減為零后不能再反方向運動的物體的位移時,要注意判斷題目所給時間t內物體是否已停止運動。若已停止運動,則不能將題給的時間t代入公式求位移,而應求出物體停止所需的時間t',用時間t'代入公式求位移,因為在以后的()時間內物體已經停止不動,此種情況為時間過量問題。
求解剎車距離時,根據速度與位移的關系式求解能有效避免因“時間過量”而造成錯解。
(2018全國大聯考)甲乙兩車在公路上同一車道行駛,甲在前乙在后,突然出現緊急情況,甲乙兩車同時剎車,剛開始剎車時兩車相距18 m,剎車過程中兩車的v–t圖象如圖所示,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在t=2 s時刻乙車與甲車發(fā)生追尾事故
B.在t=2 s時刻之前乙車與甲車發(fā)生追尾事故
C.甲乙兩車不會追尾,在t=2 s時刻兩車相距最近距離為8 m
D.甲乙兩車會在甲車停止之后發(fā)生追尾事故
【參考答案】D
【試題解析】由題可知,甲在前乙在后,如圖所示:
且t=2 s之前,,故t=2 s時,兩者相距最遠,圖中陰影部分面積為10 m,最遠距離為18 m+10 m=28 m,故ABC錯誤;由圖可知0~4 s內,兩者仍相距18 m,t=4 s時乙的車速為,,t=4 s后,乙車的位移為,故會發(fā)生追尾,D正確。
1.杭新景高速公路限速120 km/h,一般也要求速度不小于80 km/h。冬天大霧天氣的時候高速公路經常封道,否則會造成非常嚴重的車禍。如果某人大霧天開車在高速路上行駛,設能見度(觀察者與能看見的最遠目標間的距離)為30 m,該人的反應為0.5 s,汽車剎車時能產生的最大加速度的大小為5 m/s2,為安全行駛,汽車行駛的最大速度是
A.10 m/s B.15 m/s
C.m/s D.20 m/s
【答案】B
考點6 追及相遇問題
1.分析追及問題的方法技巧可概括為“一個臨界條件”、“兩個等量關系”
(1)一個臨界條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體間能否追上或(兩者)距離最大、最小的臨界條件,也是分析判斷問題的切入點;
(2)兩個等量關系:時間關系和位移關系,通過畫草圖找出兩物體的時間關系和位移關系是解題的突破口。
2.能否追上的判斷方法
物體B追趕物體A:開始時,兩個物體相距x0。若vA=vB時,xA+x0<xB,則能追上;若vA=vB時,xA+x0=xB,則恰好不相撞;若vA=vB時,xA+x0>xB,則不能追上。
4.(2016上海卷)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相繼經過兩段距離為16 m的路程,第一段用時4 s,第二段用時2 s,則物體的加速度是
A. B.
C. D.
【答案】B
5.(2016新課標全國Ⅰ卷)甲、乙兩車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駛,其v–t圖象如圖所示。已知兩車在t=3 s時并排行駛,則
A.在t=1 s時,甲車在乙車后
B.在t=0時,甲車在乙車前7.5 m
C.兩車另一次并排行駛的時刻是t=2 s
D.甲、乙兩車兩次并排行駛的位置之間沿公路方向的距離為40 m
【答案】BD
【解析】根據v–t圖象,可以判斷在t=1 s時,甲車和乙車并排行駛,故AC錯誤;在t=0時,甲車在乙車前的距離,故B正確;甲、乙兩車兩次并排行駛的位置之間沿公路方向的距離也就是從第1 s末到第3 s末兩車運動的位移,故D正確。
6.(2016江蘇卷)小球從一定高度處由靜止下落,與地面碰撞后回到原高度再次下落,重復上述運動,取小球的落地點為原點建立坐標系,豎直向上為正方向,下列速度v和位置x的關系圖象中,能描述該過程的是
【答案】A
7.(2017新課標全國Ⅰ卷)某探究小組為了研究小車在桌面上的直線運動,用自制“滴水計時器”計量時間。實驗前,將該計時器固定在小車旁,如圖(a)所示。實驗時,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輕推一下小車。在小車運動過程中,滴水計時器等時間間隔地滴下小水滴,圖(b)記錄了桌面上連續(xù)的6個水滴的位置。(已知滴水計時器每30 s內共滴下46個小水滴)
(1)由圖(b)可知,小車在桌面上是____________(填“從右向左”或“從左向右”)運動的。
(2)該小組同學根據圖(b)的數據判斷出小車做勻變速運動。小車運動到圖(b)中A點位置時的速度大小為___________m/s,加速度大小為____________m/s2。(結果均保留2位有效數字)
【答案】(1)從右向左 (2)0.19 0.037
【解析】(1)小車在阻力的作用下,做減速運動,由圖(b)知,從右向左相鄰水滴間的距離逐漸減小,所以小車在桌面上是從右向左運動;(2)已知滴水計時器每30 s內共滴下46個小水滴,所以相鄰兩水滴間的時間間隔為:,所以A點位置的速度為:,根據逐差法可求加速度:,解得a=0.037 m/s2。
8.(2017新課標全國Ⅱ卷)某同學研究在固定斜面上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和加速度之間的關系。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滑塊、長度不同的矩形擋光片、光電計時器。
實驗步驟如下:
①如圖(a),將光電門固定在斜面下端附近;將一擋光片安裝在滑塊上,記下擋光片前端相對于斜面的位置,令滑塊從斜面上方由靜止開始下滑;
②當滑塊上的擋光片經過光電門時,用光電計時器測得光線被擋光片遮住的時間?t;
③用?s表示擋光片沿運動方向的長度,如圖(b)所示,表示滑塊在擋光片遮住光線的?t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大小,求出;
④將另一擋光片換到滑塊上,使滑塊上的擋光片前端與①中的位置相同,令滑塊由靜止開始下滑,重復步驟②③;
⑤多次重復步驟④;
⑥利用實驗中得到的數據作出–?t圖,如圖(c)所示。
完成下列填空:
(1)用a表示滑塊下滑的加速度大小,用vA表示擋光片前端到達光電門時滑塊的瞬時速度大小,則 與vA、a和?t的關系式為= 。
(2)由圖(c)可求得,vA= cm/s,a= cm/s2。(結果保留3位有效數字)
【答案】(1) (2)52.1 16.6(15.8~16.8)
【解析】(1)設擋光片末端到達光電門的速度為v,則由速度時間關系可知:,且
聯立解得:;
(2)由圖(c)可求得vA=52.1 cm/s,,即a=16.6 cm/s2。
9.(2016天津卷)某同學利用圖示裝置研究小車的勻變速直線運動。
(1)實驗中必要的措施是______。
A.細線必須與長木板平行 B.先接通電源再釋放小車
C.小車的質量遠大于鉤碼的質量 D.平衡小車與長木板間的摩擦力
(2)他實驗時將打點計時器接到頻率為50 Hz的交流電源上,得到一條紙帶,打出的部分計數點如圖所示(每相鄰兩個計數點間還有4個點,圖中未畫出)。s1=3.59 cm,s2=4.41 cm,s3=5.19 cm,s4=5.97 cm,s5=6.78 cm,s6=7.64 cm。則小車的加速度a=______m/s2(要求充分利用測量的數據),打點計時器在打B點時小車的速度vB=_______m/s。(結果均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答案】(1)AB (2)0.80 0.40
10.(2016海南卷)某同學利用圖(a)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物塊速度隨時間的變化。物塊放在桌面上,細繩的一端與物塊相連,另一端跨過滑輪掛上鉤碼。打點計時器固定在桌面左端,所用交流電源頻率為50 Hz。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連接在物塊上。啟動打點計時器,釋放物塊,物塊在鉤碼的作用下拖著紙帶運動。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紙帶如圖(b)所示(圖中相鄰兩點間有4個點未畫出)。
根據實驗數據分析,該同學認為物塊的運動為勻加速運動?;卮鹣铝袉栴}:
(1)在打點計時器打出B點時,物塊的速度大小為_______m/s。在打出D點時,物塊的速度大小為_______m/s;(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2)物塊的加速度大小為_______m/s2。(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答案】(1)0.56 0.96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