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大豐市萬盈二中七年級語文上冊 古詩詞賞析素材 蘇教版
《江蘇省大豐市萬盈二中七年級語文上冊 古詩詞賞析素材 蘇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江蘇省大豐市萬盈二中七年級語文上冊 古詩詞賞析素材 蘇教版(1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七年級(上)詩詞 一、 王灣《次北固山下》 作者介紹: 王灣(693年~751年)唐代詩人。字號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間(712年~713年)進士及第,授滎陽縣主簿。開元五年(717年)唐朝政府編次官府所藏圖書,9年書成,共200卷,名為《群書四部錄》。王灣由滎陽主簿受薦編書,參與集部的編撰輯集工作,書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陽尉。約在開元十七年,他曾作詩贈當時宰相蕭嵩和裴光庭,后來不幸去世。 賞析:這首題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見于唐人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唐人殷璠選入《河岳英靈集》時題為《江南意》,但有不少異文:“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潮平兩岸失,風(fēng)正數(shù)帆懸。海日
2、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來觀氣象,惟向此中偏?!北疚南祿?jù)長期傳誦的《次北固山下》。 王灣是洛陽人,一生中,“嘗往來吳楚間”?!氨惫躺健保诮窠K鎮(zhèn)江市以北,三面臨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為“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其“東行”,當是經(jīng)鎮(zhèn)江到江南一帶去。詩人一路行來,當舟次北固山下的時候,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觸發(fā)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這一千古名篇。 詩以對偶句發(fā)端,既工麗,又跳脫?!翱吐贰?,指作者要去的路?!扒嗌健秉c題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著展現(xiàn)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這一聯(lián)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
3、,已流露于字里行間,與末聯(lián)的“鄉(xiāng)書”、“歸雁”,遙相照應(yīng)。 次聯(lián)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xiàn)“潮平”的結(jié)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這一句,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風(fēng)正一帆懸”,便愈見精采?!皯摇笔嵌硕酥敝钡馗邟熘臉幼印T娙瞬挥谩帮L(fēng)順”而用“風(fēng)正”,是因為光“風(fēng)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fēng)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fēng),又是和風(fēng),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nèi)容。這一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于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姜齋詩話》卷上)??梢栽O(shè)想,如果在曲曲
4、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轉(zhuǎn)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xiàn)的。如果在三峽行船,即使風(fēng)順而風(fēng)和,卻依然波翻浪涌,這樣的小景也是難得出現(xiàn)的。詩句妙在通過“風(fēng)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xiàn)出來了。 讀到第三聯(lián),就知道作者是于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潮平而無浪,風(fēng)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這顯然是一個晴明的、處處透露著春天氣息的夜晚,孤舟揚帆,緩行江上,不覺已到殘夜。這第三聯(lián),就是表現(xiàn)江上行舟,即將天亮?xí)r的情景。 這一聯(lián)歷來膾炙人口,殷璠說:“‘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詩人已來少有此句。張燕公(張說)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保ā逗釉?/p>
5、英靈集》)明代胡應(yīng)麟在《詩藪·內(nèi)編》里說,“海日”一聯(lián)“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xiāng)之情呢?這兩句煉字煉句也極見功夫。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diào),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qū)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xiàn)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
6、切,而且表現(xiàn)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shù)鼓舞力量。 海日東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于綠水之上,繼續(xù)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cè)ァ_@時候,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jīng)過洛陽的??!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托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人。這兩句緊承三聯(lián)而來,遙應(yīng)首聯(lián),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xiāng)思愁緒。 二、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譯文: 折斷的畫戟沉沒在泥沙中尚未銷融,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隱約看見歷史的刀光劍影。 倘若東風(fēng)不來,周瑜怎么能借東風(fēng)
7、火燒曹操八十萬水軍而大獲全勝呢? 三國大局不定,想必曹操兩年后在鄴都(今河北臨漳縣)建造銅雀臺廣羅天下名姬的時候,東吳美人大喬(孫策夫人)和小喬(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鎖銅雀,春恨無限了。 作者介紹: 杜牧(803—約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屬縣)人。晚唐詩人。入仕后累官至遷膳部員外郎。朋黨之爭時,被李德裕排擠,而后復(fù)為用。入朝,官至中書舍人。《全唐詩》編其詩入卷。他關(guān)心國事,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擁護中央集權(quán),主張抵御入侵之敵,反對腐化,同情人民。他曾寫《原十六了》、《罪言》等軍事論文,分析藩鎮(zhèn)割據(jù)之病源及邊防戰(zhàn)守之事,其意透徹,但無人問津。他喜歡兵法,注釋過《孫子》,他的詩
8、文亦受兵法影響,意氣縱橫,抑揚跌宕。他的《答莊充書》說“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wèi)”,是用兵法來比喻創(chuàng)作。他的詩與李商隱齊名。其政治詩如長篇《感懷詩》共五十三韻,是學(xué)杜甫的《北征》和《詠懷五百字》。反映現(xiàn)實的律詩如《河湟》、《早雁》等都蘊含著深沉的對時政批評之諷。藝術(shù)上最有特色的是寫景抒情的七絕,詠史詩《過華清宮絕句》、《赤壁》等頗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義深婉,風(fēng)格飄逸。由于國熱已如江河日下,故這些詩常流露感傷情調(diào)。其《阿房宮賦》也為人稱道且標志著文賦體之形成。生平祥見《新唐書》卷一六六。有《樊川文集》。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經(jīng)過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縣西
9、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zhàn)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發(fā)生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zhàn),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zhàn)役。其結(jié)果是孫、劉聯(lián)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tǒng)帥周瑜,乃是這次戰(zhàn)役中的頭號風(fēng)云人物。 詩篇開頭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慨嘆。在那一次大戰(zhàn)中遺留下來的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經(jīng)過了六百多年,還沒有被時光銷蝕掉,現(xiàn)在被人發(fā)現(xiàn)了。經(jīng)過自己一番磨洗,鑒定了它的確是赤壁戰(zhàn)役的遺物,不禁引起了“懷古之幽情”。由這件小小的東西,詩人想到了漢末那個分裂動亂的時代,想到那次重大意義
10、的戰(zhàn)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這前兩句是寫其興感之由。 后兩句是議論。在赤壁戰(zhàn)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戰(zhàn)勝了數(shù)量上遠遠超過己方的敵人,而其能用火攻則是因為在決戰(zhàn)的時刻,恰好刮起了強勁的東風(fēng),所以詩人評論這次戰(zhàn)爭成敗的原因,只選擇當時的勝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勝的因素—東風(fēng)來寫,而且因為這次勝利的關(guān)鍵,最后不能不歸到東風(fēng),所以又將東風(fēng)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fēng)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fēng)不給周郎以方便,那么,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觀。因此,接著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鋪敘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只間接地描
11、繪兩個東吳著名美女將要承受的命運。如果曹操成了勝利者,那么,大喬和小喬就必然要被搶去,關(guān)在銅雀臺上,以供他享受了。(銅雀臺在鄴縣,鄴是曹操封魏王時魏國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 后來的詩論家對于杜牧在這首詩中所發(fā)表的議論,也有一番議論。宋人許《彥周詩話》云:“杜牧之作《赤壁》詩,……意謂赤壁不能縱火,為曹公奪二喬置之銅雀臺上也。孫氏霸業(yè),系此一戰(zhàn)。社稷存亡,生靈涂炭都不問,只恐被捉了二喬,可見措大不識好惡?!边@一既淺薄而又粗暴的批評,曾經(jīng)引起許多人的反對。如《四庫提要》云:“(許)譏杜牧《赤壁》詩為不說社稷存亡,惟說二喬,不知大喬乃孫策婦,小喬為周瑜婦,二人入魏,即吳亡可知。
12、此詩人不欲質(zhì)言,故變其詞耳?!边@話說得很對。正因為這兩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屬于東吳統(tǒng)治階級中最高階層的貴婦人。大喬是東吳前國主孫策的夫人,當時國主孫權(quán)的親嫂,小喬則是正在帶領(lǐng)東吳全部水陸兵馬和曹操決一死戰(zhàn)的軍事統(tǒng)帥周瑜的夫人。她們雖與這次戰(zhàn)役并無關(guān)系,但她們的身分和地位,代表著東吳作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的尊嚴。東吳不亡,她們決不可能歸于曹操;連她們都受到凌辱,則東吳社稷和生靈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詩人用“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樣一句詩來描寫在“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的情況之下,曹操勝利后的驕恣和東吳失敗后的屈辱,正是極其有力的反跌,不獨以美人襯托英雄,與上句周郎互相輝映,顯得更有情致而已。
13、 詩的創(chuàng)作必須用形象思維,而形象性的語言則是形象思維的直接現(xiàn)實。如果按照許那種意見,我們也可以將“銅雀春深鎖二喬”改寫成“國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韻腳雖然無一不合,但一點詩味也沒有了。用形象思維觀察生活,別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詩的生命。杜牧在此詩里,通過“銅雀春深”這一富于形象性的詩句,即小見大,這正是他在藝術(shù)處理上獨特的成功之處。 另外,有的詩論家也注意到了此詩過分強調(diào)東風(fēng)的作用,又不從正面歌頌周瑜的勝利,卻從反面假想其失敗,如何文煥《歷代詩話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謂幸而成功,幾乎家國不保。”王堯衢《古唐詩合解》也說:“杜牧精于兵法,此詩似有不足周郎處?!边@些看法,都是值得加
14、以考慮的。杜牧有經(jīng)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對當時中央與藩鎮(zhèn)、漢族與吐蕃的斗爭形勢,有相當清楚的了解,并曾經(jīng)向朝廷提出過一些有益的建議。如果說,孟軻在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jīng)知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則,而杜牧卻還把周瑜在赤壁戰(zhàn)役中的巨大勝利,完全歸之于偶然的東風(fēng),這是很難想象的。他之所以這樣地寫,恐怕用意還在于自負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氣。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廣武戰(zhàn)場時所發(fā)出的“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那種慨嘆在內(nèi),不過出語非常隱約,不容易看出來罷了。 三、蘇軾《浣溪沙》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譯文
15、: 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間小路清沙凈無泥,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執(zhí)著奔向西!不必?zé)绹@白發(fā),多愁唱黃雞。 作者介紹: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xué)藝術(shù)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16、;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chuàng)了湖州畫派。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三寸有余.蘇軾為人寬大如海。蘇軾是蘇洵的次子,嘉祐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年),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還是有部分認可的,前期反對,后期深入民間,了解到新法的好處,轉(zhuǎn)而贊成新法的好的方面。),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臺詩案”,責(zé)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fù)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
17、;4個月后,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二品),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兆诩次?,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屬江蘇),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六歲。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年—1066年)、弟弟蘇轍(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學(xué)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
18、、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fēng),同杰出詞人辛棄疾并稱為“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lǐng)袖的舊黨。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也有學(xué)者認為是蔡京)并稱“宋四家"。在詩中難免有些政治思想。 賞析: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xiàn)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上片寫暮春游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jīng)過春雨的
19、沖刷,潔凈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么幽美寧靜的山林景致?。∈灼咦旨赛c出游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敖弊峙c“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凄婉,本是易引發(fā)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yī)者相伴游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傊掀皇菍憣嵕?,其內(nèi)心所喚起的應(yīng)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20、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fā)感慨和議論?!鞍俅|到海,何時復(fù)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曾使古今無數(shù)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chǎn)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么不可以重新?lián)碛星啻耗耆A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yīng)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tài)。因為人并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wěn),鏡里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
21、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yīng)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tài),體現(xiàn)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tài)。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回流時所生發(fā)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
22、下片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梢哉f,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fā)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陰里,鴉雀先后進入了夢鄉(xiāng)。由于夜深,秋露打濕了庭中桂花。今天晚上人們都在仰望皎潔明亮的月亮,卻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誰家? 作者介紹: 王建,唐代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家貧,“從軍走馬十三年”,居鄉(xiāng)則“終日憂衣食”,四十歲以后,“白發(fā)初為吏”,
23、沉淪于下僚,任縣丞、司馬之類,世稱王司馬。他寫了大量的樂府,同情百姓疾苦,與張籍齊名。又寫過宮詞百首,在傳統(tǒng)的宮怨之外,還廣泛地描繪宮中風(fēng)物,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他寫過一些小詞,別具一格,《調(diào)笑令》,原題為“宮中調(diào)笑”,可見本是專門供君王開開玩笑的,王建卻用來寫宮中婦女的哀怨:“團扇,團扇,美人并來遮面。玉顏憔悴三年,誰復(fù)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蹦┚鋽蒯斀罔F,守望之情,躍然紙上。又如《江南三臺》:“揚州池邊小婦,長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純是白描,卻別有情趣。 王建是大歷進士。門第衰微,早歲即離家寓居魏州鄉(xiāng)間。20歲左右,與張籍相識,一道從師求學(xué),并
24、開始寫樂府詩。貞元十三年(797),辭家從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荊州等地,寫了一些以邊塞戰(zhàn)爭和軍旅生活為題材的詩篇。在“從軍走馬十三年”(《別楊校書》)后,離開軍隊,寓居咸陽鄉(xiāng)間,過著“終日憂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元和八年(813)前后,“白發(fā)初為吏”(《初到昭應(yīng)呈同僚》),任昭應(yīng)縣丞。長慶元年(821),遷太府寺丞,轉(zhuǎn)秘書郎。在長安時,與張籍、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楊巨源等均有往來。大和初,再遷太常寺丞。約在大和三年(829),出為陜州司馬。世稱王司馬。大和五年,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刺史,賈島曾往見贈詩。此后行跡不詳。 賞析: 題中的“十五夜”,結(jié)合三、四兩句來看,應(yīng)指
25、中秋之夜。詩題,《全唐詩》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詳,其友。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于適應(yīng)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后進入了睡鄉(xiāng)。 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使人不由會聯(lián)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樹棲鴉”,主要應(yīng)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
26、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皹錀f”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這句詩讓我聯(lián)想到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lián)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lián)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你看他選取“無聲”二字,那么細致地表現(xiàn)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
27、的浸潤之久。而且豈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白兔呢,那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帶給我們的是多么豐富的美的聯(lián)想。 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回賞月,神馳意遠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xiàn)的時候,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
28、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xiàn)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并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情癡,手法確實高妙。 在煉字上,1.一個“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jié)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xiàn)得非常委婉動人。 這
29、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絕。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殷璠《河岳英靈集》卷上贊王維詩“著壁成繪”,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這一評語也可移之于評一切有意境的唐詩。正因為如此,所以歷代畫家喜作唐人詩意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它的背景為曲岸遠山,長空明月。畫面中心是一處臨水的勝游之地,曲欄圍著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葉梧桐樹上有幾只棲鴉,樹旁生長著枝葉婆娑的秋桂。樹下五人,兩人望月而語,談興正濃。旁一戴幞頭揮扇的官員和一帶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貫注地聆聽他們談天。整個畫面遠近主從。層次井然,有動有靜,和諧統(tǒng)一,頗為傳神。但這幅版畫僅是畫家別出心裁構(gòu)想出的意境,,而
30、且它對全詩點睛之筆——秋思未作充分表達,實是美中不足。在這一點上,詩歌語言的藝術(shù)顯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五、 蘇軾《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xiàn)在是什么年代了。 我想乘著風(fēng)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
31、月宮,在高空中經(jīng)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在浮想聯(lián)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fēng),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間! 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一面轉(zhuǎn)到另一面,低低的灑在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 明月不該有什么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之時才圓?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zhuǎn)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愿離人能平安康健,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作者介紹: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
32、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xué)藝術(shù)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chuàng)了湖州畫派。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三寸有余.蘇軾為人寬大如海。蘇軾是蘇洵的次子,嘉祐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年),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還是有部分認可的,前期反對,后期深入民間,了解到新法的好處,轉(zhuǎn)而贊成新法的好的
33、方面。),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臺詩案”,責(zé)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fù)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后,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二品),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兆诩次唬錾獗睔w,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屬江蘇),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六歲。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年
34、—1066年)、弟弟蘇轍(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學(xué)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薄叭K”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fēng),同杰出詞人辛棄疾并稱為“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lǐng)袖的舊黨。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也有學(xué)者認為是蔡京)并稱“宋四家"。在詩中難免有些政治思想。
35、 賞析: 本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節(jié),當時蘇軾正任密州知府。 中秋,皓月當空,銀光瀉地,蘇軾想起了分別七年的蘇轍。詞人舉杯望月,心中生起無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張若虛癡情的追問,在蘇軾心中回響。不禁觸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詞開篇,豪邁的意氣,在“把酒問天”中排空直入,似乎瀟灑的帶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憤?!安恢焐蠈m闕、今夕是何年”將天上與人間作對比,突出了他當時“仕”與“隱”的矛盾心理,詞人不滿現(xiàn)實,企望天上的純潔。但天上恰如人間,同樣不能圓滿,同樣一種缺陷的美好。蘇軾遙望月宮,似與嫦娥共舞,身處瑤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飄逸中帶著幾分酒后的輕狂。 隨著月光的移動,低照在門
36、窗上,照的屋里的詞人難以入眠。無眠的孤清與親人分離的悲涼只能唯圓月是問。但作者知道人之離合與月之圓卻是自右而然。既知此理便“不應(yīng)有恨”,從而感情轉(zhuǎn)入理智,化悲怨而為曠達?!暗溉碎L久,千里共蟬娟”表達了作者樂觀的態(tài)度:既只要人常在,縱然千里阻隔,也能同賞一輪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契合人事。在月的陰晴圓缺中,滲進濃厚的哲學(xué)意味,本詞意境虛虛實實:文字在幻想與現(xiàn)實中穿梭‘思緒在天上與人間中徘徊。孤獨的作者終于求得出路:離合的悲歡,政途的苦悶,只可借自寬自慰來消解,只能曠達的一笑而過。 六、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37、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譯文: 京城大道上空絲雨紛紛,它像乳汁般細密而滋潤,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jié),遠勝過綠楊滿城的暮春。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漢族,唐河內(nèi)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 賞析: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fēng)格清
38、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首句點出初春小雨 ,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yōu)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后的景色。以遠看似有 ,近看卻無 ,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朧景象。寫出了春草剛剛發(fā)芽時,若有若無,稀疏,矮小的特點。可與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
39、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yōu)勝,別出新意。前兩句體察景物之精細已經(jīng)令人稱贊,后兩句如騎兵驟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這首小詩,詩人只運用簡樸的文字 ,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坍嫾毮仯炀鋬?yōu)美,構(gòu)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jié)濕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全篇中絕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遙看近卻無”了。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掛著冰凌兒的時候,春天連影兒也看不見。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來了
40、。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跡,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朧朧,仿佛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粗?,人們心里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可是當人們帶著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么顏色了。詩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遠遠望去,再像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這設(shè)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纖細小雨。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酥就是奶油。
41、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臨末,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jié)特有的,它柔嫩飽含水分,象征著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煙柳已經(jīng)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愛了。像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為貴”,早春時節(jié)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嬌貴的?!靶履甓嘉从蟹既A,二月初驚見草芽”(韓愈《春雪》)。這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嚴冬方盡,余寒猶厲
42、,突然看到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這一些輕淡的綠,是當時大地唯一的裝飾;可是到了晚春則“草樹知春不久歸”(韓愈《晚春》),這時那怕柳條兒綠得再好,人們也無心看,因為已缺乏那一種新鮮感。 所以,詩人就在第三句轉(zhuǎn)折時提醒說:“最是一年春好處。”一年之計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處卻又在早春。 這首詩既詠早春,又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shù)美。 七、 辛棄疾《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
43、風(fēng)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 譯文: 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正在棲息的鳥鵲,它們離開枝頭飛走了。在清風(fēng)吹拂的深夜,蟬兒叫個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聲,好像是在訴說好年成。不一會,烏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遠方的天邊還有七八顆星星在閃爍,山 前竟然落下幾點雨。行人著慌了:那土地廟樹叢旁邊過去明明有個茅店可以避雨,現(xiàn)在怎么不見了?他急急從小橋過溪,拐了個彎,茅店就出現(xiàn)在他的眼前。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5.18-1207.10.3),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軒,因此自號“稼軒居士”。漢族,歷城(
44、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遙墻鎮(zhèn)四風(fēng)閘村)人。辛棄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zhàn)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nèi)容。他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辛棄疾在文學(xué)上與蘇軾齊名,號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 賞析: 《西江月》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記作者深夜在鄉(xiāng)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讀前半片,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懊髟聞e枝驚鵲
45、”句的“別”字是動詞,就是說月亮落了,離別了樹枝,把枝上的烏鵲驚動起來。這句話是一種很細致的寫實,只有在深夜里見過這種景象的人才懂得這句詩的妙處。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guān)鍵全在“別”字,它暗示鵲和枝對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里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jié)果?!暗净ā倍湔f明季節(jié)是在夏天。在全首詞中這兩句產(chǎn)生的印象最為鮮明深刻,它把農(nóng)村夏夜里熱鬧氣氛和歡樂心情都寫活了。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huán)境。這四句里每句都有聲音(
46、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fēng)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變動了。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一個威脅,這是一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有這一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芭f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xiàn)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頭,路轉(zhuǎn)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后兩句才見出有人
47、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先藏鋒不露,到最后才一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xué)習(xí)的。 這首詞,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一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shù)的形象。藝術(shù)的形象的有力無力,并不在采用的情節(jié)多寡,而在那些情節(jié)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jù)點,四面伸張,伸入現(xiàn)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練,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 八、 劉禹錫《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
48、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只鶴凌云而飛起, 就引發(fā)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作者介紹: 劉禹錫,字夢得,彭城人。貞元九年,擢進士第,登博學(xué)宏詞科,從事淮南幕府,入為監(jiān)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與之圖議,言無不從。轉(zhuǎn)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叔文敗,坐貶連州刺史,在道貶朗州司馬。落魄不自聊,吐詞多諷托幽遠。蠻俗好巫,嘗依騷人之旨。倚其聲作《竹枝詞》十馀篇,武陵溪洞間悉歌之。居十年,召還。將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觀看花詩涉譏忿,執(zhí)政不悅,復(fù)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為言,改連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為主客郎中。又
49、以作重游玄都觀詩,出分司東都。度仍薦為禮部郎中,集賢直學(xué)士。度罷,出刺蘇州,徙汝、同二州,遷太子賓客分司。禹錫素善詩,晚節(jié)尤精。不幸坐廢,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適。與白居易酬復(fù)頗多,居易嘗敘其詩曰: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又言其詩在處應(yīng)有神物護持,其為名流推重如此。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二,贈戶部尚書。詩集十八卷,今編為十二卷。 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里,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熏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
50、劉禹錫的《秋詞》,卻另辟蹊徑,一反常調(diào),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后的作品。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自宋玉于《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diào),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xiàn)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拔已浴闭f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皠俅撼薄本褪窃娙藢τ谇锞白顬槌浞值恼J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
51、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痹娙俗プ∏锾臁耙机Q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xiàn)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xiàn)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shù)的魅力,發(fā)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么悲涼的氣息,我們隨著詩人的“詩情”,借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
52、空般馳騁于碧空之上。于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于一爐,表現(xiàn)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后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九、《論語》八則 1、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xué)而》) 學(xué)習(xí)需要不斷復(fù)習(xí)才能掌握。學(xué)了知識,按時復(fù)習(xí),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xué)習(xí)方法,也有學(xué)習(xí)態(tài)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
53、的風(fēng)格。這是講個人修養(yǎng)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復(fù)習(xí)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fā)現(xiàn)。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xué)則殆?!?《為政》)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里闡述了學(xué)習(xí)和思考的辯證關(guān)系,也是講學(xué)習(xí)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于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tài)度。 5、子貢問曰: “孔
54、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xué)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于貢的問話,借題發(fā)揮,教育弟子要勤學(xué)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xué)習(xí)態(tài)度和方法。要把學(xué)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知識?!皩W(xué)而不厭”,講的是好學(xué)精神,學(xué)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罢d人不倦”,講的是教學(xué)態(tài)度,要熱情地教導(dǎo)學(xué)生??子谝簧际沁@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么呀?”表現(xiàn)
55、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粨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yīng)當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去學(xué)習(xí),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边@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孔子說:“教育學(xué)生不到他冥思苦想想不通而迫切希望知道的時候,不去開導(dǎo)他;不到他迫切想說而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告訴他一個角,他卻不能以此推知其他三個角,就不要再給他講了?!? ?介紹: 《論語》是儒家學(xué)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
56、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xué)》《中庸》《孟子》《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并稱“四書五經(jīng)”。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后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歷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xiāng)(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nóng)歷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3歲,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十、《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57、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譯文: 遙遙相望的牛郎星,明亮潔凈的織女星.(織女)輕巧地舉起柔美潔白的雙手,一札一札地穿梭織布.(因相思)一整天也織不成布匹來,哭得淚落如雨下.銀河的水既清又淺,(兩星)相距又能有多遠?在那又清又淺的銀河兩邊,(牛郎織女)只能含情脈脈地相望而不能互訴衷腸! 賞析: 這首詩選自《古詩十九首》。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蕭統(tǒng)所編《文選》內(nèi)收錄有無名氏古詩多首,題為《古詩》。這些詩大多作于東漢末年至建安之前幾十年間,作者多屬于中下層文人,反映的主要是中下層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內(nèi)容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描寫仕途失
58、意的苦悶和悲哀 , 一類寫游子思婦別離相思之苦。具體而言,離情別緒、人生的失意和無常之感,是《古詩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內(nèi)容。因此后人往往將它看作一個整體,又由于它們共有十九首詩,故用《古詩十九首》來命名。 這首詩敘述的是牛郎織女的故事。題目為《迢迢牽牛星》,但本詩的主人公并不是牛郎而是織女??椗男蜗笤从诿耖g傳說。在人們的心目中,織女是勤勞、美麗、多情的化身。本詩著重刻畫的是織女哀傷不幸的一面。 詩篇開頭,由牽牛星引出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引出織女織作的場面,但這并不是本詩敘寫的重點,“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句承上啟下進行過渡,一下子將孤獨、哀怨、痛苦、不幸的織女推到了讀者面前
59、,與她日夜相思的牛郎卻因隔著天河而不能相見,天河水清且淺,兩岸相距并不遙遠,卻無人給他們搭上一座小橋讓二人相會,織女只能默默凝視,欲語不能,盈盈粉淚,柔腸寸斷。這真是“凄凄慘慘戚戚”,讓讀者感慨哀嘆,唏噓不已。 這首詩之所以流傳久遠,還在于它深刻的內(nèi)涵,詩句表面是寫織女相思牛郎的事,而實際是抒發(fā)人世間思婦對遠在他鄉(xiāng)戀人的離愁別緒?!豆旁娛攀住返碾x情別緒,表現(xiàn)為思鄉(xiāng)和懷人。有游子深切的思鄉(xiāng)情懷,思婦的閨思和愁怨。天上的熠熠雙星及其美麗的愛情傳說,是容易使久居深閨的婦人徹夜難眠,觸動她們滿腔的離愁別緒。本詩明寫神話故事,暗寫現(xiàn)實生活,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發(fā)閨婦的感傷情懷。 十一、李白《聞王昌
60、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 譯文: 楊花都凋謝了,只有杜鵑在聲聲哀啼, 我得知你被貶到龍標,跋涉五溪。 我把愁心托付給明月, 與風(fēng)一同伴隨你奔赴夜郎之西。 作者介紹: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身高七尺六,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我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其詩風(fēng)豪放飄逸灑脫,想象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yǎng)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大李杜”
61、,與李商隱、李賀三人并稱唐代“三李”,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賞析: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于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guī),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nèi),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斑^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xiàn)。 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fēng)飄到龍標。這兩句詩所表現(xiàn)的意味,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
62、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左遷:眨官降職。古人以右為尊,左為卑,故稱。龍標:唐代縣名。唐武德七年(624)設(shè)置,治所在今湖南黔陽縣。王昌齡貶官龍標,故后世習(xí)稱王龍標。詩中“聞道龍標”,即以貶官之地龍標代指王昌齡。 這是李白的一首七絕名作。據(jù)考證,王昌齡貶為龍標尉約在天寶七載(748)。第二年楊花飄落、子規(guī)鳴囀的暮春季節(jié),李白在揚州聽到王昌齡被貶的消息后,寫下這一情真意切的詩篇,寄給貶謫遠方的王昌齡。 王昌齡為何被貶?當時殷璠在《河岳英靈集》評語中說是“不矜細行”,新舊唐書也都說是“不護細行”,可見王昌齡沒有犯大的過錯,充其量只不過是細枝末節(jié)的小事,竟然被貶滴到離京城長安三千
63、多里外的“遐荒”,這就不能不使人同情和嘆惜。詩人常建在一首懷念王昌齡的詩中已流露憤慨和不平:“謫居未為嘆,讒枉何由分?”(《鄂諸招王昌齡張債》)李白更是不顧社會上“謗議沸騰”(殷璿語,引自《唐詩紀事》),秉筆直抒胸臆,表達了他對王昌齡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一、二兩句,側(cè)重于寫景和敘事。起句用筆奇巧,寫景中暗寓節(jié)令。楊花漫天飛舞,飄泊無定;子規(guī)(杜鵑鳥)一聲聲“不如歸去”,鳴聲凄厲。景物的描寫,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節(jié)令和環(huán)境,也象征著飄零之感和離別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無縫! 次句敘事?!斑^五溪”,點明王昌齡跋涉窮山惡水,到達龍標。五溪一帶,當時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之地,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
64、難,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此句雖是簡單的敘事,但王昌齡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關(guān)懷王昌齡安危之情,已力透紙背。 三、四兩句則轉(zhuǎn)為抒情。第三句以擬人化的手法寫月,賦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內(nèi)心悲愁,無可排遣,無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拔壹某钚呐c明月”,詩人只好把滿腔悲愁托付給普照寰宇的明月,帶給遠隔數(shù)千里的天涯淪落人。 結(jié)句奇語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風(fēng)也擬人化了,愿隨迅疾的長風(fēng)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過五溪”遙相呼應(yīng),語意有異,其實相同,都是指王昌齡的貶謫地龍標。至此,我們看到詩人李白寄給王昌齡不僅僅是一首短詩,而是一片真摯的友情,一顆赤誠的心。 全詩想像豐富,構(gòu)思奇特,正是李白善于吸收樂府民歌豐富滋養(yǎng)的結(jié)果。六朝吳聲歌曲《子夜秋歌》已有“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佳句;初唐詩人齊搟《長門怨》是一首列入“相和歌辭”的樂府詩,詩中“將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懷”,也是以擬人手法寫月的絕妙好辭。顯而易見,李白對以上前人的詩句既有所繼承,也有所創(chuàng)新。詩人含英咀華。 自鑄偉詞,使語意一新,意境一新。清人施補華評此詩“深得一‘婉’字訣”(《峴傭說詩》),恰好道出李白此詩深得樂府民歌天真自然的風(fēng)致。 14 用心 愛心 專心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