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jié)構成物質的基本微?!方贪浮酚蓵T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第1節(jié)構成物質的基本微?!方贪福?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1節(jié) 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教案
學習目標:
認知目標:
1.知道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分解為原子,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原子和離子通過得失電子可以相互轉換;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來推導原子的組成。
2.能夠根據(jù)相對原子質量求算相對分子質量。
情感目標:
逐步建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教學重點:
從微觀角度來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
相對質量的計算
原子的構成
探究實驗:通過虛擬實驗來探究原子的結構
教學過程:
引入:物質都是由肉眼看不見的,極其微小的微粒構成的。
2、不同的物質由不同的微粒構成的,那么我這個物質世界構成的微粒主要有原子(atom)、離子(ion)和分子(molecule)等。
介紹:如氧氣、氫氣、二氧化碳、紅磷、氯化氫、味精、蔗糖等都是由分子構成的;銅、鐵、鎂、金剛石等都是有原子直接構成的;氯化鈉、氫氧化鈣、碳酸鈣等是由離子構成的。我們人類也是有很多細胞構成的,而細胞則是由許多蛋白質分子構成的。
一、分子和原子
共同點:
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構成物質
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
(1)質量小,體積小
18g×1023個水分子,每個水分子質量大約為3×10-23g。一滴水與一個水分子比較就相當于是一個地球和一個乒乓球的體積比。
3、(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斷的運動
(3)分子和原子之間都有間隙
3.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
(1)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能保持其化學性質
(2)由原子構成的物質,原子能保持其化學性質
分析:水通電電解的微觀分析
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在直流電場的作用下,被解離出氧原子和氫原子,每兩個氧原子形成一個氧分子,每兩個氫原子形成一個氫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大量的氫分子聚集成氫氣,所以在宏觀的角度來看,我們認識到水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氧氣和氫氣。
總結:化學反應的本質是原子間的重新組合,分子在化學變化過程中能分為原子,各原子經(jīng)過重新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發(fā)生了化
4、學變化。
分子原子新分子
區(qū)分:
分子在化學變化中,一定改變;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一般認為是不改變的;在物理變化中構成物質的微粒不改變
注意:我們并不能說分子大而原子小。
聯(lián)系:原子不但能直接構成物質,而且還能構成分子。
講述:構成物質的微??梢苑殖稍?、分子、離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構成的?原子學說的提出者——道爾頓認為,原子是一種極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對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結構到底如何的問題,科學家進行了長達近一個世紀的研究、探討、論證。
展示:湯姆生發(fā)現(xiàn)電子的陰極射線的實驗過程,并介紹棗糕型原子模型。
展示: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α粒子
5、,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現(xiàn)象:絕大部分的α粒子沿著原來的行進方向,沒有發(fā)生偏轉;少部分α粒子的運動方向有所改變;甚至有極少數(shù)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轉,甚至是180度。
提問:請大家來解釋一下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
討論:對于這種現(xiàn)象,利用湯姆生的原子理論是無法解釋的,因此作為湯姆生的學生,盧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設想:他認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電荷以及幾乎所有的質量,而電子帶負電,在核外很大的空間內作無規(guī)則的高速運動。
解釋:因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間,幾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夠很順暢的通過;因為α粒子粒子帶正電荷,原子核也帶正電荷,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
6、原因,所以有少數(shù)的α粒子會有偏轉;而因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體積小,質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機會與α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彈。
提問:原子帶電嗎?為什么?
回答:原子本身不帶電,由于原子核與電子兩者所帶的電荷電量相等,電性相反,所以原子呈電中性。
設問:物質可以分為原子、分子、離子,分子能分為原子,原子又能分為原子核與電子,那么原子核能不能再分了呢?盧瑟福同樣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將金原子改為氮原子,發(fā)現(xiàn)了原子中含有質子,經(jīng)過其他的科學家的不懈努力,終于發(fā)現(xiàn)原子核中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一個質子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而中子不帶電。
小結:1、原子的構成情況:
原子
核外電子
原子核
7、質子
中子
(在核外作高速的無規(guī)則的運動)
(居于原子中央)
2、電性關系
不帶電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帶負電荷的微粒:電子;
帶正電荷的微粒:原子核、質子。
3、電量關系:
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原因是中子不帶電);質子數(shù)=電子數(shù)(原因是原子不帶電)。
所以在原子中: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電子數(shù)。
4、質量關系:
m(原子)=m(原子核)+m(電子)≈m(原子核)(原因是一個電子的質量很小,可以忽略)
由于一個原子的真實質量很小,使用不方便,提出一個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
相對原子質量:一種碳原子(質子數(shù)為6,中子數(shù)為6的碳原子)的質量的1/
8、12作為基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與這個基準的比值。
公式表達式:Ar(原子)=
引申:相對分子質量:構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的總和。
Mr(分子)=∑Ar(構成微粒的原子)
例題:求出水的相對分子質量
Mr(H2O)=2Ar(H)+Ar(O)=2×1+16=18
5、原子結構示意圖
(1)電子排布的基本規(guī)則:
A.根據(jù)能量最低原理,先排滿第一層,再排第二層;
B.第一層最多排2個電子,第二層最多排8個電子,最外層排8個電子。
。
(2)原子核外電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系
A.當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8個(除He外),為稀有氣體元素,化學性質很穩(wěn)定。
B.最外層電子數(shù)小于4
9、個,大多數(shù)是金屬元素,容易失去電子達到穩(wěn)定結構,最外層電子數(shù)越小,越容易失去電子,化學性質越穩(wěn)定。
C.最外層電子數(shù)大于4個,大多數(shù)是非金屬元素,容易獲得電子而達到穩(wěn)定結構,最外層電子數(shù)越多,越容易得到電子,化學性質越穩(wěn)定。
故,元素的化學性質由該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決定的。
講述:當原子得失電子而達到穩(wěn)定結構時,所得到的微粒正負電子并不守恒,成為帶電的原子,被稱為離子。
原子得到電子,電子數(shù)大于質子數(shù),帶負電荷,稱為陰離子;
原子失去電子,電子數(shù)小于質子數(shù),帶正電荷,成為陽離子。
在形成物質時,陰陽離子因強烈的靜電作用相互吸引而形成物質,成為離子化合物
一般金屬元素容易失去電子,形成陽離子;而非金屬元素容易得到電子,形成陰離子。
演示:離子化合物形成的過程。
鈉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1,容易失去一個電子,而達到穩(wěn)定結構;而氯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7個,容易得到一個電子而達到穩(wěn)定結構,氯離子與鈉離子能夠相互吸引形成離子化合物——氯化鈉。
引申:離子除了由單個原子得失電子形成外,還有原子團離子。由多個原子構成的離子,是原子團。
分 子
物 質
原子子
離 子
結合
得、失電子
失、得電子子
分解
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