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下)語文 9 魚我所欲也 教學設計【教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部編版九年級(下)語文 9 魚我所欲也 教學設計【教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下冊第三單元 家國之思
9 魚我所欲也
1.反復誦讀,疏通文義。
2.探究本文的論證思路,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
4.了解孟子“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學會正確抉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假如你遇見了這樣的情況:你看上了一本書,是你十分渴望買下來的;然而這個月又是母親的生日,你很想給她買個生日蛋糕讓她開心。這時,你發(fā)現(xiàn)零花錢只夠做其中的一件事,你應該怎么選擇呢?說說你的選擇并談談你的理由。(學生回答)
正如這件事一般,世間有很多事,都會面臨著不同選擇的時候,然而,二者只能擇其一,十分難抉擇。不過,也許抉擇
2、標準有時也是可以判斷的,學過《魚我所欲也》一文,你也許就會找到答案。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朗讀文章,解讀文意
1.朗讀文章,借助工具書排除字音問題。
2.反復朗讀文章,注意在朗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內(nèi)容。
3.在朗讀的過程中注意以下停頓。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3)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教師指導,學生翻譯文章內(nèi)容,教學過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詞的用法。
【通假字】
“辟”同“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辯”同“辨”,辨別。例: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
3、、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與”同“歟”,語氣詞。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鄉(xiāng)”同“向”,先前、從前。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一詞多義】
①為:為宮室之美(為了,介詞)
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做,動詞)
②得:故不為茍得也(取得)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德”,感恩、感激)
③與: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歟”,語氣詞)
呼爾而與之(給予)
目標導學二: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內(nèi)容
1.請學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論部分,說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第一段論證了人皆有羞惡之心,應該做到“舍生取義”。中心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4、生而取義者也。
2.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確: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3.概括本文的意思。
明確: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應做出正確的選擇。
目標導學三:探究文本論證思路,把握文本論證方法
1.本文的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本文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
5、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2.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明確:提出“生與義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的論點后,首先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茍得,惡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從反面說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持而不喪失。接著舉例說明,以乞人不受不義之食為例,從正面論證“舍生取義”是人之共性。以萬鐘雖好也不能受
6、為例,從反面強調(diào)了舍義取利是喪失本心。隨后用一組排比句,對不辯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加以批判,并以“此之謂失其本心”收束全文,照應開頭。
3.列舉本文主要的論證方法,并說明其作用。
明確:(1)比喻論證。用比喻論證引出論點。以生活常理為喻引出生與義無法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而取義的結論(主旨)。
(2)舉例論證。舉“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東西,在關乎生命的時候,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舉“萬鐘”為例,說明喪失本心的表現(xiàn)。
(3)對比論證。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做對比,讓人認識到貪求富貴行為的不值得,也讓人醒悟到本心的喪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人應該時時反省自己才行。
7、
目標導學四:品味文本語言藝術
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明確: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
比喻?!吧狒~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恰當?shù)卣f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yōu)而取?!耙缓勈?,一豆羹”也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于“生”,突出了主題。
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做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做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
8、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目標導學五:拓展延伸,抒發(fā)感悟
結合我們上課導入的問題,學了本篇文章之后,你將會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抉擇呢?
明確:生活中面對的抉擇有很多,但任何時候,我們的抉擇都應直面自己內(nèi)心的善良,要知曉大義,不可僅因一時喜惡做出荒誕的選擇。
三、板書設計
提出論點:舍生取義——比喻論證
論證
方法正面:生——有甚于生——不為茍得
反面:死——有甚于死——有所不辟
得出結論:舍生取義
舉例論證——不食嗟來之食、不辯禮義
受萬鐘對比
論證
可取之處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從反復的誦讀訓練中入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語感,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大意。同時,注重文本對比論證方法及論證思路的分析,強化學生對古文議論文的認知。而對文章內(nèi)容的解讀,更加讓學生們懂得了如何選擇,有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yǎng)。
不足之處
本文對于初中生來說有點深奧,教學時容易讓學生陷入枯燥乏味的困境,注意力容易分散,因而課堂容易形成“高投入,低回報”的現(xiàn)象。另外,文章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沒有趣味性銜接,更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疲勞感,宜在其中引入趣味話題,以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