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數(shù)學上學期期中檢測題 人教實驗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九年級數(shù)學上學期期中檢測題 人教實驗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期中檢測題
本檢測題滿分:120分,時間:120分鐘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36分)
1.在實數(shù)范圍內(nèi),若11+x有意義,則x的取值范圍是( )
A. x≤ -1 B. x<-1 C. x>-1 D. x≥-1
2.設a=-1,a 在兩個相鄰整數(shù)之間,則這兩個整數(shù)是( )
A.1和2 B.2和3 C.3和4 D.4和5
3.下列計算正確的是( )
A.8-2=2 B.+=
C.
2、 D.82=4
4.已知a=2+3 , b= 12-3,則a與b的關系為( )
A. a=b B.ab=1 C.ab=-1 D.a=-b
5.下列二次根式中,化簡后能與合并的是( )
A. B.22 C. 20 D.0.2
6.若是關于的一元二次方程,則m的值應為( )
A.2 B.23
3、 C.32 D.無法確定
7.方程的解是( )
A. B.
C. D.
8.若是關于的方程的根,則的值為( )
A.1 B.2 C.-1 D.-2
9.定義:如果一元二次方程滿足,那么我們稱這個方程為“鳳凰”方程.已知是“鳳凰”方程,且有兩個相等的實數(shù)根,則下列結(jié)論正確的是( )
A. B. C.
4、 D.
10.下列標志既是軸對稱圖形又是中心對稱圖形的是( )
A B C D
11.已知點的坐標為,為坐標原點,連接,將線段繞點按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90得線段,則點A1的坐標為( )
A. B. C. D.
12.當代數(shù)式的值為7時,代數(shù)式的值為( )
A.4 B.2 C.-2 D.-4
二、填空題(每小題3分,共24分)
13.使有意義的的取值范圍是
5、 .
14.當時,=_____________.
15.若等式x3-20=1成立,則的取值范圍是 .
16.如果16x-y2+40(x-y)+25=0,那么x 與y的關系是________.
17.如果關于的方程沒有實數(shù)根,那么的取值范圍為_____________.
18.方程的解是__________________.
19.如圖所示,邊長為2的正方形的對角線相交于點,過點的直線EF分別交于點,則陰影部分的面積是 .
第19題圖
A
E
D
C
F
O
B
20.如圖所示,設 P
6、是等邊三角形ABC內(nèi)任意一點,△ACP是由△ABP旋轉(zhuǎn)得到的,則PA_______PB+PC( 填>、< 或= ).
三、解答題(共60分)
21.(8分)先化簡,再求值:,其中.
22.(8分)有一道練習題:對于式子先化簡,后求值,其中.小明的解法如下:====.小明的解法對嗎?如果不對,請改正.
23.(8分)已知,為實數(shù),且 ,求的值.
A
B
D
C
2 m
1 m
4 m
第24題圖
24.(8分)要焊接如圖所示的鋼架,大約需要多少米鋼材
(精確到0.1 m)?
25.(8
7、分)已知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k2+k=0.
(1)求證: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
(2)若△ABC的兩邊AB,AC的長是方程的兩個實數(shù)根,第三邊BC的長為5.當△ABC是等腰三角形時,求k的值.
26.(8分)若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k2+2k=0有兩個實數(shù)根x1,x2.
(1)求實數(shù)k的取值范圍.
(2)是否存在實數(shù)k使得x1?x2-x12-x22≥0成立?若存在,請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27.(12分)將兩塊大小相同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BAC=∠B1A1C=30)按圖①的方式放置,固定三角板A1B1C,然后將三角板
8、ABC繞直角頂點C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旋轉(zhuǎn)角小于90)至圖②所示的位置,AB與A1C交于點E,AC與A1B1交于點F,AB與A1B1交于點O.
(1)求證:△BCE≌△B1CF.
(2)當旋轉(zhuǎn)角等于30時,AB與A1B1垂直嗎?請說明理由.
期中檢測題參考答案
1.C 解析:若11+x有意義,則11+x≥0,且1+x≠0,所以x>-1.
2.C 解析:∵ 4<19<5,∴ 3<-1<4,所以a 在3和4之間.
3.C 解析: A中8-2=22-2=2;B中的二次根式的被開方數(shù)不同,不能合并;
9、C項正確;D項82=222=2.
4.D 解析:∵ b= 12-3=2+32-32+3=-2+3 ,∴ a=-b.
5.A 解析:因為所以只有A項化簡后能與合并.
6.C 解析:由題意,得,解得.故選C.
7.A 解析:∵,∴,∴.故選A.
8.D 解析:將代入方程得,∵,∴,
∴.故選D.
9.A 解析:依題意,得a+b+c=0,b2-4ac=0,聯(lián)立得 ,∴ ,∴ .故選A.
10.A 解析:選項B是軸對稱圖形但不是中心對稱圖形,選項C是中心對稱圖形但不是軸
對稱圖形,選項 D既不是軸對稱圖形又不是中心對稱圖形.
1
10、1.C 解析:畫圖可得點A1的坐標為.
12.A 解析: 當時,,
∴ 代數(shù)式.故選A.
13.x≥14 解析:由4x-1≥0,得x≥14 .
14. 解析:當時,=22-122-2-1=12-2-1=2-12-2=22.
15.且 解析:由x3 ≠2,x≥0,得x≥0且x≠12.
16.x-y=- 解析:原方程可化為,∴ x-y=-.
17. 解析:∵ Δ=,∴ .
18. 解析:a=1,b=-1,c=-6.Δ=b2-4ac=25.方程有兩個不等的實數(shù)根x=-bb2-4ac2a=--12521=152,即x1=3,x2=-2.
19.
11、1 解析:△OFC 繞點O旋轉(zhuǎn)180后與△OEA重合,所以陰影部分的面積等于正方形面積的14,即1.
20. < 解析:連接PP,由旋轉(zhuǎn)的性質(zhì)知,AP=AP,BP=CP,∠BAP=∠CAP,
所以∠PAP=∠BAC=60,所以△PAP是等邊三角形,所以PA=PP,所以PB+PC=PC+CP> PP=PA.
21.解:=.
當x=10-3時,原式=.
22.解:小明的解法不對.改正如下:
由題意,得,∴ 應有.
∴ ====.
23.解:由題意,得,且,∴,∴.∴ .
24.解:由勾股定理得AB==2(m).
BC==(m).
∴ 所需鋼材長度為
12、 AB+BC+AC+BD= 2++5+2=3+7
≈32.24+7≈13.7(m).
答:要焊接一個如圖所示的鋼架,大約需要13.7 m 的鋼材.
25. 分析:(1)證明這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別式大于0,根據(j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別式的性質(zhì)得到這個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2)求出方程的根,根據(j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分類求解.
(1)證明:∵ 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k2+k=0中,a=1,b=-(2k+1),c=k2+k,
∴ Δ=b2-4ac=[-(2k+1)]2-41(k2+k)=1>0.
∴ 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
(2)解:∵ 由x2-(2k+
13、1)x+k2+k=0,得(x-k)[x-(k+1)]=0,
∴ 方程的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為x1=k,x2=k+1.
∵ △ABC的兩邊AB,AC的長是方程的兩個實數(shù)根,第三邊BC的長為5,∴ 有如下兩種情況:
情況1:x1=k=5,此時k=5,滿足三角形構成條件;
情況2:x2=k+1=5,此時k=4,滿足三角形構成條件.
綜上所述,k=4或k=5.
點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況與判別式Δ的關系:
(1)Δ>0?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
(2)Δ=0?方程有兩個相等的實數(shù)根;
(3)Δ<0?方程沒有實數(shù)根.
26. 分析:(1)根據(jù)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況,得到根的判別式
14、Δ≥0,據(jù)此列出關于k的不等式[-(2k+1)]2-4(k2+2k)≥0,通過解該不等式即可求得k的取值范圍;
(2)假設存在實數(shù)k使得x1?x2-x12-x22≥0成立,利用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可以求得x1+x2=2k+1,x1?x2=k2+2k,然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可以把已知不等式轉(zhuǎn)化為含有兩根之和、兩根之積的形式3x1?x2-(x1+x2)2≥0,通過解不等式可以求得k的值.
解:(1)∵ 原方程有兩個實數(shù)根,
∴ [-(2k+1)]2-4(k2+2k)≥0,∴ 4k2+4k+1-4k2-8k≥0,∴ 1-4k≥0,∴ k≤14.
∴ 當k≤14時,原方程有兩個實數(shù)根.
(2)
15、假設存在實數(shù)k使得x1?x2-x12-x22≥0成立.
∵ x1,x2是原方程的兩根,
∴ x1+x2=2k+1,x1?x2=k2+2k.
由x1?x2-x12-x22≥0,
得3x1?x2-(x1+x2)2≥0.
∴ 3(k2+2k)-(2k+1)2≥0,整理得-(k-1)2≥0,
∴ 只有當k=1時,上式才能成立.
又由(1)知k≤14,
∴ 不存在實數(shù)k使得x1?x2-x12-x22≥0成立.
27.(1)證明:在△BCE和△B1CF中,
∠B=∠B1=60,BC=B1C,∠BCE=90-∠A1CA=∠B1CF,
∴ △BCE≌△B1CF.
(2)解:當∠A1CA=30時,AB⊥A1B1.理由如下:
∵ ∠A1CA=30,∴ ∠B1CF=90-30=60.
∴ ∠B1FC=180-∠B1CF-∠B1=180-60-60=60,
∴ ∠AFO=∠B1FC=60.
∵ ∠A=30,∴ ∠AOF=180-∠A-∠AFO=180-30-60=90,
∴ AB⊥A1B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