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2014-2015年高中物理 第1章 第2節(jié) 功和能同步練習2 魯科版必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山東省2014-2015年高中物理 第1章 第2節(jié) 功和能同步練習2 魯科版必修2(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功和能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A.力做功多,則說明受力物體的位移一定大
B.力對物體不做功,則物體一定沒有位移
C.力對物體做正功,力與位移方向一定相同
D.力對物體做負功,力與位移不一定方向相反
2.從同一高度以相同的初速率向不同方向拋出質(zhì)量相同的幾個物體,不計空氣阻力,則
A.它們落地時的動能都相同
B.它們落地時重力的即時功率不一定相同
C.它們運動的過程中,重力的平均功率不一定相同
D.它們從拋出到落地的過程中,重力所做的功一定相同
3.某人在高h處拋出一個質(zhì)量
2、為m的物體.不計空氣阻力,物體落地時的速度為v,這人對物體所做的功為:
A.mgh
B.mv2/2
C.mgh+mv2/2
D.mv2/2-mgh
4.關于機械能守恒,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時,機械能一定守恒
B.在水平地面上做勻速運動的物體,機械能一定守恒
C.在豎直平面內(nèi)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機械能一定守恒
D.做各種拋體運動的物體,若不計空氣阻力,機械能一定守恒
5.按額定功率行駛的汽車,所受
3、地面的阻力保持不變,則
A.汽車加速行駛時,牽引力不變,速度增大
B.汽車可以做勻加速運動
C.汽車加速行駛時,加速度逐漸減小,速度逐漸增大
D.汽車達到最大速度時,所受合力為零
6.甲乙兩個物體,甲物體動量大小比乙大,乙物體動能比甲大,那么
A.要使它們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停下來,應對甲施加較大的阻力
B.如果它們受到相同的阻力,到它們停下來時,乙的位移比甲大
C.甲的質(zhì)量比乙大
D.甲的速度比乙大
7.質(zhì)量為m的小球拴在長為L的細繩一端,在豎直平面內(nèi)做圓周運動,當小球通過最高點時
A.它的最小動能為mgL/2
B.它的最小向心加速度為g
4、
C.細繩對小球的最小拉力為零
D.小球所受重力為零
8.如圖1-5-3光滑水平桌面上開一個小孔,穿一根細繩,繩一端系一個小球,另一端用力F向下拉,維持小球在水平面上做半徑為r的勻速圓周運動.現(xiàn)緩緩地增大拉力,使圓周半徑逐漸減?。斃ψ?yōu)?F時,小球運動半徑變?yōu)閞/2,則在此過程中拉力對小球所做的功是:
A.0 B.7Fr/2
C.4Fr D.3Fr/2
9.質(zhì)量為m的物體從距地面h高處由靜止開始以加速度a=g/3豎直下落到地面.在這個過程中
A.物體的動能增加mgh/3
B
5、.物體的重力勢能減少mgh/3
C.物體的機械能減少2mgh/3
D.物體的機械能保持不變
10.被豎直上拋的物體的初速度與回到拋出點時速度大小之比為K.空氣阻力在運動過程中大小不變.則重力與空氣阻力的大小之比等于
A.(K2+1)/(K2-1)
B.(K+1)/(K-1)
C.K
D.1/K
二、非選擇題
11.質(zhì)量為m的汽車以額定功率P行駛,它在水平公路上的最大速度為V,設它所受到的阻力保持不變,如果它在某時刻的即時速度為V′(V′<V),則此時汽車的加速度是______.
12.質(zhì)量為M的鐵球,由離
6、泥土地面H高度處自由落下,進入地面h深度而停止,則泥土對鐵球的平均阻力大小是______.
13.質(zhì)量為m的長方體,長為2L,高為L,躺放在水平地面上,現(xiàn)在要把它豎直立起來,在這一過程中,外力至少對它做功______.
14.小運動員從1.25米高處平拋一個質(zhì)量為0.5千克的鉛球,水平飛行了5米落地.運動員的肌肉對鉛球做的功為______J;鉛球下落過程中重力所做的功為______J.(g取10米/秒2)
15.物體以初速度v0沿傾角為θ的斜面向上滑行,回到原出發(fā)點時的速度為v,求:
(1)物體上升的最大高度.
(2)接觸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
16.一輛汽車,質(zhì)量為3×103kg,
7、它沿平直公路以額定功率由靜止開始運動,經(jīng)過20s,汽車行駛300m,此時達到最大速度20m/s,設汽車所受阻力恒定,求:
(1)汽車所受阻力的大小.
(2)汽車的額定功率.
17.長為L,質(zhì)量為M的木板A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在木板的左端放有一質(zhì)量為m的小物體B(圖1-5-4),它們一起以某一速度與墻發(fā)生無能量損失的碰撞后(碰撞時間極短),物體B恰能滑到木板的右端,并與木板一起運動,求:物體B離墻的最短距離.
參考答案
1.D 2.ABCD 3.D 4.D 5.CD
6.ABC 7.ABC 8.D 9.AC 10.A
11.P(V-V′)/(m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