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永川區(qū)第五中學校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課 蘆花蕩》導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重慶市永川區(qū)第五中學校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課 蘆花蕩》導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2課 蘆花蕩》導學案
課前預習
知識準備
一
文體知識
本文是篇戰(zhàn)地通訊。通訊是新聞(廣義)的一種,也是報紙常用的文章樣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訊、事件通訊等。它和消息一樣,都要用事實說話,也講究時效等,但報道的人和事比消息更具體、更系統(tǒng)。通訊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根據(jù)表現(xiàn)主題的需要,對材料進行精心的選擇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寫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質(zhì)意義。通訊主要運用的表達方式是記敘,也常用描寫、抒情、議論等,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事件更加生動。
閱讀時要把握通訊的六要素,即記敘文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
2、
走近作者
西蒙諾夫,蘇聯(lián)作家。生于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l938年畢業(yè)于高爾基文學院。1942 年加人共產(chǎn)黨。其創(chuàng)作以戰(zhàn)爭題材為主。作品有劇本《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小說《日日夜夜》,詩集《友與敵》等。多部作品獲斯大林獎金。1949年10月訪問中國。l950年出版《戰(zhàn)斗的中國》一書,描寫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zhàn)爭。1959 年至1971年發(fā)表的“三部曲”(《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寫從戰(zhàn)爭初期蘇聯(lián)紅軍在西部邊境的潰敗、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羅斯戰(zhàn)役的勝利,具有廣闊的歷史畫面和生動的戰(zhàn)時生活的細節(jié)描寫,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
3、動和性格變化比較少。
了解背景
二戰(zhàn)——蘇德戰(zhàn)事簡介
1941年6 月,納粹黨控制西歐后,德軍侵略蘇聯(lián),破壞了雙方1939 年簽訂的條約。;德軍長驅直人蘇聯(lián),圍攻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蘇聯(lián)損失慘重,百姓生活困苦。德國以為勝利在即,但蘇聯(lián)人堅決抵抗。蘇聯(lián)寒冷的冬天凍死了很多毫無準備的德國士兵。1943 年1月,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zhàn)敗,90000 多名德國士兵成為俘虜。雖然戰(zhàn)爭仍然持續(xù)了兩年,但這是納粹黨末日的開端。同年,蘇聯(lián)紅軍迫使德軍退回邊境,最后把他們逼到柏林。接著在1944 年6 月,隨著同盟軍渡過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己久的“第二戰(zhàn)場”終于開辟。1945 年5 月,德國投降。蘇
4、聯(lián)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損失非常慘重。國民受到德軍殘酷對待,約有幾百萬平民傷亡。
時代背景
1944 年9 月,蘇聯(lián)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xié)議。隨后又在克拉約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于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zhàn)的南保協(xié)定。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tǒng)一的作戰(zhàn)局面,并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爭取本國完全解放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預習自測
三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拂( )曉 瓦礫( ) 地窖( ) 鞠( )躬 顫( )巍巍 更( )夫
2、下列句子的空缺
5、處依次填人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 )
在已經(jīng)被破壞的鐵欄桿附近, 著一個小小的墳堆。一支蠟燭,旁邊還有生銹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 著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 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
A.聳立 閃耀 淹沒 閃爍 B。聳立 閃爍 埋沒 閃耀
C.矗立 閃耀 埋沒 閃爍 D。矗立 閃爍 淹沒 閃耀
點撥:聳立:高高地直立。閃爍:(光亮)動搖不定,忽明忽暗。淹沒:(大水)漫過;蓋過。埋沒:掩埋:埋起來。閃耀:光彩耀眼。矗立:高聳地立著。
3、對下列各句的描寫方法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A.方場的一邊,離
6、其他的房屋兒步的地方,高高地聳立著一堆瓦礫,它的本來面目簡直一點也看不出來了。(環(huán)境描寫)
B.干脆直著身子, 一搖一擺,慢慢地向方場上走去。(動作描寫)
C.見他的面孔了,很年輕,很蒼白。(動作描寫)
D.突然,有一個士兵吃驚地大聲叫了起來。“看呀!”那紅軍說。(語言描寫)
課中探究
學始于疑
一
1.作品是如何刻畫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 仔細讀課文,總結一下老婦人的形象。
2.文章中的“蠟燭”除了實指蠟燭外,還有沒有其他深刻的含義?
質(zhì)疑探究
二
探究點一
7、、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蠟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提示:為什么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作補充說明?
探究點二、作品中反復描寫炮火,有何作用?
探究點三、文章中的“蠟燭”除了實指蠟燭外,還有沒有其他深刻的含義?
探究點四、珍藏了45年的結婚蠟燭點燃在紅軍戰(zhàn)士的墳頭,老婦人又靜靜地在寒夜守護著紅軍戰(zhàn)士。全文就是在這樣詩意般的境界中抒寫了那“不會熄滅”的火焰,這樣的結尾又有怎樣的含義?
我的知識網(wǎng)絡圖
三
當堂檢測
四
1、寫出下列詞語及
8、加點字的意思。
(l)精疲力竭:
(2)名副其實:
(3)永垂不朽:
2、列各句表達方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那個早晨,五個紅軍決定要偷襲這座橋。
B.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
C.天氣很冷,四下里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聲外,沒有任何其他聲音。
D.拂曉前,契柯拉耶夫所屬的那一連紅軍,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直奔方場,占領了那座橋。
課后訓練
1. 下列畫線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偷襲(xī) 企圖(qǐ) 佛曉(fó) 瓦礫(lì)
B.地窖(jiào) 聳立(sōng) 更夫(gèng)
9、 炮彈(dàn)
C.遮奄(yǎn) 匍匐(fū) 交叉(chā) 肋(yè)窩
D.屏障(píng) 肅穆(mù) 靜默(mò) 鞠躬(jū)
2、填空
閱讀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要注意分析人物的 、 、 和 從而看出人物的思想品質(zhì)和性格特征。閱讀以寫事為主的記敘文,要注意分析事件的 、 和 ,從而了解事件的意義和影響。閱讀寫景狀物的記敘文,要注意作者是怎樣抓住景物的 進行描繪的,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
3、綜合實踐: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俄羅斯人要不要戰(zhàn)爭?那就請你們?nèi)枂枌庫o的遼闊耕地和原野,還有白樺和
10、楊林。。。。。。請你們?nèi)枂柲赣H們,去問問我的妻子,你們那時就該明白:俄羅斯人要不要戰(zhàn)爭!
(1) 請結合自己對戰(zhàn)爭的認識,說一說你對戰(zhàn)爭的看法。
(2) 請你寫出兩個關于戰(zhàn)爭的成語。
4、閱讀短文,完成各題。
生死攸關的燭光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國有一位家庭婦女,人稱伯諾德夫人,她身邊只有兩個幼小的兒女。為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母子三人都參加了秘密情報工作。
②伯諾德夫人的任務是把收到的絕密情報藏好,等盟軍派人前來取走。為了情報安全,她想了許多方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后,她終于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把裝有情報的小
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然后把它插在一個燭臺上。由
11、于蠟燭擺在顯眼的桌子上,反而騙過了德軍嚴密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闖進了三個德國軍官。他們坐下后,一個中尉順手拿過藏有情報的蠟燭點燃,放到少校軍官面前。伯諾德夫人知道,萬一蠟燭燃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蠟燭的秘密就會暴露,秘密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將宣告結束。她看著兩個臉色蒼自的孩子,急忙從廚房中取出一盞油燈放在桌上,“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闭f著輕松地把蠟燭吹熄。一切危機似乎過去了。
④輕松的心情沒有持續(xù)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著青煙的燭芯重新點燃,“晚上這么黑,多點支小蠟燭也好嘛?!?
⑤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這時候,大兒子杰克慢慢地站起來,
12、“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來生個火吧。”說著伸手端起燭臺朝門口走去,屋子頓時暗下來。中尉快步趕上前,厲聲喝道,“你不用蠟燭就不行嗎?”然后一把奪回燭臺。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運即將到來。在斗爭的最后時刻,他從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等著。燭光搖曳著,發(fā)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仿佛成了這屋子里最可怕的東西。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
⑥突然;小女兒杰奎琳嬌聲地說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少校瞧了瞧這位可愛的小姑娘,說:“當然可以。我家也有一個你這樣年紀的小女兒?!苯芸真?zhèn)定地把燭臺瑞起來,
13、向幾住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
⑦正當她踏上最后二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
(1)用簡潔的話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為了保護秘密情報
所采取的行動(每條橫線限填4個字的短語)。"
如:伯諾德夫人:取出油燈,吹熄蠟燭。
大兒子杰克: , 。
小女兒杰奎琳 , 。
(2)母子三人保護秘密情報所采取的行動表現(xiàn)出他們 、 、 的優(yōu)秀品質(zhì)。
(3)“他知道,厄運將到來了”中的“厄運”一詞在文中具體是指:
A、
B、
(5)賞析句子: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
(6)“你不用蠟燭就不行嗎?”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能換成,“你能不用蠟燭嗎?”為什么?
(7)你覺得文章這樣結尾好嗎?請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