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枝陽初級中學八年級語文上冊《游高梁橋記》導(dǎo)學案(無答案) 北師大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枝陽初級中學八年級語文上冊《游高梁橋記》導(dǎo)學案(無答案) 北師大版(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游高梁橋記》導(dǎo)學案
課題
課型
學
習
目
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文中字詞,理解文意?!?
學生筆記
過程與方法
品讀課文理解作者描繪景物作用
情感、態(tài)度
和價值觀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難
點預(yù)見
品讀課文理解作者描繪景物作用,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識
鏈接
學法
指導(dǎo)
學習流程
自
主
學
習
讀準下列加點字。
羸馬 微泮 飚風 舛 邸 礫礫 噫 貂帽 餬 煙霾
2、 著重裘
牛刀初試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劃橫線的字。
委積道上 譚鋒甫暢
著重裘以敵之 而猶不能堪
茍非大不得已 而仆仆于是
書之所以志予之嗜進而無恥
2、翻譯下列句子
⑴楊柳尚未抽條,冰未泮。
(2)凍枝落,古木號,亂石擊。
(3)屢求而不獲,其效亦可睹矣。
(4)予以問予,予不能解矣。
品讀課文 問題探究
1、你從作者的描寫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描寫這些景物的?造成他這種情感的原因是什
3、么?
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袁中道,出游高梁橋時風和日麗,又會看到什么樣的景色,請你展開豐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
----------------------------------------------------------
關(guān)于高梁橋:
高梁橋位于海淀區(qū)西直門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北京西郊歷史上一座名橋,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在和義門(今西直門)外所建石橋。
明清之時,這里古剎林立,水清見底。當時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坐在兩岸綠蔭下,橋頭酒肆、茶館,游客盈門,為京師郊外一勝景。
古時候,高梁橋一帶繁華壯觀,在巍峨的西直門城
4、樓上遠眺高梁橋,長河似玉帶,白橋跨碧水,綠蔭藏酒肆,古剎連西山。近觀高梁橋,橋下,柳浪飛燕逐清波;橋上,行人車馬如穿梭。出城、進城必由此經(jīng)過,故這里熱鬧非凡。側(cè)看高梁橋,則又有小橋流水人家之感。樓、水、橋、人構(gòu)成了燕山腳下一幅“清明上河圖”。
寫作背景
袁中道,16歲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成年后科場考試,幾經(jīng)落第。本文寫于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他與其兄袁宏道一起進京,再次求官不成,本文就寫于這個時期。
合
作
探
究
探究活動(一)
1、袁宏道與袁中道的兩篇文章分別描繪了高梁橋怎樣的景色?
2、袁宏道與袁中道的兩篇文章都
5、寫了高梁橋,側(cè)重點有什么不同?
探究活動(二):
1.同是陽春三月,兩兄弟筆下的景物特點有什么不同?
2.為什么兩人筆下的高梁橋會大相徑庭?
探究活動(三)
一、 袁宏道文與《小石潭記》在對水的描寫上有什么異同?
二.兩文章在寫景方面的技巧給你什么啟示?
展
示
提
升
達標測評
一、 閱讀
高梁舊有清水一帶,柳色數(shù)十里,風日稍和,中郎拉予與王子往游。時街民皆穿溝渠淤泥,委積道上,羸馬不能行,步至門外。
于是三月中矣,楊柳
6、尚未抽條,冰微泮,臨水坐枯柳下小飲。談鋒甫暢,而飆風自北來,塵埃蔽天,對面不見人,中目塞口,嚼之有聲。凍枝落,古木號,亂石擊。寒氣凜冽,相與御貂帽,著重裘以敵之,而猶不能堪,乃急歸。已黃昏,狼狽溝渠間,百苦乃得至邸。坐至丙夜,口中含沙尚礫礫。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雜花爛城野,風和日麗,上春已可郊游,何京師之苦至此。茍非大不得已,而仆仆于是,吾見其舛也。且夫貴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為官職也。游客山人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為衣食也。今吾無官職,屢求而不獲,其效亦可睹矣。而家有產(chǎn)業(yè)可以餬口,舍水石花鳥之樂,而奔走煙霾沙塵之鄉(xiāng),予以問予,予不能解矣。然則是游也宜書,書之所以志予之嗜進而無恥,顛倒而無計算也。
1. 根據(jù)上文,完成填空
出游概要:
①天氣狀況:
②活 動:
③兩地的不同:
3. 試分別說明游客山人和作者在京師的原因。作者在文末為什么自嘲?
4. 指出下列畫線的詞在句中的意義。
而猶不能堪,乃急歸。
茍非大不得已,而仆仆于是,吾見其舛也。
予不能解矣。
二、 背誦《游高梁橋記》兩篇文章的第二段。
自主反思
知識盤點
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