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2019春高中歷史 第二單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 第6課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精練(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新課標)2019春高中歷史 第二單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 第6課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精練(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第六課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時間:45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共10小題,每小題4分,共40分。)
1.(2018·云南學業(yè)水平測試)文藝復興以復興古典文化為旗幟,實際上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其核心思想是( D )
A.神秘主義 B.現(xiàn)代主義
C.浪漫主義 D.人文主義
[解析] 文藝復興高舉人文主義的旗幟,從恢復被基督教禁欲主義所泯滅的人性開始,故選D項。
2.薄伽丘《十日談》中有篇《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個財主在酒后說:“我正在喝的美酒,就連耶穌都可以喝”,結果被宗教裁判所判處火刑。后來他疏通關系,還“獻上一大塊‘肥膏’,讓神父涂在眼上,也好醫(yī)治
2、修士見錢眼紅的毛病”,最后被釋放回家。該故事主要意在( B )
A.提出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
B.反對教會的禁欲苦行并諷刺教會的腐敗
C.倡導人生及時行樂并提出信仰得救
D.抨擊教會的貪婪和“靈魂獲救”的騙局
[解析] 材料主要是反對封建神權,不是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故A項錯誤;從材料信息可知,財主喝了酒并說了不合適的話被判處火刑,可知教會主張禁欲苦行,從財主向神父行賄,神父接受賄賂,可知教會腐敗,可見該故事意在反對教會的禁欲苦行并諷刺教會的腐敗,故B項正確;提出信仰得救的是馬丁·路德而非薄伽丘,故C項錯誤;抨擊教會的貪婪和“靈魂獲救”騙局的是宗教改革,故D項錯
3、誤。
3.(2019·湖南長郡中學高二月考)文藝復興時期,宗教題材圣像畫中的人物已不再是一個虛無的存在,也不再是心中的幻想,繪畫中的他們變得充滿生氣,充滿人性,變得與大眾不再有隔閡。此現(xiàn)象說明( B )
A.宗教信仰失去了神圣地位 B.圣像畫深受人文思想影響
C.藝術家多出身于平民階層 D.畫家們缺乏藝術的想象力
[解析] 材料體現(xiàn)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特點是“充滿生氣,充滿人性”,說明此時期繪畫受人文思想影響,故選B項。
4.(2019·湖州高二檢測)有人說,莎士比亞是整個文藝復興時代文學藝術家中站得最高、看得最遠的人。下列選項能作為他“站得最高、看得最遠”的證據(jù)的是( B )
A.
4、猛烈抨擊了中世紀的宗教神學
B.對人的認識和追求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C.肯定了人的欲望和自然的人性
D.把人從封建專制和等級特權的藩籬中解放
[解析] 但丁的《神曲》和薄伽丘的《十日談》猛烈抨擊了中世紀的宗教神學,不能作為題干的證據(jù),故A項錯誤;莎士比亞的作品歌頌的不再是低級的本能方面,而是人間的仁愛和友誼,以及人性的高尚與尊嚴,其作品從質樸走向高雅和精致,這可證明他“站得最高、看得最遠”,故B項正確;薄伽丘的《十日談》肯定了人的欲望和自然的人性,這是人性本能方面,不能證明莎士比亞的“站得最高、看得最遠”,故C項錯誤;把人從封建專制和等級特權的藩籬中解放是啟蒙運動的相關內容,與文藝復
5、興和莎士比亞無關,故D項錯誤。
5.有學者認為“文藝復興造成了人們道德水準下降和社會秩序混亂”,因而主張“社會也應該有自己的規(guī)范與秩序,個人也應該服從社會規(guī)范”。這批評了文藝復興( B )
A.無節(jié)制地揭露教會丑惡 B.片面追求個人的自由
C.猛烈地抨擊中世紀神學 D.過分簡化了宗教儀式
[解析] 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揭露教會丑惡的信息,故A項錯誤;據(jù)材料“文藝復興造成了人們道德水準下降和社會秩序混亂”“個人也應該服從社會規(guī)范”可看出文藝復興時期過分強調人文主義,導致片面追求個人自由,影響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秩序,故B項正確;材料主要涉及文藝復興造成的社會道德和秩序混亂問題,沒有提及中世紀神學
6、,故C項錯誤;簡化宗教儀式是宗教改革的措施,故D項錯誤。
6.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時(1334~1342年)制定的一個公開的贖罪價目表,對不同的罪行,規(guī)定了不同的價格。對此,后來馬丁·路德的回答是( C )
罪名
殺人罪
謀殺雙親或兄弟姊妹
偽造文書
赦免價
8個金幣
6個金幣
7個金幣
A.因信稱義 B.先定論
C.信仰得救 D.教隨國定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馬丁·路德反對教皇兜售贖罪券的行為,認為信仰得救,贖罪券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于是發(fā)表《論贖罪券的功效》,從而揭開了德國宗教改革的序幕,所以選C項;A項是教皇的宗教思想;B項
7、是加爾文的宗教改革內容;D項是宗教改革的影響。
7.“因為羅馬教會闖入了人和上帝之間,成為人與上帝溝通的障礙,所以讓我們去掉一切可能再成為這種障礙的東西;讓每個人都做自己的教士。”持這種觀點的人是( A )
A.馬丁·路德 B.莎士比亞
C.達·芬奇 D.但丁
[解析] 材料反映了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思想,人可以直接與上帝對話,否認教皇和教會的中介作用,故A項正確。
8.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促進思想解放方面,比文藝復興有重大進步,主要表現(xiàn)在他將思想解放擴展到( A )
A.人民群眾 B.上流社會
C.騎士階層 D.知識階層
[解析]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分析比較問題的
8、能力。文藝復興運動集中于文學藝術領域,未深入人民群眾,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張每個基督徒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jīng)》的權利并宣揚“信仰得救”,使普通民眾的思想得到解放,故A項正確,B、C、D三項錯誤。
9.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寫到:“于是對天國的批判就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就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就變成對政治的批判。”由此可見,宗教改革的實質是( B )
A.反對教權主義 B.反對專制統(tǒng)治
C.反對神學世界觀 D.反對世俗權威
[解析] 提取信息“對塵世的批判”“對法的批判”“對政治的批判”可知宗教改革將斗爭的矛頭不僅指向了天主教會,更指向了天主教會代表
9、的封建專制政治制度,反映了早期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實質是一場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運動,故B項正確。
10.(2019·北京高二檢測)歐洲宗教改革是文藝復興的繼續(xù)與發(fā)展,體現(xiàn)在( D )
①以人性對抗神性 ②反對迷信和宗教狹隘
③強調宗教信仰自由 ④強調世俗生活合理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以人性對抗神性是文藝復興運動,故①錯誤;宗教改革沒有反對宗教狹隘,故②錯誤;歐洲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運動都強調宗教信仰自由,故③正確;歐洲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運動都強調世俗生活合理性,體現(xiàn)人文精神,故④正確。D項符合題意。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
10、小題30分,共60分。)
11.列寧曾說:“唯心主義是生長在人類智慧之樹上的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倍诮叹褪俏ㄐ闹髁x的重要體現(xiàn)。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神學統(tǒng)治的年代,盲目信仰、禁欲主義成為至上的美德和追求,人類失去了真實的自我和真實的生活。
——張成崗《從神本到人文:“文藝復興”時期人文精神解讀》
材料二 馬西莫·菲爾波精辟地指出:“文藝復興時期羅馬的輝煌,成為數(shù)十年間杰出的藝術家們薈萃的中心,如果沒有教會的大量訂貨和教皇與紅衣主教們用之不竭的消費,是不可想象的,因為這些都是最重要的社會前提之一。”
——歐金尼奧·加林《文藝復興時期的人》
材料三 雖然世俗題材藝術品的數(shù)量和比例都
11、有所增加,世俗繪畫的比例從15世紀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紀20年代的約20%,但宗教題材的藝術品一直占絕對優(yōu)勢。
——彼得伯克《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與社會》
材料四 文藝復興中人們重視人的價值、重視現(xiàn)世的生活以及反對“權威”的精神,都在當時人中間喚起了對于天主教會及其神學的懷疑及反感……文藝復興運動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這些人中有的被稱為基督教人文主義者、人文主義泰斗,有的被譽為宗教改革的先驅,他們在各自不同的領域對宗教改革運動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林濤《淺議文藝復興對宗教改革的影響》
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指出中世紀歐洲人的精神世界處于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據(jù)材料二,概
12、括指出文藝復興時期藝術輝煌的社會前提。(10分)
[解析] 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一“盲目信仰……失去了真實的自我和真實的生活”歸納;第二小問根據(jù)材料二“如果沒有教會的大量訂貨……是不可想象的”歸納。
[答案] 狀態(tài):中世紀神權統(tǒng)治下,人的精神(人性)和自我受禁錮和壓抑。前提:教會的大量訂貨和神職人員的不竭消費。
(2)據(jù)材料三,概括指出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有何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此時“宗教題材的藝術品”在立意上有何新變化。(10分)
[解析] 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三中“世俗題材藝術品的數(shù)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宗教題材的藝術品一直占絕對優(yōu)勢”得出結論;第二小問根據(jù)所學可從文學藝術的題材內容
13、和體現(xiàn)的思想上去分析。
[答案] 特點:世俗題材藝術品的數(shù)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但宗教題材的藝術品仍占優(yōu)勢。變化:借助宗教題材,展現(xiàn)人性之美,反映人文主義思想。
(3)據(jù)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天主教會及其神學”遭到“懷疑及反感”的原因。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宗教在這一時期的社會轉型中歷史作用的變化。(10分)
[解析] 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四結合所學從思想、經(jīng)濟、自然科學的發(fā)展等角度分析;第二小問綜合材料可從宗教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上分析。
[答案] 原因:教會自身的黑暗和腐朽;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成長;人文主義的興起;自然科學的產生。變化:從阻礙到促進。
12.閱讀下
14、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天主教會把從事商業(yè)貿易和發(fā)財致富說成墮落行為,這種輕商思想與當時商品貨幣關系蓬勃發(fā)展的趨勢背道而馳。16世紀初,羅馬教廷每年從德意志榨取的財富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稅額的21倍。天主教會宣稱,人若要得救,必須以教會為中介……諸侯們幾乎都從路德的理論中讀出了政府權力和威信的擴張。一個在德意志的一個小角落里進行的宗教研究,竟然和許多群體的利益及其熱望聯(lián)系在一起。
——摘編自〔美〕約翰·巴克勒《西方社會史》等著作
材料二 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獨圣經(jīng)”,破除教皇、修士等階層的特權;他提出“惟獨信心”,告訴人們個人靈魂的救贖不靠教會的活動來實現(xiàn);他的諸多作品中最重
15、要的一部是《圣經(jīng)》的德譯本,這無疑使任何識字的德意志人都有可能親自學習《圣經(jīng)》,這項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義,也是德意志語言史和文學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對教育和白話的重視也助長了地方語言的廣泛運用。以語言作為根本的民族意識逐漸形成,現(xiàn)代民族主義國家也應運而生。
請回答:
(1)依據(jù)材料一,從經(jīng)濟、政治和思想方面歸納羅馬教廷與德意志社會的矛盾。(15分)
[解析] 本問的“矛盾”要從政治、經(jīng)濟和思想等方面總結。
[答案] 矛盾:天主教會的統(tǒng)治嚴重阻礙了德意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羅馬教廷與德意志世俗封建主爭奪對德意志的控制權;天主教會控制著德意志教民的思想。
(2)依據(jù)材料二概括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張,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產生的歷史影響。(15分)
[解析] 本問的“主張”直接從材料中總結回答即可,“影響”要從政治、思想及民族國家等方面總結。
[答案] 主張:《圣經(jīng)》至高無上,信仰得救(或因信稱義)。影響:打擊了歐洲天主教會的神權統(tǒng)治,促進了思想解放;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發(fā)展;發(fā)展了人文主義思想。
5